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54期 七版:七版综合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踔厉奋发,迎着春天奔跑

作者:

2022-04-25 15:42:19

编者按:春日校园,草木蔓发,万物复苏,师大学子踏春而归。新学期伊始,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师大校园虽按下了“慢速键”,但教学楼内、运动场上、不高山下、墨香斋前,到处都是师大学子活跃的身影。他们手捧书卷、强健体魄,享受生活、勤于奉献,趁取春光、不负今朝。


林间、石桌、窗前:正是青年读书处


三月至,万物苏。早春的师大校园生机勃勃,昆明湖畔的春草悄然探出了鹅黄的脑袋。背负着青春与理想的师大学子,默默耕耘着脚下的美好时光。


昆明湖边的长椅上,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张霖正遨游书海。作为哲学专业的学生,旁人眼中晦涩艰深的巨著,是她的手边读物,“今天在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之前上过导读课,最近突然想再拿出来好好读一读。”在图书馆暂时闭馆后,张霖一有时间就会来到昆明湖读书,“很喜欢在湖边读书的感觉,清风徐来,悠哉悠哉,和在图书馆的感觉很不一样。”


“我喜欢独处和安静的环境,相对人气较旺的自习室,校友林显得格外宁静。”疫情期间,体育学院吴绩瑞常坐在校友林的石桌旁专心学习,“这里弥漫着花草的香味,马上要面临开学考试,在这里背书做题对我而言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雁塔校区图书馆两侧的几棵玉兰已经如约绽放。她们亭亭伫立,端庄秀美,格外引人。“我经常来这里看书,清幽的环境能够让我静下心来。”因为疫情不能外出的缘故,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刘学猛闲时喜欢在校园里散步,如今图书馆前的空地成了他在室外读书的好去处。


夜幕时分,文渊楼的灯早已点亮,教室里、楼道间散落着学子奋发的身影,每个人都戴着口罩,并自觉保持间距。虽然疫情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但学习计划依然在照常推进。新闻与传播学院邓婉柔经常来这里上自习,从开学至今,她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学习打卡计划。面对特殊时期出现的心理波动,邓婉柔有着自己的小妙招,“缓解焦虑的方法就是做一些我可控的事情,比如在学习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春风沉醉的夜晚,伴着她前行的是恬淡与梦想。


篮筐、球拍、律动:不教一日闲过


篮球场、羽毛球场、新勇学生活动中心……师大人在校园各个角落挥洒激情,绽放活力,展现属于春天的盎然生气。


下午的阳光正好,站在篮球场边向场地上望去,体育学院钱玉玺正站在三分线外尝试投一个漂亮的三分球,“一周至少有三四天我都会来打球锻炼,有时也会跳绳、打羽毛球或者绕着校园跑跑步。”


“春天是运动的好时节!”没课的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秀文喜欢和室友一起打羽毛球。“有时候都抢不到场地,没想到大家对运动也都这么热情满满,经常不到五点就没位置了。”陈秀文笑着说。


晚上八点,新勇学生活动中心南广场的空地上,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郑芙蓉正在对着玻璃门进行舞蹈练习。受疫情影响,上林体育馆临时关闭后,郑芙蓉和同学就将练舞地点转移到了这里,“我们有时间就会一起过来练习,毕竟玻璃门也可以当‘镜子’。”


打开瑜伽垫,在宿舍进行半小时的肌肉放松和颈椎锻炼,是新闻与传播学院苏楠希每天网课后的另一门“必修课”。她的妈妈是一名瑜伽教练,在妈妈的影响下,苏楠希很小就养成了瑜伽锻炼的习惯,最近她通过瑜伽来缓解上网课久坐的疲劳。“我觉得身体健康和心灵健康同等重要,不仅要注重锻炼、食补,也要适当排解心理压力,保持心情愉悦,才能由内而外地展现出阳光积极的精神面貌。”


山湖、花草、鹅鹅鹅:偷得浮生半日闲


“咔嚓!”外国语学院赵芮笛在雁塔校区图书馆前定格下正在绽放的郁金香,用手机记录着师大春日,“基本上哪里都去拍过,会挑阳光灿烂的时候。”新栽的郁金香、各处的玉兰花,还有那些竞相开放的桃花和樱花都是赵芮笛相册里的“常客”。“天气最好的那几天,拍照都还要排队呢。”在她看来,记录春日那些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是最开心不过的事情,“被花香包围的感觉太棒了,不得不说师大真的很懂女生心意!”赵芮笛感叹着师大校园里的烂漫春意。


三月师大,不高山绿意葱葱,昆明湖波光粼粼,是疫情之下同学们课余的好去处。不高山的樱花树下,喜欢人像摄影的文学院本科生王蓉正和朋友们拿起相机,举好反光板、取景、构图,一气呵成,“多拍拍就有经验,你需要一个有耐心和审美的拍照闺蜜‘工具人’。”王蓉笑着调侃。虽然学的不是摄影专业,但谈起摄影她颇有心得,“春天里的人物更有活力和感染力,环境色彩更丰富,模特也有更多互动的可能,这时候抓拍不失为一个好时机。”


除了摄影的身影,有时也能看到带着各种画材正在安静写生的同学,美术学院沈孟苗便是其中之一。“现在更喜欢在室外画画。”学习油画专业的她,起初很不习惯在人来人往的校园里画画,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她开始尝试在校园各处写生,“其实大家都很友好,还遇到一位老教师路过的时候鼓励我。”室外光线的变化,可以让她在长时间的作画中产生对所画景物不一样的感知。在日渐熟练的写生中,沈孟苗收获了观察能力与专业技法的双重提升。


月上柳稍,不高山和昆明湖热闹依旧。“这段时间每天晚上都会在这附近走上几圈”,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王诗雨在学校封闭管理后逐渐喜欢上和朋友一起散步。“放松身心,亲近自然,顺便还增长了知识”,她的语气里满是笑意。看起来好几晚都一样的圆月,月相是渐盈凸月,昆明湖里不全是长脖子的大白鹅,还有那些脖子稍短的其实是鸭子,“我们开玩笑把这里叫鸭子湖。”散步时不经意的发现,聊天时无伤大雅的玩笑,丰富着王诗雨和朋友们的校园生活。


清晨、日暮、姜汤:最是情怀动人心


“请大家自觉排成一列,保持一米距离,靠右行走。”维持进出秩序,扫码测温,观察人流量……食堂、超市、主干道,随处可见志愿者的身影。


早上五点半的闹钟一响,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佳奇便立刻起床,简单洗漱后冒雨赶往阳光苑集合。志愿者们穿着雨衣打着雨伞,轮流换岗,为同学们保驾护航。“同学们都很配合我们的工作,食堂还特别暖心地给志愿者准备了免费的热姜汤暖身子,学院也很关心我们,给大家送来了热热的姜汁可乐和蛋挞。”


“看着天从蒙蒙黑到一点点变亮,食堂内一直秩序井然,觉得很有成就感。”事不避难,知难不难。从早上六点半到九点钟,文学院乔佳慧始终穿梭在民族餐厅,耐心提醒同学们排好队,保持一米间隔 ,“作为预备党员,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认为自己应当承担起这份责任,这是一种使命感。”


看到年级群中辅导员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心理学院杜亚峰马上主动报了名,“想为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杜亚峰笑着说,“从下午五点到晚上八点,除了吃饭以外一直站在墨香斋门口,几个小时下来腿脚不免酸痛,但可以坚持。”


最是情怀动人心,最是笃行砺初心。一个个穿梭在校园中的志愿者的身影,是学子对师大的守护;一碗碗温热的姜汤,是师大对学子的关怀。春暖花开,万物更新,阴霾终将散去,长安必然常安。我们在一起,就会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