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24 年,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为统揽,紧紧围绕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教育教学创新,着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矢志追求卓越,推动本科教育建设
和管理提质增效
聚焦思想政治引领,筑牢立德树人根基。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先后参与“与青年学生共话成长”主题教育活动十余次,汇编出版《新时代好青年成长成才一百问》《与青年学生共话党史》,形成学校思政育人特色品牌;完善网络育人队伍建设,录制播出晚点名“思政微课”25期。学校持续开展“学风建设月”主题教育活动,出台《陕西师范大学关于加强本(预)科生班级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组织各级各类班干部培训4次,评选优秀学生干部408人,先进班级49个,取得良好育人实效。
紧抓审核评估契机,提质本科教育教学。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圆满完成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成就受到教育部专家组高度肯定。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获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2.0建设项目,积极推进中国语言文学和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0建设,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生物科学、体育教育等4个专业的师范类第三级认证自评工作。高层次本科教育教学成果不断突破,9项成果获陕西省2023年度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奖,获批陕西高校实验教学研究项目1个、2023年度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9项。
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卓越拔尖人才。选拔优秀国家公费师范生组建13个“卓越教师实验班”,组建9个国家优师计划“优师班”,选拔优秀非师范生组建7个教育部“人文科学试验班”“理科试验班”和7个校级拔尖创新班。探索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获批教育部“一部六院”科教融汇协同育人项目5项,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3项。扎实推进“新文科”建设,历史舞台剧《大儒张载》完成排演升级,在希腊克里特阿诺伊亚露天剧院、西安人民剧院和校内进行了公演。在首届全国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获金奖2项、银奖5项、铜奖1项,居全国高校前列。
加强一流课程建设,提升课程育人质量。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4门。新增上线慕课课程15门,累计上线63门。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选修课12门,引进人工智能类精品慕课4门,建设智慧课程22门。2个课程案例入选“在线开放课程/MOOC教学”优秀案例及“智能MOOC(IMOOC)”典型场景。引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在线开放课程87门,2万余人次获得了学分认定。获评首届西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联盟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奖10项,评选校级示范课30门、团队10个。举办第十五届本科生国际暑期学校,200余名学生修读。
强化教材建设管理,提升教材建设水平。游旭群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和陈鹏教授主编的《教育政策与法律》2部教材入选第一批新时代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名单,25名教师参编16部第一批新时代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我校作为主编单位之一的马工程重点教材《国家安全教育大学生读本》出版。立项5部数字教材建设项目,年度出版教材37部。获批陕西省教材建设与管理研究重点课题1项。
坚持以赛促教促培,提升教书育人能力。高质量举办第十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和第七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教师获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第七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在陕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省级展示中获佳绩。全校首批组建课程教学团队300个。立项建设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项目8个。
坚持学科竞赛育人,促进创新能力培养。高质量举办第十五届“红烛杯”师范生技能大赛,学生获第三届陕西高校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田家炳杯”第十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创新)、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省级以上奖项800余项,国家学科竞赛榜单参赛覆盖度达50%以上。
创新形式丰富载体,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中小一体化协同育人,打造首届全国“田家炳杯”校园经典诵写讲大赛品牌活动。师生在2023年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美术教育专业基本功展示活动中获13项奖励,其中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获奖层次和数量均居全国高校第一。3位教师在2024年陕西省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师生在全国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中获奖数量与层次均居陕西高校前列。依托12个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工作坊和10个辅导员工作室举办校内外实践育人活动百余次,营造良好的思政育人氛围;培育“铸心”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基地,不断拓展思政教育内涵和外延。持续办好本科生党员“红烛班”和第五期“红石榴”各民族学生骨干培训班,“石榴红”育人成长工程获批教育部思政工作精品项目;组建学生年度人物事迹宣讲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退役大学生士兵”宣讲团等5支团队;教育学部学前教育专业2020级本科生张羽灵入选100名获奖学生代表名录,2名学生获评省级心理主题征文一等奖。
聚焦精准思政,推动学生工作提质增效。上线“智慧学工系统”“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综合评价分析系统”“智慧门禁系统”等信息系统;打造基于“三全育人”数字治理体系,形成集成“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学生成长画像,用数字教育资源丰富拓展学生第二课堂。组建团队研发8类“精准思政”课程,致力破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和工作瓶颈;打造“辅导员工作案例月交流”育人品牌,面向全体辅导员征集工作案例,结集出版《大学生的那些事儿——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积极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在两校区建设完成“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服务驿站3000余平,在各院部建设“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21个,常态化开展社区特色育人活动百余项。“一站式”学生社区“红烛家园”荣获全国第一批“学习强国”线下空间建设优秀案例;1项工作案例和1个社区讲堂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全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风采展示活动。
强化能力提升,夯实思政育人队伍支撑。学校将辅导员培训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和干部队伍培训整体规划,依托“研修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党建研究院等平台,着力提升辅导员核心素养;定期举办“辅导员沙龙”“辅导员论坛”,精准把握重点学生群体的共性特征和行为表现,完善“磨课+说课+评课”多轮演课生成机制。学校加强平台建设,2024年牵头成立由全省88所高校为理事单位的“陕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学校当选会长、秘书长单位;建成1个全国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2个省级辅导员示范工作室、10间辅导员园区工作室。2024年,学校组建辅导员研究团队,积极组织开展实践研究和项目课题申报,1名辅导员荣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1名辅导员被评为“2024年陕西高校表现突出辅导员”,4项课题获批2024年度陕西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课题,学校入选“陕西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综合改革试点两年行动计划”。教育部官网以《陕西师范大学聚焦“三个强化”推进新时代辅导员队伍建设》为题报道学校辅导员队伍经验做法。
持续深化改革,助力研究生人才
培养新突破
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面向全校教育博士、硕士研究生开设“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必修课(1学分)。截止目前我校5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86门研究生专业课程均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实现马工程教材全覆盖。遴选认定11门课程为校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并推荐8项参加省级评选,立项7项校级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项目。修订出台《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管理办法》《研究生境外教材选用实施细则》。推进研究生教材建设“50工程”,2024年立项6项优秀教材培育项目,13项教材项目,目前2部教材已出版,3部教材即将出版。
探索营造和谐导学关系新体系。优化导学关系体制机制,出台《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实施办法》,深入教学科研单位开展《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政策解读。组织开展“智驭未来·引领创新”2024年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发展论坛,进一步提升导师综合素养和育人能力。组织教育硕士导师参加教指委举办的课程建设、论文指导、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不同主题的研讨会、研修会、学术会等。开展2025年研究生导师上岗遴选工作、2024年校外合作导师聘任工作。开展第二届优秀研究生导师评选工作,评选出7名导师。举办以师者匠心为主线的“研之有道”研究生综合表彰典礼、研究生阳光体育运动会、“导学杯”系列文体赛事等。支持、保障研究生课题组参加“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在研究生文化中国、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科技强农等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33项、省部级奖项15项,学校获评“优秀组织单位”。
聚焦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与发展。在省教育厅支持下首倡并联合省内14所兄弟院校成立了“陕西省教育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共同体”;设立西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计划和“边境国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开展高层次硕博人才培养;落实国家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报送本研衔接公费师范生硕士阶段培养方案,持续推进“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与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开展“1+1+1”教育学科双硕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1名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生入选);组织研究生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开展研学交流。
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发展。对照上位文件精神,及时开展并完成2024级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培育研究生创新能力,19项作品参加陕西省第八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承办2024年全国“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并在全国大赛中斩获各类奖项51项。3项案例入库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案例库,推荐14项案例参加省级案例库征集工作,遴选28项教学案例入校级案例库,2篇案例通过第六届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案例评审。建强优质教育硕士实习基地,与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等16家单位和学校签订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协议。
启动实施博士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提升工程。增设《教育研究中的理论应用》与《教育统计与 SPSS 应用》两门教育博士课程,举办2024年教育博士生论坛,开展博士研究生元训沙龙、学术活动周等,组织教育博士生参加第九届全国教育博士论坛,并获批承办第十届论坛。8篇论文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评数量再创历史新高。
着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创新。获陕西省高等教育(研究生)教学成果奖4项,组织完成2023年我校立项省级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项目和省研究中心研究项目中期检查工作,完成2024年度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工作。
进一步加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定期组织研究生辅导员案例分享会,丰富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培训内容,强化工作成效;开展并支持19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提升研究生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业化素养,不断探索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持续加强科学理论武装。广泛开展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活动,组建博士生宣讲团做好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组织“对话·争先”主题联学沙龙,推动研究生理论学习入脑入心、走深走实。打造2.0升级版“研途理论”栏目,AIGC数字人领学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为理论学习注入活力,公众号获评教育部学位中心《中国研究生》联合共创媒体奖,相关工作被中国教育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网报道。《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打造“陕师模式”研究生思政工作新格局》入选陕西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
打造研究生特色党建品牌。建设“研烛空间”研究生党建活动中心,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专题活动等。紧抓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遴选培育工作,推进第三批校级“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研究生党员标兵”创建培育。开展研究生“示范党支部与特色党支部”评选表彰,“标杆支部”在科研、助农、支教、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走在前、作表率。举办“与党同心·向光而行”研究生先进集体及优秀个人事迹报告会。优秀研究生党员乌兰获评第十八届“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伏成玉荣获第十一届陕西省“勤学上进好青年”称号。常态化推进“研途先锋”研究生党支部活力创新行动,举办“八秩心向党,师研强国音”青年说微党课大赛。重点建设“薪火”党建研究生辅导员工作室,推出党员故事征文、实践打卡云接力、红色剧本围读会等。开展“研途领航计划”专项行动,分类设置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敦行班”、研究生骨干“积学班”与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励志班”,特邀戍边战士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冰山上的来客》主人公阿米尔战士原型后代龙吉克·卡德尔讲述先进事迹和红色故事。学校受邀在高校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上作典型经验分享。
扎实推进文化育人工程。制作并广泛展播微视频《信仰·榜样·使命》,展示一代代师大人勇担时代使命、深耕淬炼本领、矢志民族复兴的时代面貌。打造“师小研”IP,创作网络文化微电影《端走》,获评“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新媒体类别优秀推广作品。坚持“以艺载道”“德育与美育贯通”的思路,创排“大先生”剧《河山》。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研究生女子舞龙队在“国缘V9杯”第十六届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上荣获舞龙规定项目团体第三名,10名队员全部荣获国家运动健将称号。
整合实践育人社会资源。承办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青春向党 振兴有研”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与安康市汉滨区教育体育局、汉中市镇巴县教育局挂牌“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习基地”。建立“登‘皋’望远”乡村振兴观测站,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感知中国”实践基地。用好红色教育基地资源,连续多年组织学生赴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红其拉甫边防哨所,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各民族学生骨干赴新疆喀什塔县小学、英吉沙县小学开展“铸牢民族情,共绘同心圆”教学实践,选拔优秀骨干赴澳大利亚开展专题调研和社会实践,开阔国际视野,提升国际化能力。
紧盯重点任务,推动共青团工作
向深向实向广
锚定目标任务,全力推动工作落实见效。2024年,校庆期间,遴选440名校庆志愿者开展各类服务23场(次)。深入推进边境国门学校“红烛苗圃”项目实施,组织300余名师生跨越千里深入内蒙古、吉林、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等6省(区)14个边境县(旗)和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岛开展实践交流活动,服务边境县5900余名师生,辐射11000余人;举办边境国门学校“红烛苗圃”各族青少年陕西交流成长营,邀请5个省(区)9个边境县(旗)18个民族30个国门学校的100名各族青少年到陕交流。
项目入选教育部2024年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国家民委“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2024年全国试点示范项目”,项目成果入选国家民委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典型案例、2024年度陕西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国家民委2023年度全国民族工作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项目获评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陕西省首届“志愿三秦”项目大赛金奖。受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共青团中央报道。
发挥组织优势,让青年思政引领向深处走。邀请校内外专家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专题开展集中培训和分组研讨。举办第17期“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1人入选全国青马班,5人入选省青马班;全体团干部通过“团干部上讲台百千万行动”,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覆盖团员青年40000余人次。开展专题理论学习、专家导学、集体学习、“我与人大代表面对面”交流座谈等学习。依托“新时代大学生理论宣讲团”“红烛苗圃”实践归来话成长宣讲团、“创梦之星”学生宣讲团建强陕师大青春宣讲团。
夯实基础建设,让基层组织建设向实处走。制定实施《陕西师范大学二级团组织工作规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团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团干部队伍建设,1名教师获评“陕西青年五四奖章”,2名学生获评陕西省优秀共青团员,学校通过陕西高校团建示范校创建验收,获评陕西省五四红旗团委。开展校院学生会骨干“启夏英才”政治理论学习,举办“我为同学做实事”系列活动,评选23个精品项目;校学生会服务项目获评首届全国高校学生会组织“我为同学做实事”精品项目;1人获评陕西好青年,1人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人获评陕西省大学生自强之星,1个集体获陕西省大学生自强之星科创团体;学校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优秀组织单位。
提升服务能力,让青年成长成才向广处走。重点打造系列社会实践精品思政课,408个项目、15000余名师大青年走出校园、走向基层,实践足迹遍布全国28个省(自治区)、89个市、县(旗);68个团队获评国家(省)级立项,学校获评陕西省“三下乡”社会实践省级示范学校,2个团队、1篇调研报告、3名先进个人受到省级表彰。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总决赛中实现我校金奖零的突破,首批建设共青团创新创业工作室3个,建设“挑战杯”实训中心。组织开展“传承雷锋精神 点亮红烛之光”等志愿服务活动320余场次,累计2.2万余人次参与。在陕西省首届志愿服务大赛中,荣获1银1铜,学校获评优秀组织单位。召开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宣讲会,遴选10名选优秀毕业生赴西藏、新疆等地开展服务;290余个团支部走进社区开展实践。聚焦校园文化建设新需求,打造“红烛闪耀”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举办师生闯关赛、校园定向越野挑战赛、乒乓球比赛、草坪音乐节、活力小舞台系列活动等,举办2024年迎新生中秋联欢会、歌手大赛系列赛事。
承办第五届陕西高校团干部素质能力大赛,服务好70余所高校200余名团干部完赛,我校6名参赛师生共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承办陕西省第四届研支团联合培训,围绕国家人才培养需求、基层岗位实际需要和青年成长成才特点精心设计研支团培训体。服务边疆边境地区基础教育新发展,新增广西东兴市和云南金平县两个边境县研支团支教地,选派6名研支团志愿者服务边境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学校研支团获评第九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供稿:教务处 研究生院(党委研工部) 团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