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52期 八版:八版副刊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陈忠实先生的默与言

作者:

2022-01-15 23:31:04

在陈勉力的印象中,父亲陈忠实总是沉默的——在房间里沉默地创作,坐在沙发上沉默地看新闻,沉默地吃饭,身姿板正。陈勉力甚至已经想不起来和父亲倾心交谈是什么时候了。


小时候家里农活忙,孩子们也经常要参加劳动。夜晚,在昏黄的电灯下,一家人坐在一起剥玉米皮,陈勉力年纪小,免不了疲劳打瞌睡。陈忠实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常常一边干活一边讲故事。陈勉力对童话故事的最初印象都是从父亲生动的讲述中得来的。陈忠实从来不会照本宣科地将故事规规矩矩地复制出来,而是用地道的方言,幽默的语气,把故事染上关中味儿,扎扎实实地植在关中的土里。“你气(去),把金鱼逮回来养咱屋,让金鱼亲自来伺候额(我)。”父亲讲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已牢牢地印在陈勉力的脑海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劳动,一起听故事成为了她与父亲之间为数不多的亲子时光。


陈忠实久经儒家文化浸润,对于子女的教育则承袭了“君子之远其子也”的古训。陈勉力上学后便很少与父亲沟通,唯一一次是关于学外语的分歧。陈忠实先生受俄国文学影响深刻,希望她可以学俄语,他有条有理地分析这其中的好处,但最终还是尊重陈勉力自己的选择。子女们工作后亦是如此,他几乎不过问工作上的事,但一直关注着孩子们的生活,家人们都知道他的关心尽在言语之外。


陈忠实常把写作比作蒸馒头,写出来之前都要盖着,不与他人交谈,否则会漏了气。创作时,陈忠实自己一人坐在屋内,家里谁都不会前去打扰。一次他完全进入了作品世界,妻子推门倒水,他恍惚大惊。他也从来不把工作上的事带回家,家里只知道他在写东西,具体写的什么,写得怎么样了一概不知。陈忠实在“默”中完成了一篇又一篇优秀作品,家人也在“默”中默默支持着他。


陈忠实很少去争,对事情也总是淡然处之。回忆起父亲时,陈勉力实在想不起他有过特别激动或愤怒的时候。他看报,读到不可思议的新闻事件,周围人或愤愤不平或不吐不快,他也只是叹一口气。外人很难窥探到他内心的想法。


但抛开对生活的沉默,陈忠实还拥有另一片天地,在那里,他对自己的言语有着不一样的感情。


1991年,路遥刚获茅盾文学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举办座谈会,陈忠实与李星坐在路遥左右侧,隔着路遥,李星说:“你今年要是还把长篇小说写不出来完,就从这楼上跳下去。”虽是戏谑,但也掷地有声,句句落在陈忠实心里。他当时已经在创作《白鹿原》,但未向李星透露半点,直到隔年将手稿复件亲自交给了李星。李星的那句“咋叫咱把这事弄成了”给了陈忠实很大的鼓舞,心底的石头终于落下。


作为一名作家,写作自然是陈忠实最看重的事。他与千千万万传统文人一样有着自己坚决的态度。曾有记者与陈忠实谈起《白鹿原》修订一事,他严肃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我相信,一个好作品经得起时间考验,最后一定会被理解的。”陈忠实相信自己,更相信自己的作品。他一直平静地照常做着自己的工作,并将自己倔强的一面展现在众人面前:对于作品,他有自己坚定的立场和态度。


看来,在自己最看重的事情上,陈忠实也不再沉默。


陈忠实将更多的言语寄托在了他的作品里。无论是陈忠实的至亲陈勉力,还是挚友李星,他们都曾说过,要到作品里去寻找陈忠实。他在自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中曾表示,笔下的人物是拥有自己的生命的,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是自然而然的,而非他苦心经营构造。他常常陷入作品世界中无法抽身,想必他早已与作品融为一体了。他在生活中的沉默早已化作纸上跳跃的文字,流淌在笔下人物的血液里,成为一个又一个拥有自己独特命运的人。


   (作者系文学院2019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