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管理平台 | 点击收藏 | 设为主页
首 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报道我校方兰教授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建言献策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03-05 13:35:29         

师大新闻网讯 3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在头版刊登题为“社科界代表委员谈新时代哲学 社会科学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文章,其中对全国人大代表、我校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方兰教授在全国两会开启在即,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建言献策作了报道。

报道链接:https://epaper.csstoday.net/epaper/read.do?m=i&iid=6249&eid=43539&sid=201252&idate=12_2022-03-02

全文如下:

三月初的北京,春寒料峭,春山可望,全国两会开启在即,难掩民众关切之热忱。全国社科界代表委员秉承学术志业、牢记人民嘱托,共赴盛会,为国计民生建言献策,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情系家国担当

“学术者,人才之本也;人才者,政事之本也。”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心怀国之大者,情系家国担当,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中国学者富有家国情怀,始终把服务人民、报效祖国放在首位,这既是一种崇高境界,也是一种人生追求。”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表示,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坚持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做真正有益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科学研究,把个人的人生价值融入集体价值当中,把个人的事业发展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当中。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让青年一代把事业之根、人生之根牢牢扎在祖国大地上。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长期从事民生领域的理论与政策研究,促进民生发展已成为其毕生志业。通过深入调查了解民情国情,是他一直以来的重要工作内容。他坦言,正是基于持续不断的调查实践,他才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与期盼,才能通过提出议案、报送相关研究成果等为民生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从事国际传播研究的学者,全国人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安然长期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在她看来,学界不仅应从思辨层面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维度,还应结合实证数据深化其学理逻辑构建,在具体国际情境下实现其多维度呈现,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实践互动中使其深入人心。

围绕国之大局、国之大要、国之大事、国之大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推出高质量学术成果,就必须立足中国实际,科学回答时代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长期以来,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长郑军自觉将学术追求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在学术研究和政协委员履职过程中实现“双岗建功”。他表示,要继续推进学术研究和参政议政的有机结合,注重把握当代中国实际,坚持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为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扎根伟大实践

直面重大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不仅要与时俱进,更要开拓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进入新时代,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界代表委员见证了时代发展的伟大实践,更扎根于时代发展的伟大实践,带着来自基层一线的观察与思考,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为绘就伟大时代新蓝图笃行不怠。

作为新时代发展的见证者,郑功成最为深刻的感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及其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研究舞台和最具价值的研究对象。他举例说,我国在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维系了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世界提供了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最好范例。“中国的伟大实践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却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此,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要有紧迫感,要立足中国话语体系,开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局面。”郑功成提出,只有紧紧跟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实践的步伐,以自觉、自信的姿态开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局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才能真正走向繁荣。

近年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俞金尧一直关注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和养护问题。他告诉记者,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要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提供服务和“探索设立独生子女父母护理假制度”,这是从国家层面为解决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迈出的第一步。解决好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是解决今后老龄化问题的关键。他表示,在基本养老和养护条件方面,提供全国统一的政策支持,既是一项重大惠民政策,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体现。

社会实践有新篇,理论探索无止境。知识生产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接受实践检验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前提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卫国表示,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就是为增进最广大人民的福祉而不断追求世界本真认知,为整个人类文明知识体系提供有价值的认知增量。我们要自觉践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历史担当,运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国与世界休戚与共的重大问题,在把握时代大势中广泛吸收入类文明有益成果,为人类文明进步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强盛学术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中国”,内涵丰富,旨意深刻。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时代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定盘星、压舱石和指南针。全国政协委员、西安财经大学校长方明表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属性。构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决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统领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方兰认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方兰谈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鲜明体现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生态理念和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文明观,开创了中国绿色发展之路,也为中国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两山”理论深入人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这些理论成果为学界和实践领域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和探索空间,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原创性和创新性,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对全球绿色发展的责任担当和学术贡献。

坚持续承性和民族性,是实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历史必然;坚持原创性和时代性,是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本质特征;坚持系统性和专业性,是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全国人大代表、延边大学校长金雄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我们正在做和将要做的事情为中心,深入思考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全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作出了独创贡献,彰显了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生机活力的本质属性。

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提供解决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的方案。方明提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需要有效应对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的格局,下大气力解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相称的问题,科学系统地阐释中国理念、中国经验、中国主张、中国方案,而这一时代任务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完成。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重要使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时代特征下,我们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张卫国谈到,我们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自觉的担当精神,立足国情,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科研组织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养一大批有世界视野、中国精神、勇于奉献的年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让他们成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骨干人才。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处于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强国历史进程这样一个伟大时代,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为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人民做学问,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界代表委员一致认为,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不辜负这个伟大时代,只有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伟大时代投身伟大事业,践行学术报国光荣使命,才能与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与党和人民千秋伟业的发展进程协力同行,在孜孜以求的探索中书写人生华章。

上一篇:中国社会科学报:史念海“有用于世”理念的产生与发展
下一篇:教育部网站推介我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师大首页 | 学校办公室 | 宣传部 | 红烛网 | 图书馆 | 为学网 | 后勤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