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714期 二版:学校要闻 本期共4版

查看往期

盛夏,我们不散场——陕师学子2025年毕业即景

作者:学生记者 张子豪 何睿轩 秦梦圆 吴一珍

2025-06-16 17:12:49

向师大献礼:浓墨重彩的毕业答卷

6月,六艺楼展厅里,前来观展的师生络绎不绝。一件名为《七弦上》的作品前,电子屏幕中传出声声悠扬的古筝弦音。“跟随电脑屏幕指引敲按键就可以弹出音符”,2023级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梁帝婵体验后十分惊喜,“剧情动画完全能Get到,音游设计也很精致。”

“1分30秒的动画,一天最多画3秒;7分钟的音游互动,反复打磨。紧赶慢赶,作品临近展览前夕才收尾。”美术学院动画设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姜媛看到师生们沉浸其中,再看看手绘板上密密麻麻的划痕和手上磨起的茧子,“一切都值了!我设计这件作品的初心,就是将动画与音游相结合,为传统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飞入年轻人的心里。”

据了解,从五月延绵至六月,六艺楼共展出美术学院本科、研究生毕业生书法、国画、油画、漆画、动画等共9类8批500余幅/件作品。站在展厅环顾四周,美得让人目不暇接。

追光灯亮,大幕拉开,主持人亮相,“欢迎大家来到首届‘研途闪耀 青春如师’研究生毕业歌会”,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与此起彼伏的欢呼声。晚会总导演、音乐学院2023级硕士生任珈萱轻舒一口气。“首届歌会,压力还是有的。节目从无到有,策划由简到繁,三次彩排每次不少于3小时,两校区的同学挤出时间集中排练。大家都在全力以赴,把晚会办成理想的样子。”任珈萱感慨。

这场晚会,是研究生同学的一场盛大告别式。《追光者》《后来》《倔强》等17支动听的歌曲如一颗颗珍珠连缀起整场歌会。落幕之时,歌声久久萦绕耳畔,坐在台下的心理学院硕士毕业生韩晓茜不舍离场,“多年后回忆起母校,这场唯美的歌会,一定是我念念不忘的星光。”

毕业季,在音乐学院汇报厅、终南音乐厅、新勇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草坪,学校共举办各类毕业音乐会、舞蹈实践演出、毕业歌会、音乐节等数十场。在轻扬的骊歌声中,陕师学子就要振翼翱翔。

热浪淘淘,一步一景,从画室里轻抹厚涂的油彩,到琴房里断了又续的乐符,从格物楼到致知楼,从田家炳楼到教学九楼,实验室的夜晚灯光闪耀,桌前的文献堆积成山……即将毕业的师大学子在奋进中收获,为师大捧出甘甜的硕果。

与师大合影:活力四射的青春相册

长安校区图书馆前,四位大侠“打”得不亦乐乎。把学士服披风甩起来当“斗篷”,举起道具剑,生命科学学院本科毕业生李好和同学们对着镜头摆出“仗剑走天涯”的姿势。作为武侠剧“发烧友”,她们干脆把四年追的剧搬进毕业照,“毕业不是永别,只是‘江湖再见’。”面对分别,四人颇有一股侠者风范,约定“用知识的‘利剑’披荆斩棘,各自闪耀,顶峰重逢”。

雁塔校区古朴典雅的图书馆前,簪花与少女的笑脸相映生辉,外国语学院本科毕业生汤良英、谢雨欣、代琪琪、魏雨菡四朵“姐妹花”正在这里合影。

“簪花寓意着‘一路生花’的期许,花朵寄托着温暖的情谊。”深情的祝福与毕业季相遇,化作一顶顶别致的手工簪花学士帽。相片里,她们戴着亲友制作的簪花,笑得格外灿烂,“这是爱我们的人,用最浪漫的方式为我们编织的毕业礼物。”

文学院本科毕业生龚雨琪和室友则来到长安校区校外人行天桥上,倚着栏杆,仰望天空。闪光灯一闪,定格四人的身影。画幅巧妙截取了“陕师大人行”五个字,油然生出幽默自然的情趣。

“我们曾无数次结伴穿行这座天桥,在这里共赏过长安落日,同看过飞雪飘扬,不知不觉就一起走过了这四年。”临别之际,同行的姐妹在这里许下美好的心愿,“衷心祝福大家平安顺遂,前程似锦,走过更美的桥,看到更美的风景。”

簪花、云肩、马面裙、花折扇、经典复刻、pose创新……今年的毕业照,不止是毕业照,还是师大人的奇思妙想、无限创意,更是青年人的文化自信、时代光影。

学士帽抛向天空,快门声宣告离别,每一帧光影都在诉说:青春不曾褪色。愿每一个从镜头里走出的身影,都能带着这份师大独家记忆,幸福奔赴下一片人生旷野。

浓浓师大情:人生之旅的心锚能量

“特殊教育,是最纯粹的教育。”导师荆伟副教授的一句话,成为教育学部公费师范毕业生叶雅婷的座右铭。大一刚入学,她便加入荆老师的孤独症儿童干预项目。“三年来,每周六早8点,荆老师总是拿着早饭,背着双肩包,早早到达儿童医院。”叶雅婷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荆老师对特教事业的这份热忱,深深感染着叶雅婷,“她不仅是老师,更是我们的榜样——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毕业之际,她下决心接过老师的接力棒,前往合肥特殊教育中心工作,在特教事业的漫漫征途中踏实前行。

“从324到353期,办着办着便有了感情。”文学院公费师范毕业生付博的大三一年,很多时间都是和学院文心阁的小伙伴一起度过的。他们共同策划组织了20多期“名师面对面”座谈会,从联系老师、预约教室,到活动宣发、座谈分享,默契配合、共同进步。

“文心阁就像一位无声却充满力量的导师,把师生们的心牵在一起。每办一期,我就进步一点。”在文心阁,付博锻炼沟通协作和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与老师和同学产生心灵共鸣。作为公费师范生,他将回到甘肃,带着一如既往的文学热情和文心阁赋予他的自信从容,投入家乡的教育事业。

“每次来窗口,叔叔阿姨总是热情地笑着给我盛菜。肉菜新鲜,饭量刚好。”阳光苑民族餐厅的“低脂拌饭”,是历史文化学院本科毕业生陈彦谋的心头爱。每天吃一顿拌饭,早已成为他的习惯。而把这个习惯写进毕业论文致谢里,是陈彦谋的真情告白,“当我走出校园,一定会想念这属于母校的亲切味道。”

在长安,吃溢香楼、阳光苑、上林广场;在雁塔,吃墨香斋、面食屋、学子食府——食在师大,情系师大,南北风味在这里汇聚,不同窗口的每份菜肴都是师大学子独特的味觉坐标。

学生社区爱心缝纫室里,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毕业生孙语辰与心灵手巧的侯春艳阿姨相拥合影。她想起与阿姨相识的研一冬天,“阿姨帮我缝衣服,我和她聊天,感觉回到了家。在她面前,我们可以肆意大笑、谈天说地,就像孩子在妈妈面前一样。”侯阿姨用一双巧手缝补生活的温度,也用一颗爱心填补着异地学子的思乡情。

深夜缝衣衫,晨起扫落叶,巡逻保安全,水电检查放心间……师大的用心和温暖,是学子们离开校园时深藏内心的柔软挂念。

师生情、同窗情、学院情、师大情……句句道不尽的深情,缕缕绕心头的思念,如常青的大树,在风雨中撑起庇护;似不灭的明灯,在迷雾中照亮前路;若温润的春风,哪怕到天涯海角,依然常伴身旁,予师大学子无畏前行的力量,奔赴璀璨的未来,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