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阅读,让枯寂的心变得清朗,让平淡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让有限的生命变得无限可能。当下阅读媒介的不断更新为读者带来了视、听、触觉的融合体验,也让读者面临新的阅读挑战。要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培养良好的习惯,来打开阅读的“宝盒”,点亮思想的明灯呢?本期调查,让我们一起走进师大人的寒假阅读时光。
阅读现状:拾起精神碎片
寒假收官之际,校报学生记者就我校师生假期阅读情况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调查和采访。调查采用发放电子调查问卷的方式,在我校师生员工中随机抽样。
调查覆盖 22 个学院和单位,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46份,其中女性占比75%,男性仅有25%,与我校男女生人数比例较为一致;师范生占比41.6%,非师范生占比50%,教职工占比8.4%。
融媒时代,阅读的“版图”早已从纸张拓展到各类电子移动端。调查发现,仍然有83.33%的师大人选择最传统的纸质阅读。当然,电子阅读也凭借其方便快捷、资源丰富的优势赢得了58.3%的师大人的喜爱,更为灵活的有声读物也被12.5%的师大人选择。
阅读,是心灵的告白;坚持阅读,是一生的远足。调查显示,师大人寒假阅读中的一大困难就是干扰因素过多,时间碎片化,难以坚持完成自定计划。从阅读时长来看,61.54%的师生每天阅读在2小时以下,只有3.84%的师大人每天阅读4小时以上。从阅读计划完成度来看,64%的师生只完成了计划的50%及以下,36%的师生克服困难完成了计划的80%及以上。
寒假阅读读什么?调查发现,62.5%的师大人阅读课余书籍更多,37.5%的师大人阅读专业书籍更多。就图书类型来看,哲学类书籍占比20.83%,社科类书籍占半数以上,其中文学、历史、艺术、教育类书籍热度位列前四,文学类高达87.5%。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2018级贺佳贝同学在假期文理兼顾,除了《量子力学》等专业书籍外,《倚天屠龙记》是他最喜欢的文学读物,“金庸先生塑造的人物入木三分、形神兼备。书中的武侠故事要细细品味才能赏出真味道。”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闲适的寒假,阅读将城市的喧嚣隔绝在外。师大人手捧书本,畅想古人在清曜的月光下点烛温书,遥望大洋彼岸诗人笔下的魅力文字,聆听青春时代纯粹的自由赞歌。阅读架起一座贯通古今中外的桥梁,连接着作者和读者的精神世界。
阅读航行:书中自有船帆
寒假,师生们离开宿舍、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图书馆等校园日常坐标,阅读环境发生了大的改变。学生记者发现,65%的师大人认为环境的转换影响了阅读的内容选择、时间和心境。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姚芊芊同学说:“在学校时间紧凑,更倾向于阅读专业书籍来提升自我能力。在家氛围轻松,阅读专业书籍略显枯燥,一般会选择故事性强的书籍,如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化学化工学院2020级肖依雯同学在假期也短暂“抛弃”化学试剂,捧起她钟爱的《罗生门》,“在家阅读自由度更大,能静下心窥见书中人性的写照。”
文学院2019级马瑜同学回忆,“和学校规律的生活相比,在家阅读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时逢春节,家里常有亲友走动,阅读时常被中断,注意力难以集中。”
为了克服地理因素给阅读带来的阻碍,鞭策自己在假期完成阅读计划,外国语学院2019级王希妍同学选择打卡阅读。她说:“我已经坚持参加学院的阅读打卡活动25天,微信群里的伙伴们相互鼓励,能给自己动力。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习任务,很有成就感。”
媒介环境日益改变,新媒体阅读工具渗透进读者生活的边边角角,媒介技术的发展为阅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阅读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白纸黑字的质感,耐人寻味的墨香,让纸质书籍尽情散发着它的魅力,让83.33%的师大人成为它的“铁粉”。“纸质阅读有着电子设备所不能替代的厚重感与崇高性,阅读纸质书,可以在墨香中激荡思想,飞扬文字。”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2018级聂艺莹同学说。历史文化学院2019级岳晨同学选择纸质书是出于对健康的考虑,他认为纸质书对眼睛伤害小,也能让人更加专注。
尽管如此,阅读带来的共鸣和满足感一样能在数字化阅读中被找到。文学院张荣华老师选择在假期听《美学散步》这本书,“优秀舒适的朗读具有陶冶净化功能,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书本内容。”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李沐遥同学在假期利用知网阅读了哲学、历史、文学方面相关的电子文献和文章,“知网整合了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源,实现了资源的价值互补,能够满足我对阅读的需求。”
地理环境、媒介环境等外界因素的改变都直接影响着师大人的阅读。除此之外,阅读过程本身也让读者遇到了难题。为了克服重重困难,师大人使出“十八般武艺”,并分享了自己的阅读“秘笈”。
阅读困难top1:从调查结果来看,近50%的受访者都面临着看完就忘,记不住的困难。
解决良方:可以边阅读边勾画出触动自己的地方,或写下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圈点或笔记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所读内容,以及把过往的知识经验与新的信息整合成一个新的体系。阅读的美妙就在于可以以自己的世界观在作者的地基上建高楼。习惯一种阅读方式,并外化这种方式去生活,书中的内容就不怕再忘记。
阅读困难top2:45.8%的师大人在阅读中遇到的另一大困难是——书籍内容深奥,难以消化。
解决良方:查看目录,通读梳理大致内容,画出思维导图,在掌握全书逻辑的基础上,找出自己需要的核心部分精读。最后,带着问题重读、细读,记录关键词汇、重要问题及思路。也可以与师长、同学沟通阅读,在头脑风暴中加深对书本内容的理解。
阅读困难top3:读书动力和耐心不足,是师大人在阅读中遇到的第三大困难。
解决良方:不拘泥于循序渐进的方式,阅读自己喜欢的书,有疑惑时上下求索。常问自己,能自圆其说书中的内容吗?若不能,多记录多总结,查漏补缺,让自己更加充实和自信。另外有仪式感的阅读,例如制定阅读计划、去喜欢的场所读书、参加读书会等,都会形成强大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不能懈怠,要认真完成。
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钟表按部就班一圈圈循环。寒假已落下帷幕,无论你是否与书本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今后的每一天都是与阅读重逢的新起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和方法,通过阅读来安放未来的时光。
阅读新思:书中窥得世界
“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阅读是学识的累积,同是心灵的涤荡。在师大人眼中,阅读于自己的意义是什么呢?
阅读,充盈生命,对抗虚无。在日常秩序的规约之外,如何在闲暇时间找到最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2018级张译元同学在阅读中找到了答案,“阅读让我走进小塔拉的大学时光,让我在书中追赶赛里木湖的落日,让我行走在卡萨布兰卡与耶路撒冷之间,让我经历从未经历的人生。”
阅读,带来专注,挥去涣散。“每次读到关于中、印、古希腊等各国的文明史,我就‘陷进去’了。”历史文化学院2020级涂云琪同学“抱怨”与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对话时,时间溜得太快,但每一次阅读都让她离世界更进一步,文明的脉络渐渐在脑海里清晰。
阅读,探索独立,走向广博。“读书总能让我发现新的视角。”文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高莉娜说:“阅读成功扮演了明灯的角色,它让思辨的萌芽冲破懵懂的土壤,让我收获广博,从容注视生活。”化学化工学院2020级马晓霞同学在阅读中磨炼独立思考的能力,“《白说》这本书对于迷茫的我来说是一剂良药。白岩松老师清醒审视喧嚣世界的角度,润物无声地为我指点迷津。”
阅读,灌溉时空,滋养心灵。“阅读是精神的粮仓和港湾,是与唯一的现实人生相交的1000个世界,是我们的生命不止眼前,得以与过去和未来产生联系的稻草和雨露。”校报编辑部周健老师说。
阅读,还是两个灵魂的交流,一份纯真的汲取。自己带着一份好奇去打量与接受另一个与你相似或不同的人,倾听他或虚幻或真实的故事。
打开书本,与黄土地上铁骨铮铮的农民对话,《平凡的世界》无疑成为师大人强烈推荐的一本著作。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平凡的世界中,无论贫穷或富有,我们都要有孙少平的勇气和力量,田晓霞的乐观和坚定,这样即便再平凡的人生也有不平凡的一笔。”计算机科学学院2020级邢瑞同学读完它,爱不释手地说。打开书本,与美丽和丑陋对话,《巴黎圣母院》中点滴的温暖被珍藏,人性之善久久在心间回荡。打开书本,当黯淡生活扑面而来,《城南旧事》带读者走出阴霾,灵魂深处燃起豆大却明亮的灯盏。
“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寒假阅读仅仅是一段短小的路程,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书山有路,师大人往来不绝;学海泛舟,师大人乘风破浪。将巍然屹立的图书馆、墨香纷飞的书页、纷繁精彩的故事装进眼里、融进心中,一个小小的自我,正在向着广袤和伟岸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