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师范大学80年辉煌发展的进程中,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工作,通过不断深化科研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科研管理方式创新,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交叉,搭建高水平科学研究平台,营造学术研究氛围等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得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我校科技工作的深入发展和繁荣。
学校科技工作发展概况和亮点做法
始终坚持学校党委领导下科技评价改革
科学研究的目标是以科研促进专业建设,提高教学水平。1977年学校制定《1978—1985年理科科学研究规划纲要》,明确了科学研究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根本方向,确定了各学科科研的主攻方向和重点研究课题。同时建立健全研究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校党委提出《关于把我校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科研上来的当前工作安排》,开展基础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努力把学校办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学。20世纪60年代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科研工作结合研究生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1981年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修订了《1981—1985学年全校科学研究规划》,强调各专业都应把科研选题同学科建设结合起来,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理科重视新兴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1982年召开了全校科学报告会,推动“两个中心”建设。
1995年学校第七次党代会通过了《关于陕西师范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的决议》,提出以深化改革总揽全局,把科研工作作为办好一流师范大学的重要支撑,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研究,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大力提倡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工作方针,制定了《陕西师范大学“九五”科学研究发展规划》。
1999年第八次党代会通过了《陕西师范大学关于推进新一轮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在科研布局上“优先发展教育研究,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大力推进应用研究”。2000年出台《关于调整有关院、系、所的决定》,充分发挥学院开展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能动性,促进学校的科学研究主线由服务专业建设转向支撑重点学科的建设。
2005年第九次党代会通过了《陕西师范大学发展战略规划》、《陕西师范大学学科建设规划》等四个规划。进一步明确教学科研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确立了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的思想,提出要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产出标志性成果为目标,大力推进科学研究,不断提升学术竞争力。
2011年第十次党代会确定了“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开启了学校由教学科研型师范大学向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历史转型,提出科研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或关键问题调整方向,以项目为纽带开展实质性的合作与高水平的联合攻关,继续推进“科技创新计划”,重视科研制度创新。
2018年,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奋力把学校建成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开启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我校的科学研究政策遵循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政策,在学校党代会指导下发展进步。
2020年学校启动教育评价改革“2+3+X”体系,《陕西师范大学高质量科研业绩认定办法(试行)》作为基础的2个办法之一,为学校教育评价改革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有组织科研效果显著
出台有组织科研管理办法,以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为抓手,设立陕西师范大学人才与团队培育项目,稳定支持了一批青年人才开展重大项目组织、科研团队建设。在项目的支持下,化学化工学院曹睿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马佳妮教授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数学与统计学院赵彬教授、化学化工学院刘忠文教授、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刘晓宏教授分别获重点项目资助。2024年,首席专家制团队建设方案顺利出台,为学校大团队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重点科技创新平台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科技的发展
1977年学校制订科研机构发展规划,在校属“两所一室”基础上发展系属研究室,到1988年建立系属研究室10个。1998年陕西省果蔬深加工技术研究中心作为我校首个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建设,我校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发展进入快车道。2005年3月陕西省大分子科学重点实验室作为我校第一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2005年我校第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药用植物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2007年学校开始规范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培育工作,重新确定建设第一批学校重点科技创新平台6个。2008年我校首个国家级重点科技创新平台“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获批建设。
学校科技工作重要成果和突出成效
建校80年来,我校科技工作稳步提升,尤其是“十三五”以来,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在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研任务、人才队伍建设、标志性科学技术奖和高质量科技成果产出、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科学普及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承担重大科研任务能力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我校理工科共争取科技经费8.03亿元,经费总量比“十二五”期间增加63.2%。“十四五”前三年争取科技经费5.68亿元,其中2022年首次突破2亿元,达到2.44亿元。牵头承担“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传承与开发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山茱萸、黄芩、白及高品质道地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及精准扶贫示范研究”“秦巴山区高品质中药材规模化生产示范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承担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课题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2项、“第二次青藏科考”专题任务1项、基础资源调查课题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2项,其中重点类项目15项。
科技人才和团队建设获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截至目前,拥有国家级科技人才58人次。“十三五”以来,房喻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董治宝、刘忠文、田振军入选教育部特聘教授,杨鹏、曹睿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李兴伟、杨鹏入选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刘成辉、赵玉明、王长号、徐华、马佳妮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液晶光学材料与器件研究创新团队”等15个团队入选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提升明显,教育部一等奖获得突破。我校主持完成国家奖2项。由章兆兰高级工程师完成的“绝缘瓷套低温自催化镀镍、镀铜代银工艺”1987年获发明专利权及国家发明三等奖;由杨思植、程千里、孙忠堂、薛鹏程、张伯祉、杜甫亭、朱士光完成的“陕西榆林地区毛乌素沙地环境改善研究”成果,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房喻院士团队“毒品薄膜荧光传感器关键技术及便携式探测装备”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技术发明一等奖,取得我校教育部科技奖励一等奖的突破,黄春长教授团队、赵志良教授团队和杨鹏教授团队的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二等奖。韩静教授参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第3人)。李玉虎教授团队的“感光影像档案修复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特等奖;房喻院士团队的“分子凝胶基材料的创新制备与应用”和刘生忠教授团队的“大尺寸钙钛矿单晶生长机制及其光电应用研究”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王喆之教授团队的“陕西名优道地药材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建设及推广应用”和周正朝教授团队的“陕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提质增效关键技术与应用”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增长迅速。2005年以来,我校共发表科技论文12510篇。在Science, Nature Protocols,Nature Sustainability,Nat.Commun.,Science Advances,PNAS,PRL,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Plant Cell等各学科高质量期刊发表科技论文数量逐年稳定增长。2020年,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董治宝教授团队主编的《火星风沙地貌图》出版发行并获得裴秀奖。郑海荣、张正龙团队研究成果“稀土离子亚50纳秒超快上转换发光”入选“2022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房喻院士团队薄膜荧光传感器研究入选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2022化学十大新兴技术。李玉虎教授团队牵头制定了《糟朽、脆弱报纸或期刊棉网修复加固方法》和《修复过程中易损毁类纸质档案加固方法》2项国家标准。累计授权专利2023件,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726,国际专利18件。
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成绩。获批“西部果品资源高值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民歌智能计算与服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档案局“感光与纸质等多种材质档案保护重点实验室”,其他省部级实验室22个。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人力资本培育智库建设和长安与丝路文化传播2个团队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团队获批2020年度陕西省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截至2024年7月,我校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档案局重点实验室1个,其他省部级实验室33个,西安市重点实验室11个。
促进成果转化办法出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迅速发展。签订“五技合同”1236项,合同金额3.2922亿元,到账金额2.5693亿元,其中技术合同“神经感染疾病体外辅助诊断试剂盒的开发”金额900万元,“微生物工程技术对红碱淖高盐碱水体生态修复研究”金额750万元。137项成果得到转化,其中房喻院士“SRED隐形爆炸物探测”成果转化500万元,体外诊断技术团队6项专利成果作价入股1050万元。
学校高度重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通过秦创原相关政策支持,成立了10家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