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最是一年春好处,不负今朝不负梦。春朝被疫情所扰,春花依旧如期开放。于外在世界的沉浮之间,找到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栖所,变得难能可贵。本报拟从本期开始推出师大人系列读书记,记录师大人静伏于案,手捧书卷,共赴春光的美好身影;播撒师大人学而思之,得而悟之,予以共飨的精神食粮。
读书学习提倡怀疑精神,这对于培养批判的认知能力十分重要。然而,“怀疑”也要辩证地看待。对此,南宋大儒朱熹在《朱子读书法》中早有辟透的认识。
《朱子读书法》是一部初由朱熹弟子辑录,后经学者进一步整理、扩充,系统总结朱熹有关读书方法的论说集。朱熹在这本“读书法”中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意思是,读书要在没有疑问的地方有所怀疑,在有怀疑的地方不要质疑,做到这些,学习的能力才可以得到提升。
无疑须有疑,有疑要不疑。朱熹深刻地揭示了有疑与不疑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对于完整地认识怀疑精神是大有帮助的。
我们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面对“教科书式”的知识理论,由于它们被奉为经典,广为接受,所以我们也大都会以“理所当然”“无可怀疑”的态度接受之。正是在这里,朱熹要求“无疑者,须教有疑”。人类的认知总有局限性,突破的关键就是敢于怀疑“经典”,进而修正之、改造之、超越之,推动智识的不断进步。历史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其中为人熟知的就是伽利略的“双球实验”,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完成的这一实验打破了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凭借“自信的直觉”提出的观点:重物体要比轻物体下落得更快。今天,我们难以想象亚氏“自信的直觉”竟然统治西方学术界长达两千年之久。但是,若是历史的亲历者,我们会不会对“自信的直觉”一样深信不疑呢?
不疑之中很可能存在思维误区,为此需要用它的对立面——有疑,去批判它,超越它——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突破藩篱,开拓认知的新境界。然而,若是有疑走向极端,处处生疑,为疑而疑,甚至怀疑常识性判断,认知的根基将无处着落。因此,朱熹又反过来说:“有疑者,却要无疑”,即用无疑牵制、消解过度的有疑,不至于让它误导了认知,让人迷失了方向。近代以来,西方的器物和制度文明曾使一些人掉入自我怀疑的泥淖,言也必称希腊,处处以西方为标尺,量度中国的历史、文化,进而试图“拷贝”西方文明以“改造”中国。然而,怀疑之外总有不疑者,他们借鉴西方文明而不照搬,坚持中国逻辑而不自负,创造性地转化中国传统文化,不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开放的胸襟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时至今日,我们已开辟出一条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明之路。回望近代史,学习“四史”,我们不禁感慨,立足中国,坚定无疑的自信是多么难能可贵。
无疑须有疑,有疑要不疑——深刻地理解它并非易事。可以肯定的是,朱熹一定是在治学实践的曲折前行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才领悟出这样的道理。因此,对有疑和无疑的具有辩证法特点的认识,既是方法论,又是实践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朱熹看来,攀登求知的山峰既要作不走寻常路的“叛徒”,又须作坚持信仰价值的“信徒”,这其中的道理只有通过艰苦的习行才能徐徐领会。若有一天,当面对朱熹有疑无疑之辨豁然间有所得,那么,就真正地长进了。
(作者系国际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