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师大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网丨全国人大代表方兰:借助AI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时间:2025-03-09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陆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师范大学黄河研究中心主任方兰一直关注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关进展及举措。2025年全国两会,她带来了关于借助人工智能(AI)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师范大学黄河研究中心主任方兰 陆航/摄

自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方兰从环境经济学和水资源管理的角度,先后提交了数十份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议案。“人工智能+”在2024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新词再次被强调。方兰建议,以AI促进黄河流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夯实AI基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依托国家“东数西算”工程中的算力枢纽节点建设计划,支持推进在甘肃、宁夏、内蒙古等自然资源密集区建设国家级智算中心。要充分发挥西安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与教育高地的战略支点作用,系统性设计AI赋能的创新生态建设路径,推动陕西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动力。以西安为枢纽,联合兰州、郑州、济南等重要城市共建“黄河流域AI人才走廊”,推行“候鸟型”专家共享机制。探索“研发在东部,转化在沿黄”的飞地模式,吸引高端人才参与区域创新。

方兰代表的科研团队在2024年榆林榆阳区的调研中发现,近年来榆林市开启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节水行动成效显著,滴灌技术在榆阳区已经大面积推广应用到大田作物,采用漫灌方式的地区不断减少。大棚里种植瓜果的农户也可以实现手机端的数据搜集和生产管理,智能化设备的普及速度以及农民的接受度很高。她建议,鼓励农业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搭建AI技术共享平台,将成熟的AI农业技术和软件以租赁的形式提供给农业生产主体,按使用时长或使用规模收取费用。同时,推动农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AI设备的共享使用,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单个企业的使用成本。

2021年全国两会上,方兰提交了关于黄河保护法立法的议案。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开始施行。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实施近两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呈现出新面貌、新气象。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承载着大量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晋陕古村落群现存明清时期完整院落建筑达数千处,河套灌区作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其传统水利系统仍在灌溉1100万亩耕地。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颁布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已从单一的物质保存转向“生态—文化—经济”的复合系统构建。然而黄河流域生态脆弱,上游的高原冰川、草原草甸和三江源、祁连山,中游的黄土高原和下游的黄河三角洲等,都极易发生退化。处于此区域内的文化遗产,其传统保护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对此,方兰建议构建生态—文化协同修复体系,实施文化遗产本体与生态系统的协同修复。针对古村落、水利遗产等脆弱区域,推广低干预生态修复技术,建立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的生态保护联动机制;同步研发适用于传统建筑的生态修复材料,通过纳米改性技术增强传统建材的抗风化能力,延长遗产本体寿命。她还建议,通过构建水—土—文化耦合的智慧监测网络,整合卫星遥感、物联网传感器和地面监测数据,建立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生态风险预警平台,实时追踪水土流失、地下水位变化等生态指标对遗产的影响;通过AI算法模拟生态退化趋势,制定分级响应预案。此外,还可以创新文化遗产活态利用路径,推动“文化基因”的现代转化。通过建立传统技艺数字化资源库,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复原非遗技艺流程,开发互动式文化体验产品。

在高等教育层面,方兰建议支持高校设立“文化遗产生态保护”交叉学科,开设《遗产地生态学》《数字保护技术》《传统营造科学》等核心课程,采用“双导师制”联合文物修复师与生态学家共同指导实践。在职业能力建设方面,实施“黄河文保人才振兴计划”,联合省级文物局开设年度专题研修班,重点培训无人机航测、数据分析、生态评估等实操技能,五年内实现流域内基层文保人员轮训全覆盖。对于非遗传承群体,创新“现代管理+传统技艺”的研习模式,在山西、陕西等地建立传承人研修基地,引入项目管理、品牌营销等课程,配套设立传统工艺创新孵化基金,推动剪纸、木作等非遗技艺实现产品化转化。通过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试点将生态保护成效、技术应用创新纳入文保职称评审指标体系。

报道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3/t20250308_58565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