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新闻网讯 3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六版“两会独家报道”刊发全国人大代表、我校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的提案“实现生态产品多元价值”。

报道链接:http://news.cssn.cn/zx/bwyc/202203/t20220311_5398014.shtml
全文如下:
生态产品一般分为公共型生态产品、准公共型生态产品和经营型生态产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从源头上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确保生态价值保值增值
对于公共属性的生态产品,我们要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规划。在总体规划方面,明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遵循市场化运作、全社会参与、使用者付费、供给者受益的路径,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要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自然资源特许经营权制度,充分考虑不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完善自然资源分级价格评估和自然资源资产分配及管理机制,探索绿化增量责任指标交易,合法合规开展森林覆盖率等资源权益指标交易。在生态补偿制度方面,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如水源涵养地进行补偿,建立并完善生态补偿基金制度,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市场机制。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制度方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的统计核算制度,规范数据采集、调查过程和分析流程,确保持续获取准确的数据,编制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建立生态产品大数据平台,为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常态化提供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在政府考核机制方面,要完善基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府考核评估机制。此外,政府还要为生态产品市场交易、自然资源产权、生态红线管控、生态产品有偿使用等方面提供制度支持,确保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有法可依。
探索不同类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逐步修正完善核算办法,明确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具体算法、数据来源和统计口径等,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化,有助于解决生态产品发生流动后产生的价值移动问题。该规定可以在跨流域调水方面有所贡献。首先,跨流域调水过程中水权是否界定清晰、水价是否平衡了各方利益,将直接影响工程建成后供水效益的发挥和水源地保护内在动力。因此,需要构建合理的水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体系和市场机制,将调水工程之外的利益分配交给市场,使受水区获取生态服务的同时为供水区提供生态补偿资金,从而实现生态产品区域间转移的可持续发展。其次,目前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大多依靠政府转移支付,而政府转移支付会使财政负担加重,并不是生态治理资金的可持续来源。因此,有必要构建一套科学的、广泛接受的、标准化的价值评估体系,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等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核算方法和核算技术规范,缓解政府治理资金压力和治理难度,形成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
政府和市场协同参与
准公共型生态产品具有有限的竞争性以及排他性,包括公共资源类生态产品以及生态俱乐部产品。其价值实现介于私人生态产品和公共生态产品之间,因此需要政府和市场协同参与。对于公共资源类生态产品,如拥有生态衍生品属性的经营性生态公园、生态绿道等,以及拥有生态标识属性的山景等,应由政府主导相关产业培育以及资源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企业参与市场化经营,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市场化转换。对于生态俱乐部产品,如集体林权、用能权、排污权等,实现其生态价值的前提是进一步明确生态产权,建立由许可证、配额等多种形式构成的市场化交易体系,通过生态产品权利转让实现生态产品价值。通过设立多种生态银行,如湿地缓解银行、森林银行(碳汇交易)、土壤银行(土地保护性储备计划)、水银行(水权交易)等推动自然资源产权交易,以市场化手段促进生态产权的价值实现。
市场手段是经营型生态产品的实现途径,可以依托商品市场,借助生态认证、权属交易、生态旅游等方式实现价值。对于普通的农业、林业以及水生态等产品可以进行天然无污染认证,打造品牌效应。文化类生态产品可以依托周边优质生态环境,融合地区文化底蕴和特质,打造集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发展模式,通过旅游消费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生态文明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通过强化经济手段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创新。建立多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也是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