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703期 四版:杏园副刊 本期共4版

查看往期

种柳观生意,栽松养太和

作者:张培梧

2024-11-15 15:05:15

用这个标题,是因为卫俊秀先生在生前曾几次赠予我书法作品,其中一幅的内容便是“种柳观生意,栽松养太和”。我一直觉得,这是一句很好的修身养性、修练情操的句子。

1980年,我校建好了一栋新的筒子楼——教单五楼,入住的基本都是年轻教师。引人注目的是,在二层西楼梯对面偏东的两间屋里却住着一对老夫妇和他们的小孙子小孙女。当时我家住在三层,因为他家小孙子到我家来玩过几次,我知道了先生姓卫,编制在图书馆。经常看到有人去他家拜访,有时还有外国人,地面上经常晾着一些刚写好的书法作品,才知道先生是书法大家。

1985年6月,我们系派我到山西理工学院出差,上午办完事,我在校园里转转,在阅报栏的《太原晚报》上看到一篇报道,内容是卫俊秀先生到太原进行书法交流。我当时念叨了一句:“这就是我们的邻居么。”

下午,我乘火车返回,刚坐到我的铺位上,就见一位中年男士手提一个旅行箱,带着卫先生夫妇来到我所在的这个隔档。替卫先生夫妇找好铺位后,他在与两位高龄老人分别时,明显不放心,千叮咛万嘱咐:“到西安后,出站不要急,慢慢地,不要被挤着。提不动箱子,就寄存在火车站,让孩子去取一趟。到家后给我们发个电报。”给人感觉是一副难分难舍的样子。听到这儿,我搭话了,“你放心吧,我会把卫老师夫妇送到家的。”我说我是陕西师大的教师,与卫老师住在同一栋楼。

送行的男士走后,先生与我聊起来。谈人生,论书道,聊传统文化,一连几个小时,不知疲倦,娓娓道来。先生知识渊博,儒雅睿智,和蔼可亲,直至车厢熄灯,意犹未尽,使我受益匪浅。忆起往事,宛若昨日。

十多天后,先生来到我家,送给我一幅他的书法作品,写的是抗金名将岳飞的诗《题池州翠光寺》:

爱此倚栏干,谁同寓目闲。

轻阴弄晴日,秀色隐空山。

岛树萧疏外,征帆杳霭间。

予虽江上老,心羡白云还。

后面的跋是:“岁在乙丑六月时值雨后凉爽如秋书岳忠武王题池州翠光寺诗于陕西师大杳云为杳霭之误书赠培梧同志。”

之后不久,我搬到48号楼。除夕下午,我们正在厨房忙碌,年事已高的先生气喘吁吁地登上我家当时住的四层,送来了他的三幅书法作品。我们倍加感动,留先生坐一会儿,先生执意回家了。此后,我与老伴多次去看望、拜访过先生,也偶尔帮先生处理过家务小事。

先生从幼年开始,就习练书法,经年不辍,坚持一生。青年时期,受名师指导,博习多种碑帖。先生所仰者,有不少民族英雄。先生欣赏岳飞、文天祥、颜真卿的高尚品格和气节,在《卫俊秀书历代名贤诗文选》的序中写道,“秀自中学时代,每闻先生讲述如岳飞、文天祥诸先烈事迹,感慨万端,思接千载,梦中相寻,不能自已。这里所书的自宋至清六位高贤诗文,一字一滴血,一滴泪,使人深感于诸公的廓然大公,不知有己,或以身殉国,或以身许国。”1947年,先生曾写过一本《傅山论书法》,强调学习傅山“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的崇高人格。先生的字如同他个人练就的品格,走笔娴静,气态端凝,气韵高古,笔势磅礴,雄伟博大,气憾山河。既有傅山的活脱弃泄,也有何绍基的疾涩波变,又有康有为的自落天籁,还有黄庭坚的舒展大度,更有于右任的刚健雄奇。

陕西师大雁塔校区畅志园里,竖立着一块刻有“苦炼精金”四个大字的石头,是依先生手书作品而勒。正是抱着这种精神,通过几十年锲而不舍的磨练,先生造就了自己的学书思想和书法风格。他的书学思想精到独特,意蕴深刻。他的书法作品纵横驰骋,苍茫老辣,酣畅奇崛,浑厚大气,写出了书卷气,写出了文人风骨,也写出了爱国者的刚烈之气。在深厚学养的滋润下,下笔结体精准,点划精到,线条变化丰富,生机盎然。在先生的笔下,笔法就是一门独到的语言,不仅具有古代诸多书法家之长,还表现了时代审美的特点,更可以感受到他自己独创的个人风格。

气质和品性是书画艺术的灵魂。先生几十年历经坎坷,炼就了他研究学问、钻研书法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独特风骨,造就了不同时期的书法心态和书法追求,积淀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这些都表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先生对书法的感受,如同他曾在日记里的一段记录:“写几笔:潇洒字,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豪爽字,给人以英雄气概之感;拗强字,给人以愤世嫉俗之感;虬龙字,给人以率脱不羁之感。”

先生的座右铭之一“抱道不曲,拥书自雄”八个大字,被镌刻在一块巨石上,熠熠生辉,横卧在师大长安校区图书馆前碧绿的草坪里,衬着绿草,映着蓝天白云碧水,成为学子们流连忘返的必打卡之地。先生遵照他的座右铭,毕生研究学问,研习书法,成为一名学者型书法家。先生早年研究庄子、鲁迅、傅山,均有著作出版,还出版过多部关于书法的著作,如《傅山论书法》《鲁迅〈野草〉探索》《卫俊秀书法选》《卫俊秀书历代名贤诗文选》《卫俊秀书古诗十九首》《卫俊秀学术论集》等等。在图书馆翻阅先生的著作,实在翻不过来,在网上搜索先生的著作和文章,也无法数得清,其中绝大多数是先生仙逝后,由全国各地出版社出版的。

先生作品曾入选全国第一、第二届书法篆刻展览。改革开放后,先生的作品在多个国家和国内的多个城市办过个人展或参加过专题展。1992年9月,先生赴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书法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专门召开了理论研讨会,对先生的人品和书品都作了极高的评价,在书法界引起了很大反响。1994年,他的一幅草书对联被中南海收藏并纳入《中南海珍藏书法集》。《中国书法》杂志在“现代名家”栏目中发表了先生的文章与作品,称其为“高标独树的一代大师”。

国内一些书法家对先生的书法艺术推崇备至,给予高度评价。著名书法家林鹏曾赞誉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书法文化上最高的成果”, 学校刘念先教授曾评价先生:“精神的升华,使其书法艺术已进入一个常人难企及的境界。”先生被誉为“当代草圣”,还有人把先生誉为“二十世纪草书四大家(于右任、林散之、王蘧常、卫俊秀)”之一,使先生的书法作品进一步享誉全国乃至世界。他的书法作品被许多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文物单位以及个人争相珍藏。

先生作为一位深荷硕望的学者、书法大家,耄耋之年仍伏案钻研、临写不辍。一生淡泊名利,平易近人,宽仁厚德,风清正气。尤其他搬家住到37号楼后,几乎每天都有书法爱好者、仰慕者拜访,无论年老年少、熟人生人,只要热爱书法,他和夫人都热情、耐心接待,一起讨论,有求必应,不取分文。先生的高尚德操,赢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敬仰。

青山未老,斯人已逝。如今,我们一起追忆、缅怀先生,希望先生的精神与风骨永放光芒。(本文系“80周年校庆征稿”优秀作品)

(作者系我校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