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迎着晨曦出发,踏着夜色归来。12月,师大考研人在最后的日子里怀揣梦想,争分夺秒。本期关注,聚焦冲刺阶段考研人的生活学习状态,从规律生活到点滴规划,从公共课复习到考前心态调整,为师大考研人提供一份冲刺指南。
从早到晚: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晚上10点,夜幕下的文渊楼灯火通明,安静的考研自习室里,只有沙沙的落笔声、高高堆起的书本、冒着热气的水杯,埋头读书的背影,这是一场青春与时间的赛跑。
“我起床比较晚,大概八点才开始学习。”尽管已是旁人眼中早起的“鸟儿”,国际商学院张曼青仍自嘲是“佛系”考研。实际上,朝七晚十是更多考研人的选择,“我们上午还有专业课,我早上七点到上午十二点会抽空背单词,复习前一天所学,下午到文渊楼三段三层自习,晚上十点回寝。”美术学院汪梦婷分享道。
然而,高强度的复习节奏有时并不代表能够全面掌握所有知识点。“二战”成功考上文学院的米灿灿坦言,备考过程中认为时间不够用是相当普遍的问题,“重要的是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当时我没有按时间线或复习轮数来制定,是根据每科具体复习的任务量。”放平心态,不一味追求“面面俱到”,也能缓解时间不足带来的焦虑,“想掌握所有知识点是不现实的,尽力去做,坚持就是胜利。”
相较于安排妥当、万众一心的高考复习,考研更像是一个人无声的奔跑,每个同学的目标不同,各所院校的考试内容各异。
“什么都要自己来”的时刻,志同道合的奋斗格外珍贵。作为“过来人”,文学院研究生赵汶涵感恩自己当时遇到了好“研友”。“累的时候,两个人聊聊天,绕着昆明湖散散步,感觉好很多。”那段时光里她和朋友互相监督,彼此打气,“临考前还和朋友开了个“吐槽”大会。”在赵汶涵看来,结伴而行才能走得更远。
谈到目前的备考生活,比起疲惫和艰难,“规律”是受访的考研人提及更多的词。“其它时候都好说,以前周末我可能会熬夜,偶尔空上一两顿饭不吃,但现在每天都得规律睡眠,认真吃饭。”生命科学学院李欣迪在冲刺阶段始终规律生活,“不能让身体在这时候出岔子”是他最现实的考虑。
规律的睡眠和饮食是保持冲刺阶段复习状态的必要条件,新闻与传播学院高歌也在数月的逐渐调整中形成了冲刺阶段的生物钟,“严格保持规律作息其实挺难,不过慢慢调整也就习惯了”,最近两个月她开始每天早起和晚睡各一小时,把更多时间投入冲刺。
“背诵”是考研人目前生活的又一个关键词。“很多内容总是背了忘,忘了再背,反反复复好多次。”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马丽的语气里多少带着些无奈。作为理科生,如何提升背诵效率是马丽一直以来的大难题,“有时一背就是一天,但是收获好像也不大。”像这样一背一整天的体验,对刚刚经历过考研的外国语学院研一学生尹帅来说格外熟悉,“后来我发现,间断式记忆的效果更好,不要一直背诵一门课”,尹帅建议冲刺阶段的背诵要注重背练结合,一味死记硬背并不可取,用习题去巩固背诵内容才能更好地提升背诵效率。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尘埃落定之后,这场与时间赛跑的鲜活经历将历历在目,成为考研人的永久记忆。
复习干货:积群力,集众智
紧张的12月,考研进入冲刺阶段。每一位考研人都在抓紧最后的时间总结沉淀、查漏补缺。英语、政治作为基础公共课更是重中之重。“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在这场“马拉松”的最后阶段,了解“过来人”的复习小技巧或能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政治的复习量非常大,时间又很紧,总感觉自己背了,但做题时又会想不起来。”历史文化学院傅亭瑄对此不无烦恼。生命科学学院李欣迪在政治复习上也有相同困难,“时间紧,任务重,都是重难点,记忆力跟不上。”知识点浩如烟海,做题效果止步不前,是现阶段考研人在政治复习上的主要问题。
“刷题背记两手抓,考研政治全拿下”,米灿灿给出自己的口诀。“政治选择题可以用‘阔智考研政治刷刷刷’小程序,更高效地刷题,直观了解自己的掌握程度。政治大题可以跟着博主的带背,更有动力。”米灿灿进一步解释道,做选择题时不能只局限于选对答案还要分析错误选项,必要时要回归教材整理并消化知识点,“大题的复习可以去看一些押题班,课程会用两小时梳理知识点,划出背诵重点,考前反复背个三四遍就能比较稳操胜券了。”
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研究生罗帅则选择及时复盘来巩固学习成果,“我会在从图书馆回寝的路上复盘今天政治复习的内容”,没有回忆起来的内容,他下次复习时会着重再看。考前最后一晚,是他复盘最久的一次,“那天晚上,我从图书馆出来,绕着新勇学生活动中心、昆明湖、不高山,足足走了两遍。”
面对英语这个“老大难”,备考生们的问题五花八门。“做题的正确率不太稳定。”“单词总是忘,眼熟心不熟,常常想不起准确含义。”“复习时没有重点,无意义刷题。”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刘爽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单词借助词根词缀和联系语境来记忆,还可以利用背词软件在记忆周期内及时巩固;刷题最好模拟考试时间,如果考试在下午,平时刷题也尽量放在下午,吃透真题在冲刺阶段尤为重要。
“复习备考有难度,特别是英语翻译的部分。”国际商学院金融学专业张曼青在自身兴趣的指引下选择跨考英语笔译专业,跨考之路显然更加艰难,“英语翻译需要自己多练习,总结专属套路,灵活调整。”刘爽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勤加练习,认真对比参考答案和自己的翻译找出差异并总结背诵,“要主动总结英汉表达的不同,比如英语多用名词,喜欢将观点态度放在段首等等,如果时间充足,推荐阅读连淑能老师的《英汉对比研究》。”
长达数月乃至一年的埋头苦读,即便仍有不足,但请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备考以来看过的书、写过的字、鼓过的劲,终能成为师大人在考场上满眼的从容的和满腹的经纶。
应对焦虑:冲刺制胜的关键
临考之际,面对来自外界与自身的重重压力,不少备考生出现“考研综合症”,一定程度影响着复习备考的节奏。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决胜的关键,如何应对焦虑,化阻力为动力,是考研人此时的挑战。
历史文化学院王珊最近更频繁地因为焦虑而失眠,“我比较容易受周围考研同学的焦虑情绪影响,最近大家都开始紧张起来,我就更紧张了。”睡眠不足影响着第二天的正常复习,也消耗着她的体力和精力,及时调整心态是必须的,“这几天我多和妈妈打电话,跟她聊聊天,晚上入睡能轻松好多。”
在文学院研究生朱建刚看来,“考研最难过的是心理关”,很多同学在冲刺阶段总容易想东想西。“work hard, play hard”,是朱建刚当年备考的“通关密语”,不做无谓联想,努力复习也尽情娱乐。复习时,朱建刚专注用心,复习之余,他会和室友聊天,买些点心犒劳自己,有时也会在午后骑车逛校园,尽情放松,“这些小事会让我觉得很幸福,暂时地脱离考研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备考生在考前产生的焦虑情绪,有时也能成为复习备考的推力。心理学院王雨晴教授解释说,“考研”是典型的压力事件,当它即将来临时,个体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非常自然,这种反应一旦超过临界数值时,就表现为过度焦虑,并伴随着自我贬低,但当自身压力与焦虑情绪的程度尚未改变现有生活状态时,它就只是一个正常的生理反应现象,反而会促使个体产生尽快完成任务的紧迫感,是良性的促进力量。
处在冲刺阶段的考研人,如何正确判断自己的焦虑程度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在备考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给自己施加一些压力,让自己产生紧迫感,激发学习的动力。”新闻与传播学院高歌在焦虑情绪的运用上颇有心得,她会翻看一些往年学长学姐们的考试分数,并对照自己当前的学习成绩,在对比中适当强化自己的焦虑情绪,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复习。
王雨晴教授语带期望,“考研是竞争性质的考试,也是一场自我的试炼,一方面要尝试将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相关联,另一方面更要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才能把努力落到实处。”
考研,是主动把握未来方向的青春选择,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自我修行。师大考研人在考研的旅程中经历洗礼,在拼搏中探寻知识,在奋斗中追问初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期待师大考研人一“研”为定,用汗水和坚持,迎接岁末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