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703期 四版:杏园副刊 本期共4版

查看往期

向 前

作者:张艺萱

2024-11-15 15:02:07

我与校报相识在读大一时的初夏,季节是崭新而明媚的,我的大学生活也是。

大一学年的古代文学课,我幸运地成为刘生良老师的学生。刘老师对背诵有很严格的要求,于是大一寒假最深刻的记忆,便属于每一个背诵《离骚》的早晨。《离骚》的字句佶屈聱牙,并不好背,为了能背下来,免不了一遍遍去读。就在这样的过程中,灵均的一生在我脑海中鲜活起来。当再一次读到“忽临睨夫旧乡”时,老师课上所讲与我心中的理解突然碰撞,生出一种淤塞顿开的感动。所有心情最终汇成一篇期末作业:一些关于《离骚》的心声。

没想到的是,刘老师对我的作业给予肯定,并鼓励我把作业投到校报去。正是这样温暖的鼓励,让我与校报结了缘。

文章投到校报,很快有了回音。在反复打磨后,我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了副刊版面上,那份报纸值得我永远珍藏。

而更大的惊喜,则是这段缘分自然而然的延续。校报的老师热情欢迎我继续投稿,几次交流后,邀请我到编辑部看看。那是五月的一个芬芳而明媚的早晨,老师问我愿不愿意做一名校报的学生记者,我立刻应下。一下子从投稿人变成了校报的一员,我飘荡在云里雾里的幸福中,带着老师送给我的校报文创帆布包返回雁塔,整个世界仿佛都与我一同雀跃。

成长需要机会,也需要鼓励。着手校报各项工作比我所想更为复杂。选题任务多由几人合作完成,第一次接任务,我无从下手,踟蹰着不敢开口从最基本的问题问起。“有什么不清楚的随时都可以问我!”部门的学姐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她的善意和热情让我少了局促,多了勇气。校对、采访、组稿、发报,在办报的“流水线”上,我越来越稔熟,也有了更多的自信去尝试新任务。在一次次新的尝试中,我越来越深入地“扑向”校报这座巨大的藏宝库,不断挖掘新的技能,发现新的自己。也不断从新的角度爱上“学生记者”这个身份,爱上这个集体。

如果让我为校报的岁月找一个主题,那就是“向前”。校庆前夕整理校史资料期间,走进学校的档案馆,我看到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到如今,学校为教育事业建设一步步向前;搜集整合“立德”与“尚学”并重的“大先生”们的事迹时,在图书馆翻阅先生们的专著,我看到他们在矢志学术和潜心育人中不断向前;读书月期间,采写同学们阅读的体验与心得,在校园的各处,我看到师大学子年轻而有活力,迈着轻快的步子努力向前。

再后来,校报与学校的新媒体、音视频部共同组成融媒体中心,更大的平台跟随着新时代的脚步搭建,更多的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在这个阵营里齐心奋斗,这是我看到的师大宣传的向前。

时间过得太快,这一年,我从“新手记者”变成带部门新同学完成采写的学姐,校报第700期报纸于不久前印发,我们迎来第25个记者节,师大在无数祝福声中欢庆八秩校庆。当一篇篇记录师大的媒体推文发布,当一份份定格时光的报纸送出,我似乎随着那些文字奔跑在积极而明亮的前方,从这里望去,我看到师大的向前。

深秋,天气已有些冷了,融媒体中心的学生记者们为完成记者节视频拍摄奔走校园各处。第25个记者节来临,我们的献礼在那个雨后初霁的下午杀青。所有参与拍摄的学生记者并排而立,我们中间大多人未曾见过,却熟悉彼此的名字,那些曾一起出现在校园媒体的名字。有人负责执笔,有人扛起相机,有人奔走采写,有人整理成篇……于是我们相视而笑,在夕阳褪去时聚成一团,向只剩雾蓝色的天空高高扬起手中的玫瑰。我们不约而同地笑着欢呼,相机一起高举,录下那个神采飞扬的傍晚。这一次,镜头转向我们。

在无数个普通的日子里,向前走的每一步都开辟出新的方向,即使只是小小一角,也藏得下许多喜悦与不同寻常。有一天,在最寻常的一次修改稿件后,老师突然对我说:“你一直愿意尝试新的东西,不给自己设限。”这句话太温暖,在那一瞬,来到校报后的点滴向前在我心中串出一条美丽的线。

也许这里的每一个人手中都有这样一条线,我们共同期待着有一日织出一片更漂亮的锦,这是校报与我们的向前。

(作者系文学院2022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