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哲学学院由原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哲学系、社会学系与学校宗教研究中心组建而成,前身可追溯到1954年成立的西安师范学院政教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现已发展成为西部领先、全国知名的哲学、社会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学院依托关中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学校80年积淀的“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以“培养顶天立地的拔尖创新人才”为使命愿景,坚持党建引领、立德树人,推进全面育人、学科交叉,深化教育改革、课程建设,加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着力建设“深耕学术、知行合一、守护思想、把握时代”的师生学术共同体。
学科实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院拥有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有哲学、社会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社会工作硕士(MSW)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最近5年的软科学科排名中,哲学均排名前20%。学院凝练形成张载关学与宋明理学、马克思实践-价值哲学、德国哲学、中西政治哲学比较、“一带一路”沿线宗教及其中国化研究、应用社会学等重点研究方向。主办《哲学与时代》、《关学与理学》等学术刊物。近年来,1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0项、重点及一般项目70余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0余篇;获第七、八、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青年奖1项,其他省部级奖项50余项。
师资队伍和平台建设水平明显增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62人,其中96.7%具有博士学位,有一年及以上海外经历的教师比例超过60%。全职在岗教授(研究员)20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6人,其中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3人,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省部级人才及专家16人,陕西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1人。学院现有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陕西省重点舆情信息研究中心1个,陕西省高校新型智库1个,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和陕西省科技厅重点研究基地1个,西安市重点研究基地1个。
卓越育人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4月,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国际留学生分别为266人、244人、47人、4人。学院设哲学系、社会学系,招收哲学和社会学两个专业类别的本科生,其中哲学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陕西省特色专业、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哲学(新文科)班为教育部“人文科学试验班”;社会学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三届毕业生中,哲学专业国内外知名高校升学率均超过70%,社会学专业升学率50%左右。此外,学校还依托哲学学院成立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目前已发展为全国最具引领力的学科制书院。通过学院和书院的融合育人,构建了更多样、开放、可持续发展的本科教育体系。
服务社会水平持续提高。学院积极发挥基础理论研究优势,矢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参与规划指导眉县“张载文化园”建设;由陈俊民先生领衔的博导团队在陕西省电视台讲授《关学七讲》;与陕西省委宣传部联合制作推出《关中文化十八讲》;自编自演的话剧《大儒张载》,在校内外、国内外多次公演;向国家各有关部门提交咨政报告等,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