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49期 七版:七版综合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百日浸润 薪火传承 —“西部红烛精神”新生谈

作者:

2021-11-18 15:11:40

编者按:“西部红烛”映照着师大人的初心,温暖而明亮,“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诠释着师大人的家国情怀,赤诚而振奋。恰同学少年,初入师大,成为这“西部红烛”的一份子,百日浸润,从目之所及到心之所向,于传承中续新语。本期关注,一起倾听2021级新生讲述“西部红烛精神”。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公费师范生) 张蓝心:


我选择师大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遇见过好老师,也希望能成为这样的老师。正好我的表姐在师大就读,听她介绍师大的笔墨书香、良师益友,便对这里产生了向往之情,我渴望来师大实现自己教书育人的梦想。


第一次接触“西部红烛精神”是在开学典礼上,来自宁夏的魏香花同学作为新生代表发言,听到她坚定地许下“让‘西部红烛精神’在西部像花儿一样绽放”的诺言,一种责任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责任感源于“师范生”这个身份,而我也因能成为“西部红烛精神”的传承者而自豪。在我看来,秉承“西部红烛精神”,就需要我们每个师大人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用优良的品德、渊博的知识去感化、教育每一个学生。


进入师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古代文学史第一节课上,高一农老师所讲的——“爱的教育”。老师分享了她和学生的故事,听到学生因为老师的爱与包容而变得更优秀,我备受启发,感受到用心教书、用爱育人是何其重要!当看到同学们因老师的教诲而不断成长,我仿佛能看到未来我们成为老师时的模样,这一切都在激励着我努力实现梦想。


在之后的学习中,我要调整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用心学好每一门专业课和选修课,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提升表达和应变能力,以扎实的本领去迎接“教师”这个光荣的身份。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专业(公费师范生)  贺雨珊:


选择师大,选择成为公费师范生,最初只是因为父母的期盼。还记得刚入校第一次注意到“西部红烛精神”,是在操场前的展板上,匆匆瞥了一眼,心想:我从小到大都在西部生活,以后一定要走出去。但随着“西部红烛精神”一次、两次、再一次地走进我的生活,我的想法渐渐改变。


第一次团日活动时,团支书详细讲述了“西部红烛精神”的内涵以及优秀前辈们坚守教育园地的事迹,他们的故事是那样动人。入校两个月,我有幸接触了奋战在教育一线,被评为“2021最美教师”的张莎莎老师。她是我们化学化工学院的学姐,同样来自西部却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在家乡,为家乡学子筑起攀登梦想的阶梯。我心中既感动又羞愧,西部养我育我,我应当以张莎莎为榜样,承担起回报家乡、教育报国的责任。


“西部红烛精神”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它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坚守,更是一群人一代代的传承。如果说教育有颜色,我想,一定是金黄的——那是红烛燃烧时发出的光芒,现在的我会循着这一道光,在心中、在行动中不断地将自己锻造为熊熊燃烧的红烛,奋力向前。


国际商学院 工商管理类专业 王怡帆:


刚开始听到“西部红烛精神”时总会想,我不是师范生,或许“西部红烛精神”与己无关。直到第一次团日活动,当时恰逢第37个教师节,我作为团支书准备了关于“西部红烛精神”的主持稿和PPT,我看到章竹君教授在师大执教半个多世纪,六十载如一日始终坚持站着上课,培育无数英才;我看到无数师大学子,学成回乡,扎根西部,默默奉献在基础教育第一线。从那时开始,我慢慢体会到伟大又质朴的“西部红烛精神”,它是坚守担当、忠诚奉献,它属于每一位师大人,是师大人共同的精神引领和价值追求。


我明白,我看到的正是一代代师大人牢记使命,教育报国,将“西部红烛精神”薪火相传。我也明白,“西部红烛精神”不只是师范生的教育精神,它还是每一位师大人的家国情怀。我相信,无论身处中华大地哪一片沃土,无论在做何事,“西部红烛精神”都将滋养着我。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专业  张妤:


来师大之前,长在南京的我没有听说过“西部红烛精神”,直到入学后才逐步对它有所了解。第一次听到它是在刚入学的年级大会上,辅导员以“西部红烛精神”为主题进行了一次宣讲,介绍了自己在求学路上与老师的相处,以及成为老师后的心路历程,还播放了纪录片《高考》。片中来自甘肃会宁的女孩刘洋洋,通过不懈努力,走出大山,考入了陕西师大。这是我第一次深切地体会到,教育对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来说是这样重要,传承“西部红烛精神”是这样必要。


军训期间汇报表演,我所在的朗诵组表演了以“西部红烛精神”为主题的作品。在反复的背诵记忆与合诵排练过程中,“夜阑百炬盈红烛,日永千帆竞碧天。立德立言功独秀,横渠四句写新篇。”的诗篇牢牢印在脑海,沁入心间。每次朗诵时,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老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孜孜不倦教书育人的画面。想到流年易逝,老师们奉献一身光与热,从黑发到白头,内心不禁一阵感动,同时充满了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