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祖国西部的陕西师范大学,成立于抗战烽火的硝烟中,成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时期里,发展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跨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新时代,其8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折射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奔涌和激荡,交织着中华民族曲折和奋进的历史脉搏,承载着党领导下的师范教育事业的理想和责任。以“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为主要内涵的陕西师范大学“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鼓舞着一代代师大人砥砺奋进、勇毅前行,为西部基础教育人才培养和质量提升挥洒着青春汗水、书写着时代华章。建校80年来,这一精神体现在陕西师范大学为中国教育特别是为西部基础教育服务的执着与坚守上,彰显在学校为培育优秀师资辛勤耕耘的一代代教师和为西部教育事业发展默默奉献的一代代校友身上,深深融入到陕西师范大学办学治校的血脉之中,成为了学校履行立德树人使命、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显著标识。
从“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的生成逻辑和实践基础来看,它是理论与实践、历史与传统、文化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产物。“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首先包含了“西部红烛”和“两代师表”两个层面的内容。这两个层面相互联系,互为前提:“西部红烛”是精神内涵的具象化呈现,“两代师表”是这一精神在动态延展与弘扬过程中的实践化呈现。前者以逻辑内涵为主要载体,突出精神品质的抽象性;后者则是以师大学人和师大学子为主体,突出精神品质的实践性。二者各有侧重,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构建了“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的丰富内涵,并表现在四个维度。
扎根西部,是忠诚祖国、坚守担当的家国情怀。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主题出发,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是同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立德树人使命的完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还存在着与历史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短板和弱项,并成为了制约这一地区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西部地区恰恰又是最为需要人才、需要教育的地方。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让所有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我们需要一大批有情怀、有信仰、有担当的人的奉献与付出。因此,从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层面、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和共同享有的层面来看,“扎根西部”就是忠诚于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忠诚于人民群众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立德树人的育人实践和职业操守,就是能够在最艰苦、最基层的环境中履行教师的职责、坚守教育的使命、担当复兴的大任。
甘于奉献,是淡泊名利、无怨无悔的崇高品质。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但教师的事业是伟大的。说“平凡”,是因为教师职业成就的具体呈现相对没有那么显眼、不那么容易站在“聚光灯”下;说“伟大”,是因为教师职业对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乃至人类文明的延续都具有重要作用。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历史使命。因而教师所从事的职业和所进行的事业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高度统一。这种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强烈碰撞也就必然要求教师具备一种奉献的精神。“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在具体的展开中突出强调淡泊名利的旷达和无怨无悔的坚守。从淡泊名利的旷达来说,就是能够扎扎实实在教师岗位上埋头苦干,始终将教师的责任、特别是西部地区基础教育教师的责任放在第一位,不计个人得失,始终做学生成长成才的默默支撑者与坚定守护者;从无怨无悔的坚守来说,就是能经受住身心的艰苦考验,特别是能够坚守住自己的从教“初心”,不为外物所动,不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追求卓越,是勇攀高峰、力争一流的奋斗品格。教师由于其使命的重要和责任的重大,在社会中具有着特殊的位置。这种特殊性一方面表现为学识深厚,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道德高尚。因此无论是教师的自我修养,还是教师人才的培养,都必须能够以追求卓越作为基本的导向。陕西师范大学承担着西部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因而“追求卓越”的特质,一方面体现于陕西师范大学奋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目标追求;另一方面体现于“两代师表”锐意进取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品质,是陕西师大办学成效的卓越、育人的卓越和教师群像的卓越。
教育报国,是矢志教育、初心不改的价值追求。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传播统治阶级思想、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协调上层建筑运行的重要功能。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在育人目标上也就理所当然地内涵着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旨趣与为社会主义国家服务的价值追求。80年来,陕西师大的发展始终坚持与民族命运起伏共振,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紧密相连,一批批“师大人”怀抱教育强国志向,扎根西部、艰苦奋斗。这种“教育报国”的精神是学校精神在家国情怀层面的进一步体现,是陕西师范大学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更是发展教育事业与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因此,“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不仅是个人的坚守、群体的卓越,更是几代师大人在国家民族事业发展中以教育来报效国家、报效民族的永恒追求。
而“两代师表”则表达的是陕西师范大学特有精神品质的延续与传承。“师表”即是指学问、道德、品格、技能等方面所具有的表率和模范作用。“为人师表”内涵着教师的优秀品质和卓越品格,并且内在规定着教师在为人为事上要能够于全社会起到高线引领和模范带头的作用。“两代”即是在人才培养的空间状态中对教师、学生以及学生未来职业选择和事业发展的整体性概括。这里的“两代”不是一个严格的时间概念,不同于人口繁衍中对于伦理关系和血缘关系的概括,也不同于事物更新过程中对于创新发展和新事物迭代升级的称呼,而是基于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而言的。“一代”是在陕西师范大学辛勤耕耘、教书育人的教师群像;“一代”是从陕西师范大学走出去,特别是走上基础教育岗位发挥立德树人作用、履行立德树人使命的陕西师范大学毕业生群像。这些毕业生虽然在学校的身份是学生,但是从其所从事的事业来看,仍然是履行立德树人使命的“一代师表”。因此,这里的“代”更多表明的是一种事业的传承、一种追求的传递、一种责任的接力、一种使命的延续。
总之,“两代师表”既是陕西师范大学在校教师“为人师表”的缩影,也是对走出陕师大在基础教育讲台上潜心育人的师大学子“为人师表”的缩影,二者统一于陕西师范大学办学实践,统一于“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崇高精神,统一于一批批师大人前赴后继的不懈探索、努力追求和接续奋斗。
综上来看,“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承载着陕西师范大学师生的共同理想理念,在整体的逻辑贯通中回答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发展根本问题,又在价值指向与文化涵育的层面回答着陕西师范大学作为党领导下的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应当肩负起什么样的使命、应当培养什么样的老师以及如何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等一系列办学治校的具体问题。因此,“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具有着精神追求与人文情怀相统一、立足区域与面向世界相统一、坚守初心与时代创新相统一的基本特征。
精神追求与人文情怀相统一。大学作为社会组织的基本细胞,在社会构成中发挥着相对独立的育人系统功能,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承载者。一所大学无论是理工科见长还是人文学科积淀深厚,只有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才能真正担当起自身的文明使命。同时大学除了自身凸显人文底蕴外,其在价值观念的教育、行为规范的养成、人文知识的储备、审美旨趣的提升等方面也需要发挥自身的特有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学又是一个实现人的内在修养提升与外在行为规范而呈现的知行合一场所。
人文精神在本质上来说是人对自身存在价值与存在意义的关注和思考,是对人的终极价值关怀的体现。“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作为精神追求与人文情怀的统一是在陕西师大特有的办学实践、特定的办学场域、特殊的人才培养指向等具体框架内产生的。同时,这一精神又形塑了这所大学独有的历史底蕴与文化气质,是对学校师生教与学实践展开在价值层面的深刻观照,规约着广大师生在教学、科研、学习中应当向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怎样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对接,如何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层面更好地实现自我。由此,这种精神通过发挥对师生的引领作用与导向功能而具有了更加深远的育人意义,不断实现着高尚精神对人的塑造、深厚人文底蕴对人的培养。
立足区域与面向世界相统一。从“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产生的历史渊源、生成的空间环境、国家战略布局的最初目的以及人才培养的基本指向等因素来看,这一精神带有鲜明的区域特点,呈现出西部大地的独有精神风貌:对于艰苦环境下基础教育的长期投入和“扎根奉献”意志品质的强调与聚焦。伴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间学术的交流交往不断频繁,教育间的合作也更加深入。陕西师大培养出来的学生或是管理和组织区域、校域之间的合作,或是直接参与对外交流活动,发挥着文化使者的重要作用;同时随着大批留学生进入陕西师大开展学习,这种校园精神又通过学校的整体氛围和文化环境使留学生进一步读懂师大、读懂中国,在一定程度上让“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作为“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内容得到广泛传播。
总体来说,西部在中国是最不发达的一片区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世界也均为发展中国家。陕西师大既为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挥作用,同时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教育事业作出贡献。这种作用和贡献是中国西部一所师范大学的职责和使命所在,也是新时代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胸怀天下”的重要标识。其上接“协和万邦”的中华文明历史传统,中承“国际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原则,下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在教育事业中得到了统一、实现了升华。
坚守初心与时代创新相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要从基础教育做起,通过一代代“新人”的培养而使得这一事业接力前行。从教育救国到教育建国、从教育建国到教育兴国、从教育兴国再到教育强国,陕西师大始终紧扣教师教育的主题主线,始终聚焦师范人才的培养要求,始终关注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为中心、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中不断淬炼初心、践行使命。
教师教育是一个无法与具体时空相剥离的教育实践过程。社会主义发展的每一历史时期,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能力指向和价值要求都会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但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立德树人、弘扬中国特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教育本质规定却始终没有改变。“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既坚守初心,又坚持时代创新,传承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弘扬着党以改革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伟大时代精神,同时又赋予这些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育人要求。
80年来,陕西师范大学不断用学校发展新成效来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新时代。学校始终将教师教育作为立校之本、主责主业,作为办学特色和优势所在,以培养适应中西部基础教育发展的教师为己任,不断建立和完善代表国家标准,有力支撑和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西部教育崛起的教师教育体系。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的成立有效支撑了陕西和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接西部基础教育“百校行”调研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三届,真正将“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以实践的方式书写在祖国西部的大地上;边境国门学校“红烛苗圃”实践育人团队把稳边固边的国家安全理念、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信念播散在当地孩子的心中;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用教育不断书写着心灵与心灵映照、文明与文明共生的丝路时代新篇章……立足新阶段、面向新征程,陕西师范大学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致力于培养卓越人民教师和未来人民教育家,不断服务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陕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