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是一代宗师霍松林先生诞辰100周年,为纪念霍松林先生一生在学术理论和教书育人等方面作出的卓有成效的贡献,以及先生对文学院学科建设付出的巨大努力,近日,“霍松林先生教书育人及学术研究漫谈”在长安校区举办。霍松林先生8位弟子共同围绕霍先生教书育人和治学思想等主题进行座谈,激励青年学者向楷模看齐,为青年一代学人带来更多启迪与智慧。本版刊发8位教授发言核心观点,以飨读者。
霍松林学术生平概述
□ 刘锋焘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霍松林先生1921年9月生于甘肃天水霍家川。历任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院名誉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日本明治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学术评审局专家顾问,陕西诗词学会会长等职。从1979年起,培养和指导了20名硕士和70余名博士。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中国作协列入“抗战时期老作家”名单,获颁“以笔为枪,投身抗战”奖牌。2008年获“改革开放三十年陕西高等教育突出贡献奖”和中华诗词学会授予的“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09年被评为陕西首届社科名家。2010年获陕西“十二五”科学发展思想驱动奖。主要论著有:《文艺学概论》《诗的形象及其他》《文艺学简论》等30余种,出版《霍松林选集》(十卷本)600余万字;主编《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3-1988年)》(6卷)、《中国古典小说六大名著鉴赏辞典》《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等50多种。
治学与教学理念:
避熟就生 避虚就实
博专结合 知能并重
□ 尚永亮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
“避熟就生,避虚就实,博专结合,知能并重”是霍先生的治学与教学理念,它指的是不因循,要开拓新领域,发现新问题,重材料,重实证,要术业专攻,博学广闻,重能力和知识的培养。在做学问方面:一是要有“寻根溯源”的学习方法,重视信息的“内储”与“外储”,“内储”是头脑里存储的知识,“外储”是存储于大脑之外的图书资料、科研信息,要想“外储”充分利用,就必须有图书检索能力,从目录学入手,提升信息的检索能力;二是“按图索骥”的研究方法,要重材料、重实证、重视“证据链”,穷尽各种资料并认真加以辨析,找寻最有用的线索;三是“文从字顺”的写作方法,文字功夫是学人须终身用力之所在,论文写作要言简意赅,务求准确达意,避免重复混乱;四是“新旧并重”的思维态度,要敢于开拓新领域,同时谨慎运用新的学术研究方法与新的理论知识,辩证对待“今”与“古”的关系,用通史的眼光做断代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有“入门须正,立志须高”的治学态度。
治学态度与育人方法:
品学兼优 知能并重
□ 杜晓勤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霍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与独特的育人方法,可概括为“品学兼优、知能并重”。在“品学兼优”方面,霍先生对学生有“家国理念”的教育,希望学生以天下为己任,要对国家和民族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有气节,在学问上则要求博学与专精的结合;在“知能并重”方面,注重对学生学术能力及学术创造力的培养。霍先生要求学生们将读书、思考、研究、写作四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在前人成果面前要敢于质疑,拥有己见。同时,霍先生对学生的研究方向及学术观点却并不限制,鼓励大家放手研究,在这种浓厚又热烈的学术氛围影响下,“霍门弟子”形成了互相学习、活跃探讨的良性科研风气,“霍家军”的研究方向几乎涵盖古代文学的各个时代及领域,运用的学术方法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学术抱负与追求:
凌云之志 追求卓越
□ 康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在跟随先生学习期间,先生多次提到,他少年时代即胸怀“凌云之志”,一生矢志不渝;也多次提到,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在文艺学、古典文学以及“形象思维”等领域的研究,始终位于学术前沿。这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先生所说的“凌云之志”,首先表现在他的学术抱负与学术造诣上,也体现在他强烈的家国情怀、报国之志上。早在少年时代,先生就创作了许多抗战的诗篇;大学时代,先生就在报刊上连续发表多篇关于杜甫、陆游等爱国诗人的论文,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先生的一生,始终在学术研究上追求卓越,追求最高的境界。他在文艺理论、古典文学、诗词创作、书法艺术等领域开风气、领方向、育英才,贡献甚巨,泽被甚远。在跟随先生问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先生再三要求不必急于定题目,而要首先全面掌握材料,充分吃透文献,对于要解决的问题,有深入的理解。他告诉我,做学问,心里时刻要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高度,一把尺子量深度,这两把尺子带在身上,学问才能做好。总之,做人做事做学问,要立“凌云之志”,要“追求卓越”,才能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这就是我问学松林师的一点体会。
故乡情怀:
心系天水 情牵桑梓
□ 汪聚应 天水师范学院文传学院教授
故乡情怀是我们认识霍先生文化人格的一个重要途径。先生有心系天水的赤子情怀,“画卦台高渭水清,故乡常在梦魂中”“我家门迎渭川开,畴昔千亩安在哉”,霍先生的诗词创作无不充盈着真挚故乡情怀,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友情和乡情。我们阅读其诗作,不由得被诗中蕴含的浓郁的真情所打动。先生有始终不渝的文化向导,对天水的文化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亲自参与伏羲文化、杜甫陇右诗研究、“二妙轩”碑廊建设等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推介工作。先生有恩德桑梓的教育功德,关注家乡的教育发展和为故乡培养贤能良才,是霍先生念念不忘的大事。作为天水籍的文化名人,先生一直情系桑梓,不遗余力地关怀奖掖后学,为促进天水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先生有激励后学的人格榜样,在长期的学术研究、教书育人和文学艺术创作中,形成了富含中国传统人文知识分子情怀的文化人格,集中表现为博学多能的文化素养,坚持真理、百折不挠的学术文化品格,关心国事民生的人文情怀,品学兼优、知能并重的素质教育文化理念,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兼擅融通的人文大师风范。先生也曾经为天水师范学院人文学科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天水师范学院建成了“霍松林艺术馆”,作为研究先生学术思想的文化基地。先生身上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激励我们继续延续霍先生教书育人的精神。
师者风范:
博大胸怀 因材施教
□ 李浩 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霍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好教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包含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年轻教师,在立德树人方面成就卓越。先生拥有博大与包容的胸怀,也塑造了轻松的师门环境。先生因材施教,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品性、兴趣进行学习指导。先生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在全国的地位,为日后师大文学院取得的进一步学科成就夯实基础。先生编写了很多优秀教材,例如《文艺学概论》,希望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教材编写方面秉承优秀传统理念,继而发扬光大。在教育教学方面,先生强调知能并重,重视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传道授业时逻辑清晰,娓娓动听,并且提倡举一反三,以闲聊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点化”。跟随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时,在博士毕业论文写作关键事期与留学交流之间选择一事令人难以忘怀,先生宽容以待,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嘱托坚持初心,坚定选择,才有了现在的成绩。
治学精神和方法:
夯实基础 抱道自雄
□ 吴言生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霍先生的治学精神和方法博大精深,从中得到最大的收益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夯实基础、抱道自雄。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重视基本功的培养。要深入研读文本,精于原典,才能为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跟随先生读硕士期间,用三年的时间细读了《杜诗详注》,受益良多。二是要提高艺术鉴赏能力。霍先生的《唐诗鉴赏举隅》,是这方面的范本,对唐诗精采入微的赏析品鉴,至今无人能够企及。三是要下足背诵功夫。先生在讲解唐诗时完全脱稿,条理清晰,是得益于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打好腹稿,胸有成竹,这样的功夫值得每一个古典文学研究者学习。四是树立正确的人生现。霍先生推崇“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的品节,可谓“抱道自雄”,抱持圣贤之道,自可底蕴丰厚,雄视天下。先生能够在学术上取得丰硕成就,与淡泊的处世态度息息相关,这也是读书人需要加强的自身修养。
教育情怀:
言传身教 虚怀若谷
□ 蒋鹏举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在霍先生耄耋之年,有幸忝列门墙。先生依旧精神矍铄,重视对博士弟子们的培养,对弟子们从未降低治学要求。主要感受有三点:一是先生把严格要求与鼓励激发相结合。先生以往届优秀学长的学术成就激励后来者,让每个弟子们保持研究动力与学术热情。二是先生具有宽阔的学术视野和包容精神,允许并鼓励学生们在学术上自由选择和探索。也正因如此,霍门弟子才能取得多方面成就,呈蔚然壮观之势。三是先生言传身教,虚怀若谷。先生终生勤于创作和研究,直到九十多岁仍笔耕不辍。对弟子们取得的成就从不居功,而是归为弟子们的努力与勤奋,先生做到了“无伐善,无施劳”。先生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育人观念,并践行于自己的教育事业中。“霍家军”能够在学界有比较好的声誉,得益于霍先生的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