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47期 八版:八版副刊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四连纪事

作者:吴海

2021-10-15 19:33:35

四连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一军六十三师一八八团二营四连。我在那里度过了五年的军旅生涯,也把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留在了那里。


入伍后,我被分到了四连。这个连队创建于抗日战争时期,曾参加过多次著名战斗,并屡立战功,获得过“战斗模范连”的光荣称号,曾涌现出数十位各级战斗英雄,以善打硬仗而著称,是师里的一线拳头连队。


当时,四连驻地在宁夏固原中学破旧的教室里,没有床,大家全在铺着麦草的地铺睡觉。生活环境虽然简陋,但四连在训练上不打一点折扣。全连时刻都处在临战状态,每个战士的红领章背面都要写明自己的部队番号、姓名、血型、年龄等信息。除了装备外,每人只允许留一个小包袱,里面存放个人的笔记本、照片、书籍等,还有一份必填的资料——家庭详细的联系地址,父、母、兄弟姐妹的情况,给家人的留言,以及万一牺牲后对后事的安排等等。指导员告诉我们,当兵就要随时准备打仗,准备牺牲。刚当新兵时,我听到这些话,心里惶惶然直发虚,惊得在梦中“牺牲”了好几回。


那时的我,个头只有一米六左右,体重九十多斤。全幅武装的装备,夏天有五十多斤,冬天有六十多斤,接近我的体重。上坡时,腿直发颤,几乎迈不开步子。但是野营拉练每天八九十里的山路是必须走的。最要命的是:每周一次的着装五公里越野,不能掉队。在西北高原彻骨寒冷的冬天,每次跑下来,棉衣都会被汗水沁透,一停下来,马上又结了冰。那时,冬天的野营拉练很多,有时还要日夜兼程连续十三四个小时强行军。我常常一边走,一边睡觉,一边作梦。班长照顾我,27斤重的弹药箱都由其他战友轮流背,不让我背。副班长每次爬坡时,总让我拉着他的背包带,吃力地往前走,往前爬。跟在他后面,我一边走,一边暗暗地流泪,但是绝不能让他们看到。因为四连的战斗作风是: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我不能作个懦夫。


1970年冬天,宁夏西吉县发生了强烈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四连奉命立即出动,仅仅靠着每人挎包里的6个馒头和一壶水日夜兼程,十万火急,紧急前往救援。四连救灾的村庄是地处最偏远、道路最险峻、灾情最严重、伤亡人数最多的地方。震坏的公路上,不断有巨大的山石滚落。战士们连续高强度地在乱石中急行,脚上打满了血泡。到了救援村庄后,我们被到处的残垣断壁和哭天抢地的伤者震撼。在没有任何物质保障和救援工具的情况下,在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在极度饥饿和疲惫中,全连奋不顾身投入到救援中去,用手刨开瓦砾,双手鲜血直流,指甲盖脱落,几乎一天一夜没有休息。这就是我们四连的战斗作风,不怕牺牲,雷厉风行,一往无前!


四连平时的训练也十分严酷。最令我发怵的是行军途中的战术演习,通常是每天快到宿营村庄,部队已十分疲惫时,又开始持枪狂奔,一奔就是十多里路。狂奔下来,体力消耗到了极限,心慌得都要爆炸了。但是我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在艰苦的训练面前,自己的骨头是硬的,是一个合格的战士。


副连长李世保看我军事技术还差把劲,替我着急,在紧张的训练之余,还给我开小灶,举石锁、翻单杠、投弹、着护具练对刺……每次练习完后,人几乎要累瘫了。一个多月后,在集训队结业考核中,我在五分钟内20发子弹全部命中头靶,拔得头筹;手榴弹掷远达到62米。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副连长对我的严格要求中包含了深深的期待和关爱。


四连的战斗生活是艰苦的,却给了我一生的财富,把我从一个弱不禁风的青涩少年炼成了一位真正的战士。四连教我吃苦耐劳,在困难面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它也改变了我的思想感情,在和很多农村入伍的战友们的朝夕相处中,我形成了艰苦朴素、不追求物质享受的思想品质。四连也培养了我的组织纪律性,改变了我生活中的很多不良习惯。在部队五年,除了一次生病外,我没有向组织要求探过亲,没吃过一次病号饭,没泡过一天病假。


记得在宣布我复员即将告别四连的那个夜晚,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那是与四连的告别,同自己即将逝去的青春和芳华的告别。我们这些人,血管里流淌着军人的血,部队就是我们的家。就要离开家的那个晚上,我独自走到室外,眺望着空灵寂寥的夜空,念想着即将分别又不知何时再能相见的战友,泪水不由地在眼眶里打转……


在离开部队的几十年里,我做过很多工作,也遇到过很多难以想像的艰辛和困苦,但是这和在四连的辛苦相比都不足挂齿。在四连积蓄的能量,如今还在我身上释放着力量。


转瞬间,离开四连已有四十多年了,绝大多数战友自分别后,再也没有见过面。梦中曾无数次回到老连队,直到2013年夏天,终于踏上了回到老连队的行程。沿着红军长征走过、我曾战斗过的六盘山区,顺着隆德、开城、青石嘴,一直到西海固地区。时光倒流,部队火热的战斗生活情景,仿佛又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眼前,在我脑海里,在我的心中,在我的梦里……


(作者系我校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