师大新闻网讯10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276期刊登题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的报道文章,对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建设发展论坛和我校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建设发展论坛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进行了宣传报道。

报道链接:https://epaper.csstoday.net/epaper/read.do?m=i&iid=6157&eid=42521&sid=196184&idate=12_2021-10-29
全文如下: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
本报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杨非非
10月16—17日,第三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建设发展论坛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与会学者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历史进程,深入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
深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了彪炳史册的发展成就,重要原因就在于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邓纯东表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具有三条重要经验:一是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地领导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始终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文章;三是始终坚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历程中与错误倾向进行斗争。
理论自觉与历史自觉不仅造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特质和特征,还不断提升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理论内涵和思想智慧。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顾海良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原则的科学概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理依循的凝练。从“两个结合”及其内在联系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学科研究的重大课题和学理要求。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东认为,贯穿东方道路三大理论创新的一条红线,就是现代社会中的“劳动—资本—国家”三元结构论,集中体现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劳动—创新国家—驾驭资本”的系统结构创新。正是在这一关键节点上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决定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在现代化世界历史乃至整个人类史上开天辟地的创新意义。
历史分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历来存在不同看法。在综合考虑时代特点、历史任务、时间跨度等因素基础上,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来斌提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人类解放理论主题不断展开、价值目标不断实现的历史。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认清马克思主义在曲折中发展前进的历史逻辑,自觉承担起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神圣职责,是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获取的重要启示。
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
在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中,伟大建党精神构成了贯穿其中的红色主线。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蒋红提出,从三重维度理解伟大建党精神:在内涵维度上,伟大建党精神是方向引领和奋斗目标、历史自觉和奋斗动力、政治品格和政治优势、鲜亮本色和人民立场;在价值维度上,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内生力量、进行社会革命的精神动力、教育引导青年的精神伟力;在实践维度上,伟大建党精神要求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国民认为,“两个结合”是在具体语境下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是“两个结合”的前提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两个结合”的实践基础。“两个结合”不仅在理论上促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融合,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并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实践中不断地实现双向融合。
会议由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建设发展论坛和陕西师范大学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