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我们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持续时间长,从序幕“五豆节”(腊月初五祭后稷)到尾声“元宵节”,几乎占去了农历腊月和正月的一大半,余波甚至沿续到二月初二。春节的影响之大,也是其它任何节日不能比拟的。在人类历史长河的世代传承中,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和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节日。世世代代,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给自己最隆重、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挂满了色彩缤纷的民族传统的花环。
欢度春节,老百姓喜欢叫做“过年”。大地迎春,万象更新。在人们一年一度迎接新春的日子里,最讲究的是“吉祥”二字,最忌讳的是“不吉利”。古人云:“吉者,福善之举;祥者,嘉庆之征。”它充分表达了吉祥的深刻含意。这种浓烈的追求幸福美满的吉祥观念,是老百姓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愿望。这种精神文化积淀,天长日久,世代传承,至今不衰。它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过年是一年最为集中的反映。
“过了腊月二十三,家具往外搬,里外扫一遍。”关中叫“扫舍”,陕南叫“打阳尘”。扫舍之日,家家户户清扫尘土,整修房舍,人人洗澡净身,为的是“房、几、人净,消灾免病。”大年三十要熬夜守岁,骆宾王《西京守岁》诗:“夜净寒色去,年共晓光新。”除旧迎新,祈求来年有美好的日子。古人守岁一直要延续到“银烛未消窗送曙”的时候才宣告结束,到了近现代也是讲究睡得越晚越好。除了吃“团年饭”,除夕各地还有一些特异的习俗。比如兴平一带有“爬门坎”的习俗。“矮个要想超房檐,除夕夜晚爬门坎。”说的是大年三十晚上矮个子娃娃,要从门坎底下爬过。爬时,门里门外各站一个大人,一人扯头,一人扯足,小孩不许说话。外面人问:“扯长了没有?”里面人答:“扯长了”。然后让小孩从门坎底下爬过。爬过门坎后,小孩还要走向门外椿树,一边摇树一边喊:“椿树椿树你甭长,我长高了你再长。”据说这样来年就会长高许多。这显然是一种古老巫术的遗留。同有异趣的是浙江玉环岛一些乡间有“摇竹娘”的习俗,时间却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在元宵夜深人静时,避人耳目,在竹林中选一株去年拔高的健壮青竹,以双脚夹住,双手高举过头,扶着青竹摇动,口中念道:“摇竹娘,摇竹娘,你也长,我也长,去年是你长,今年是我长,明年你我一起长。”祈盼早日长大成人。陕西蒲城一带,大年三十守夜,一家人特意要分吃冬藏的柿子,名曰“吃忍柿”。“忍柿”谐“忍事”,追求在新的一年里,全家人相互忍让,和和睦睦地过日子。陕北米脂除夕夜要在锅里放上吃的“照锅”,取意一年不愁吃;门外立刀立棒“照门”,取意邪恶不进。
正月初一,穷家小富都要大人小孩穿新衣,戴新帽,谓之弃旧迎新。旧时在南方有的地方,还讲究儿童要穿大红色衣服,年轻妇女满身红艳,连老年妇女也系着大红裙,因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过年要写楹联,贴喜贴。神联中最典型的是写给灶君的:“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关于喜贴那就更为醒目了:大门墙上贴“出门见喜”,住屋梁上贴“吉星高照”,燕子窝边贴“喜燕来朝”,箱柜上贴“黄金万两”,室内墙上贴“身卧福地”,牲口圈旁贴“六畜兴旺”。最普遍的是到处贴“福”字。有些地方还讲究“福”字要倒着贴,意为“福到”。陕北民间传说贴“福”字的习俗起源于姜太公封夫人为穷神的故事。传说姜太公的夫人是个“八败命”,到一家败一家。姜太公封神的时候,她也来讨封。姜太公说:“你到一家败一家,就封你为穷神吧。”夫人高兴地说:“封我穷神,叫我蹲到啥地方?”“有福的地方都不能去!”这消息传了出去,老百姓家家户户门上都写“福”字,这样穷神就不敢进门,家业就不会败了。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迷信的观念消失了,但倒贴“福”字的习俗却一直相传至今。
大年初一新岁来临,家家户户放开门炮。过去放炮也有讲究,放小鞭炮谓“吉祥小炮”,放大炮不能随便放,放四枚叫“福禄寿禧”,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五枚叫“五方吉利”,放六枚叫“六六大顺”。南方有的地方取四放三,余下一枚,以讨新年有余之彩。头响炮放得越响越高越好,说明通顺、吉利。在杭州,拜岁之前,要将除夕封门时倚在门上的甘蔗置于厅上条桌两旁,因甘蔗节节甜取“渐入佳境”之意。山西初一敬神,供奉物品一般有干果、水果五种,取意“五福临门”。讲究要献全猪、全羊、全鸡。所谓全猪,多由四个猪蹄,一个猪头,一条猪尾巴代表,全羊亦如此。但有些商号则真是整猪整羊。“羊”取意吉祥,“鸡”取意吉利。此外还有面花枣山,寓意米面如山。初一的节日饮食,南北东西虽然各异,但意愿却都是相同的。北方多吃饺子、面条,因饺子象征“元宝”,面条象征“长寿”,有长命富贵的含意。饺子中往往包上铜钱(硬币)或红枣、莲子,取钱财两旺、早交好运、连年有余之意。相传谁家饺子吃得早,谁家的庄稼长得好;谁吃上包有物件的东西,表示谁的福分大。关中有的县区,还要请刚过门的新媳妇到各家吃饭。据说新媳妇会给人带来好运。届时穿着花花绿绿的孩子,争着拉新媳妇到自己家里去吃饭。南方则不同,初一早上,杭州人必取甜食,如糖莲子、糖年糕或甜汤团,意谓“一年甜到底”。但在金华也像北方人一样吃面条,面条越长越好,讨年有长头,人能长寿之彩。在北方其实也有地域差异,比如晋西北的五寨县,初一早上吃白面和红枣制作的枣篮,也有吃枣糕的,象征人寿春早,五谷丰登。在神木、府谷一带还有“打醋坛”的讲究。所谓“打醋坛”就是把烧红的火炭放进醋里一激,用冒起的蒸气薰屋子。醋坛神据说是姜子牙的封号,所有凶神恶煞,一闻见醋味都敬而远之。其实醋确有一定的杀菌消毒作用,防治感冒有奇效,对于预防疾病清洁环境倒是不无好处。过年不光吃饭讲吉祥,连说话也要说吉利话。小孩要是打碎一个盘子一个碗,大人赶快说“岁岁平安!岁岁平安!”(“碎”与“岁”谐音)。在陕南紫阳,不小心谁的衣服烧着了,其他人赶快说“烧发!烧发!越烧越发!”(发财);接饮水叫“接银水”。守岁万一要早睡,不能说睡觉,要说“挖窖”(即挖金银窖)。一般各地人都不准说“坏”“破”“败”一类不吉祥的字眼。饺子煮烂了、破了,要说饺子“挣了” “笑了”等等。
春节在民间宅院又是一次窗花剪纸、木板年画、泥绘彩塑、针织刺绣的大展览。这些民间美术品也多有吉祥的含意。其中的吉祥象,往往通过某种物象的寓意谐音或附加文字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或理想。比如剪一只喜鹊在梅树上鸣叫,文人称做“喜鹊闹梅”,老百姓则说是“喜上眉(梅)梢”;鱼儿嬉莲,叫“连(莲)年有余(鱼)”;将鹿鹤椿树剪于一个画面,表示“六(陆)合(鹤)同春(椿)”。有些装饰性的年画,则表达了人们对人寿、圆满、吉祥的渴望和追求。如“连(莲)生贵(桂)子”“榴开百子”“麒麟送子”等等。还有图象加以文字说明的,如凤翔木板年画中反映农耕生活的《男十忙》、《女十忙》。其中《男十忙》题诗曰:“人生天地间,庄稼最为先,开春先耕种,犁楼把地翻,芒种割麦子,老少往家搬,四季收成好,五谷丰登年。”在《女十忙》中题诗曰:“张公家住在西南,十个媳妇未曾闲,纺棉织布挣银钱,盖楼台,置庄田,荣华富贵万万年”。它反映了对男耕女织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心理期盼。
除了共同欢度春节之外,众多少数民族还有着自己本民族的年节。比如藏族有“洛萨节”,它是藏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初一,常常是年迈的长者先起床,到外边打来第一桶“吉祥水”,喂饱牲畜后才叫醒全家。长辈向家人顺次逐个祝“扎西德勤(吉祥如意)”,后辈要回敬“扎西德勒彭松错(吉祥如意,功德圆满)。蒙古族尚白,白色则是吉祥的象征,他们把自己的春节叫“查干萨日”(白色的新年)。年夜饭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征一年富富有余。食品中有一种用黄油、红糖、白面混合烙成的大圆饼,每人只许吃一口,意思是全家永远团圆,生活甜蜜幸福。相互拜年时要带一小包砖茶回来,意思是“带喜回家。”因为茶叶是牧民心目中的上等物品。壮族初一起床特别早,妇女们首先在河边或井上“汲新水”,供当日食用。意谓新水有活力,可给庄稼带来丰收,还可洗除腐旧,一年遂顺。姑娘们则争先恐后地跑到泉边去喝一口新水,叫喝“伶俐水”,据说喝了这口新水,会变得聪明伶俐。
过年除了讲究吉祥之外,还有许多忌讳。老百姓说的“忌讳”即是学术上的说的“禁忌”,就是为了躲避不吉利而不准做的事和不准说的话,目的还是为了除凶趋吉。吉祥观念是一种习俗,是一种道德风尚,是勤劳善良的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可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向上的推动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健康向前发展。
(作者系我校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