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53期 三版:三版综合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上下同欲战疫情 风雨同舟守家园——记我校师生全力打赢疫情防控“师大保卫战”

作者:□ 本报记者 贾举 周健

2022-03-23 19:36:33

时针和分针并拢,指向时钟的“12”——


2021年12月23日零时,1300万人口的古城西安按下了暂停键。自武汉之后,又一特大型城市采取全城规模的封闭式管理。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近4万名师大人上下同欲、众志成城,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斗争,构筑起疫情防控的牢固堤坝,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了。


指挥作战 凝聚合力


“12月16日23:30起,雁塔校区各类人员非必要不外出。”


“12月19日8:00起,雁塔校区全面执行封闭管理。”


“12月23日,两校区全面执行封闭管理。”


一个个时间刻度,记录了一校与一城紧紧相依的历史瞬间。管控不断升级,形势日益严峻,学校党委第一时间调整疫情防控指挥组织架构,成立疫情防控专班,分两组镇守雁塔、长安两校区,各下设综合协调组、核酸检测组、流调工作组、转运协调组、后勤保障组、学生工作组、教师及家属区工作组、校园管控组、督查工作组等9个工作小组。


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5次来校指导疫情防控工作;党委书记李忠军、校长游旭群并肩在指挥部靠前指挥,精密绘制校园疫情防控“作战图”;学校先后以视频方式召开党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疫情防控18次,召开各层级部署会29次,印发指令性文件及方案20个,派出44名干部和教师组成隔离点工作组驻扎校外12个隔离点。


“记得从家出发的那天,3岁的儿子帮我整理行李。我告诉他我要去打败病毒,小家伙站在门口说‘爸爸,加油!’”从长安校区抽调至雁塔校区的年轻干部丁武谈到。


疫情期间,我校600余名党员干部,900余名教师干部及3000余名学生志愿者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150余名学工干部分别进驻雁塔校区、长安校区,持续在岗工作近40天。


众志成城 直面“大考”


12月23日,距离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仅剩2天。


当天凌晨,西安市多个区域被划分为封控区、管控区,千余名省内考生和61名省外滞留考生无法前来我校参加考试,他们将被安排在多个新增考点。此外,学校还须为16名B类、C类考生和1名混检异常考生提供送考服务,为4名其它考点考生提供借考服务。如何打赢这场艰巨的研究生考试安全保卫战,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越是艰难越向前。学校当即召开专题常委会进行研究部署,党委书记、校长前往考试现场进行一线指挥,为7700余名校外考生、1300余名校内考生和21名封控隔离考生精准制定应考方案,动员全校力量确保考试正常进行。


12月24日,研究生招生办工作人员武思宇和其他同事正在为滞留考生紧急抽取试卷。经过争分夺秒的奋战,他们在短短一天时间内为1767名省内滞留考生紧急抽取自命题试卷2377份,为40名省内滞留考生紧急重印自命题试卷68份,为61名省外滞留考生提供自命题试卷,并安排专人专车点对点将试卷准时送达考点或指定交题地点,为全力保障“应考尽考”“平安研考”赢得了时间。


12月25日,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雪让疫情下的大考如雪上加霜。当天早上6时30 分,赵继英、简亚军等92名教职工党员顶着风雪,冲锋在为密接考生送考的路上。身穿防护服前往酒店监考密接考生,这样的经历对所有监考人员来说实属破天荒头一遭。


“坚决完成任务!”赵继英、简亚军在出发前向考务组郑重承诺。


考场外,400余名后勤职工和志愿者正在为考生紧张准备午餐。装盒、装箱、配送……志愿者张昭炀和后勤员工密切配合,尽量压缩配送时间,为的是让考生一出考场就能吃上热腾腾的午餐。张昭炀说,“去年考研时,有很多志愿者为我们服务,现在轮到我们为新一届考生服务了。”


12月26日傍晚,师生们走出考场,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考终于落下帷幕。夜灯下,核酸检测的队伍徐徐前行,队列里的历史文化学院考生朱婷长舒一口气:“最难的时候,是学校和老师一直在守护、牵挂、帮助我们。这次考研,必定是终生难忘的;它给予我的精神力量,也必定是受益终身的。”


风雨同舟 守望相助


“愿这一刻,新雪洗去尘垢,惠风拂去阴翳,时光融成甘露,这条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抗疫路上,有你,有我,一定行!让我们共迎2022春暖花开!”元旦前夕,美术学院研究生左文娟收到了学校的新年礼盒,里面装着书信、暖心食品和防疫物资。当天晚上,她与自己的导师及同窗相聚云端,共叙一年来的收获与成长,度过了一个特别的跨年夜。


元旦前后,按照学校统一安排,教师干部培训学院院长李铁绳等44名党员干部教师前往校外隔离点,负责我校1700余名校外隔离学生的心理疏导、健康监测、餐食配送、垃圾清运等工作。


“我们在临潼隔离点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并开展了线上主题学习教育、征文大赛、练习八段锦等活动,引导学生把抗疫经历作为磨炼意志、砥砺成长的机会。”临时党小组组长李铁绳谈到。这样的临时党支部,我校在各隔离点共成立了8个,由党员干部教师在临时党支部担任负责人。


在校内,学工系统积极响应党委号召,迅速成立了战“疫”临时党支部,以楼宇为单位下设党小组21个,并在学生园区建立了五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全面负责疫情期间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学工部部长蒋毓新谈到,“学生宿舍园区临时党支部和五级网格化管理双轮驱动,在确保学生工作‘三个不出’‘四个稳定’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若有战,召必回!”当学校“抗疫迷彩先锋队”的招募公告在我校退役大学生微信群里发布后,47条热血回复随即刷满整个屏幕,队员们连夜写下“请战书”,按下鲜红的手印,立下“退役不褪色,战‘疫’护长安”的铮铮誓言,陕师大退役大学生战“疫”先锋队火速集结成立。祁美琪是先锋队里鲜有的女兵,得知所负责区域某学院辅导员因隔离无法到岗,她主动请缨,果断承担起该年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迅速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她为“美琪姐姐”。


上下同欲 共克时艰


“王老师请开门,做核酸了,请提前打开‘健康码’。”


退休教师孙玉梅今年77岁,是家属区年纪最大的一名网格员。她每天早上8点前就要穿上隔离服,戴好口罩、手套和面屏,协助医护人员进行上门核酸采样。以外,她还负责传达通知、代购代送、报备取药、安抚住户情绪、调解邻里纠纷等工作。


“雁塔校区家属区有近5000人,管控难度较大。”教师及家属区工作组组长张亚泽表示,“为方便服务,我们在家属区采用网格化管理,每个网格都设立了网格员,每个网格员都扮演着宣传员、战斗员、服务员和信息员等重要角色”。


“症状是什么?有没有处方?身份证号再跟你确认一下……别着急,咱的药马上送到门口啦!”子女不在身边,特定急用药买不到,离退休处的张春梅老师一直不厌其烦地帮老同志们在线上购药。


近30轮全员核酸采样,长时间“全副武装”,成百上千次手消,不停地低头弯腰……从户外检测到上门检测,校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和前来驰援的校外医护人员们化身“大白”,在最前沿默默构筑起守卫师大的安全屏障。校医院外科医生柴霞便是其中一员。


“妈妈,你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刚接通微信视频,电话那头的女儿就迫不及待地问到。柴霞大夫家住校外,疫情以来,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家了。1月18日上午,正在核酸采样现场的她接到急诊电话,有一名退休老教授在家突然晕倒!柴霞和骨外科大夫马帮五在10分钟内飞奔到老教授家中,由于抢救及时,老人有惊无险,她悬着的心才算放下。


疫情期间,党委保卫部迅速进入“应考”状态,两校区的29名干部和校卫队员均吃住在学校,24小时轮班,全天候在线,一心只做好一件事:守紧师大的门,护好师大的人。校园门禁管控、核酸检测和人员转运隔离秩序维护、校园巡逻……校卫队长李建庆自校园封闭管理就没有回过家,他经常利用中午、晚上休息时间组织班长开会研究工作、解决困难,任务紧急时在沙发上打个盹就继续工作。


一个月来,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的员工们天不亮就在轰鸣的餐厅后厨忙碌了,“比平时更忙了,我们每天7:00前就能将早餐送到学生宿舍!”后勤集团副总经理石磊谈到。自2021年12月28日至2022年1月18日,22天从不间断,每日三餐送餐上门,日均出餐量近10万份,后勤人硬是扛起了这份千钧重担。


“北三楼25份民族餐、68份10元普餐……”中午11点半,雁塔校区公寓3栋4栋的2184份午餐,经后勤员工、学工干部、学生志愿者顺畅传递,不到20分钟便分发到位。疫情期间,在学校团委的组织下,我校“团小烛志愿服务队”有数千余名青年志愿者戴上“红袖章”、化身“小红”和“大白”,主动为同学们提供送餐和购物等服务,用青春行动传递师大温暖。在两校区家属区的超市,蔬菜、肉类、蛋类等货物供应充足、保障有力,百余名教职工志愿者和网格员正将各色蔬菜分装送到住户手中,保证家家户户在疫情期间,仍能守住一日三餐的菜篮子、米袋子。


“大仗小仗都是打保障。”疫情期间,国资处在雁塔校区设置博士楼、干训楼、象牙公寓初煦酒店等8处应急隔离观察点,其中校内隔离观察点7处,校外1处,隔离房间354套,床位884个,为应对校内密接人员临时隔离等突发情况做足了准备。


疫情中的师大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团中央、各地企业、兄弟院校、社会慈善机构、校友会及热心市民、本校教职工等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累计向我校捐助资金50余万元,捐赠物资37批次。


1月19日,我校美术学院2008级校友张雄彪联合米脂县政府捐赠的5827箱苹果、11吨土豆、2.5吨小米、498箱干菜等送达学校。领到校友捐赠的苹果,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本科生刘学猛表示,“希望自己大学毕业后,也能为母校贡献一份力量!”


抗疫育人 砥砺成长


“同学们,作为‘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的传承者,我们要将这场不期而遇的抗疫斗争,辩证地看作内容丰富的大课堂、生动形象的大教材。在这块风雨的刀石上,我们要逆风而行,砥砺成长”。1月6日,“两代师表共话战‘疫’”网络直播系列微课正式开讲,党委书记李忠军、校长游旭群向全校青年学子发出总动员令,在线观看超过15万人次。


微课期间,己退休的老书记、老校长,院士、资深教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首届“西部红烛两代师表奖”获得者及杰出校友等纷纷加入宣讲行列,围绕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和全校师生聊心得、谈感悟、话担当,帮助师生增强共同战“疫”的必胜信心和行动自觉。


屏对屏,心贴心。1月3日起,教务处举办的为期三周的“云端讲座周”活动与学生见面,600余场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学科类、通识类讲座正式上线,平均每天就有近50场讲座供学生自由选择,为全校学子配好了“学术报告自助餐”。


“每天参加讲座的本科生人数保持在12000人左右,占比全校本科生人数约65%,部分讲座校内外参与人数超过了2000人次。”教务处处长郭建中表示。一系列主题新颖、内容多样的讲座,在丰富学生宿舍文化生活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人文修养。


同时,由校长游旭群领衔的7位心理学院教授和20余名专兼职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心理援助工作团队,在第一时间开展线上心理咨询、危机干预、专题科普等心理健康服务,共接待咨询师生516人次,其中接待长安大学师生咨询93人次,进行危机干预30余次。


此外,各年级举办的主题班会、“云端”交流、志愿服务、心理讲座、心仪好书、健康打卡、抗疫家书、创优争先等“八个一”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如火如荼,汇聚成共克时艰、同心抗疫的磅礴力量。


东方欲晓,曙光初现。1月18日,雁塔校区从封控转为管控。接到可以分批错峰下楼活动的通知,21号楼326宿舍的公费师范生杨惠麟和舍友们兴奋不已,“终于可以呼吸新鲜空气了!”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当晚,在家宅了11天的美术学院王进华老师第一次下楼散步,他看到师苑超市门前有少量顾客在排队,工作人员在维护秩序,一切井然。


1月19日,冬阳明媚。上午11:50,首批在校外隔离的41名学生顺利返校,车厢上“同心战‘疫’ 共克时艰——欢迎师大学子回家”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


被隔离21天,再次回到熟悉的校园,民族教育学院预科学生黑岭难掩激动之情,“回到宿舍,惊喜地发现书桌上摆放着防护用品和水果零食,这都是学校为我们用心准备的。这样的师大,值得认真地拥抱一下!”


1月20日,今冬第二场雪悄然降临古城西安,疫情防控形势趋于平稳,广大学子陆续踏上返乡之路,打赢学生离校返家决胜战成为学校的艰巨任务。


为确保学生“出得了校门、到得了交通站、进得了家门”,学校成立了学生寒假返乡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了30个省外工作组、11个省内工作组,主动对接学生返乡属地疫情防控部门,沟通协调疫情防控政策,精准开展包机包列及票务服务,护送26000余名学生安全回家。


1月23日,在漫天的风雪中,两校区百余名教师、干部及1200余名学生志愿者为前往“两站一场”的学生提供材料核验、信息统计、跟车服务等工作,保障近600车次1.9万余名学生返乡。排队、查证、上车、进站……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大雪初霁,寒冰消解。一月不见,园中腊梅已悄悄绽放。在一声声“谢谢”“辛苦”“加油”“必胜”中,师大人以担当之勇、奋斗之志、决胜之心,将不可能变成可能,把平凡化作不平凡,叙说着故事,见证着历史。打赢这场师大“保卫战”,师大人共同期许着,春暖花开时,重新相聚在生机勃勃的师大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