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陶冶性情,启发智慧,书籍让人保持思想活力,透过文字,我们对话世界,探寻自我,触碰生命的真实。在4月23日第27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学校2021图书馆阅读报告出炉。本期关注,聚焦师大人过去一年的读书情况,讲述“阅读达人”的独家故事。
流光见逝,书香致远
在师大,读书,是师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者,是3万余名学生和5000多位教职工的共同身份。
2021年,图书借阅总量排名前三位的学院分别是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和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借阅量分别为49697册、24888册和16725册。
图书馆是我校师生进行阅读活动的“主要阵地”,据统计,2021年我校读者进馆总次数为1965960人次。一年四时,晴雨不同,图书馆前,人人步履不停,或踏晨光而来,夜色沉沉方才起身离去;或一时兴起,与书籍共度一个闲暇的午后。这一年里,文学院博士生张谦曾1290次走进图书馆,是长安校区入馆次数最多的读者。
我校师生阅读种类较为丰富,以文学类图书为主,其次涵盖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科技等类别。《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2021年最为热门的纸质书籍,一年内被借阅了197次,其次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留下了159次外借记录。外借次数排名前10的中文图书榜单中,既有《全宋文》《红楼梦》这样的古典文化精粹,也有《人世间》《主角》等当代优秀文学作品。
兴来忽开卷,径到百圣源。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里,鲁迅、老舍、路遥、莫言、余华等现当代文学名家依然是许多人阅读时关注的重点;金庸、东野圭吾、毛姆、三毛等热门作家的作品仍旧受到大家的喜爱;此外,钱穆、朱光潜、李泽厚等学人的学术著作也“人气”颇高。我校师生对中西方经典作品兴趣浓厚,多次借阅《论语》《史记》《诗经》以及柏拉图、尼采、卢梭等人的著作。
除纸质书外,学校还购买了中国知网、读秀学术搜索、中华经典古籍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丰富的电子资源为师生阅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中,中国知网的访问量最高,而利用率最高的外文数据库则是Web of science。
去年,我校开展了一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形式多样,富有创新性,对促进全民阅读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图书馆连续举办了多场读书分享会,鼓励师生交流阅读体会,分享科研经验;公众号推出“每周一书”主题推文栏目,累计推荐经典图书81种;同时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组织了线上阅读挑战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师生的阅读热情。
2021年,恰逢建党百年,学校在读书节开展了“阅百年奋斗 铸红色青春”“使命出发 青灯夜读”等活动,受到师生欢迎。此外,图书馆还延续了制作“师图·记”电子阅读纪念册的传统,为毕业生送出一份别具匠心的礼物。阅读,标记了师大人的校园时光。
青山乱叠,览阅人生
“世间万象,皆仿佛密码与宝藏,我由着性子走,常沉醉不知归路。”广泛阅读,沉浸书海,文学院刘国欣老师成为2021年借阅次数最多的教师,371这个数字成为她漫步书山墨林的见证。
古人云:书似青山常乱叠。对刘国欣而言则是“书似青山常乱爬”,“我喜欢没有目的地乱翻书,翻着翻着就有了目的。”作为文学院的教师,中文是刘国欣主要涉及的领域,精于文学但不止于此。有一次,刘国欣无意间拾起他人归还的自动化图书,知道了闭环管理等各种专业术语,了解了自动化反馈与前馈理论,从而引发了别样的思考,“反馈如人生,也如运气,是一边进行一边观察;前馈如命,是系统已经设置好的。文学亦然,我觉得很有趣,万物的理在深处是相通的。多层次的综合阅读,有益于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心无杂念求知渴。每一年,刘国欣的借阅次数都很多。因为图书馆座位有限,她常常将图书借回家阅读,可以腾出空间给其他人。刘国欣从求学时期养成的一个习惯保持至今,看过的书如果不在近期看第二遍,就迅速还回图书馆,“这样既可以保证我的房间没有太多书,让我觉得自己没有被‘书’捕获;又能加快书的流通速度,将暂时不读的书籍流转给更多需要借阅的人。”
兴趣、年龄、心境、学科等多重因素,都影响着读者与怎样的书籍邂逅、相识、相知。阅览群书,大浪淘沙,刘国欣将《道德经》《易经》和《庄子》三本书推荐给青年学子,“《道德经》,五千精妙,诚哉斯言;我在《易经》中看到天行健人该自强不息;庄子说大鹏抟扶摇而上九万里,我虽然不是大鹏,但经常想象它展翼时候的逍遥,也就获得了一种云朵般的自由,远游无处不销魂。”在刘国欣看来,跨越千年时光,经典从不褪色,以其智慧与哲思之光启迪着后世来人,“这几本书很好地指点我的人生,让我觉得生命如此丰饶。”
“我经常由一本书寻找一群书,找着找着小路就开始分岔,最后沉浸在各种词语拼盘摆出的人生盛宴里。”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刘国欣广泛浏览各类书籍,在书籍堆砌起的青山上,览阅生活的含义。
文丛墨海,展阅未来
“在书籍中寻求一种自洽是让精神行万里路最触手可及的方式。” 文学院2018级本科生黄溪说道。现在已是上海大学中国史专业“准研究生”的他,过去一年以721次的借阅量跻身于学生借阅榜的TOP1。
“阅读早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黄溪在阅读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方向。他在本科期间读到李零的《吴孙子发微》《中国方术考》《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本书,书中独到的观点和思想吸引着黄溪,使得他热爱的方向逐渐转向了研究出土文献学。2021年9月,黄溪决定跨考历史学,继续向出土文献学的理想前进,“因为兴趣,跨考的过程有压力却充实”,黄溪说。对知识和自我提升的渴求是他阅读的动力,始于兴趣,落实于知识点与学术性的统一,黄溪收获了阅读为考研服务、考研与阅读同轨,两者相辅相成的“双赢”硕果。
在阅读中,黄溪学会了平衡记忆和遗忘,知识输入与输出的矛盾。“大一大二的时候会抄写书中精彩的片段去宣泄阅读时的愉悦,以此对抗遗忘”,随着阅读经验的丰富,黄溪不会一味地强求自己记住一本书的所有,而是把握大概,理清框架,将书归入构建好的“大脑书架”,“当想到某个问题的时候再将书抽取出来,为自己所用”。这是他在阅读困境中开出的新路。
谈及自己最喜欢的书籍,黄溪热情地“安利”着陈漱渝的《搏击暗夜:鲁迅传》。他带着历史学的方法和客观理性的态度去体会鲁迅对当时中国社会现状的思考与书写,走进先生用文字构建出的“思维训练场”,再反复揣摩研究鲁迅的作品,让自己一步步走近鲁迅,言语间难掩对它的喜爱。
黄溪将阅读融于生活,学会倾听和理解,让“721”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累计,更是他从本科生到“准研究生”学识增进的印记,从文学到历史思维跨越的见证。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李高峰2021年共进图书馆1020次。每天的早中晚都去图书馆,李高峰估算这样的日子大概得有340天。作为哲学书院的一员,需要肩负双重的课业任务,李高峰坦言:“本专业的学科压力加上书院的学习促使我的进馆次数会比别人多一些。”暑假期间,李高峰选择留校复习考研,“因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日益积累造就了1020这个数字,它见证了李高峰2021一整年的奋斗历程。
在图书馆的时间里,除专业课书籍,李高峰阅读的书目大都集中在哲学类。在李高峰看来,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书本晦涩难懂,不能真实地去和作者“对话”,更多的是一知半解。对此,李高峰总结出了自己的方法,“我习惯把这些问题记下来慢慢思考,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再去向老师请教。”
阅读让李高峰学会了把握当下,“不管是文史类的思人,还是理工类的格物,把握当下帮助我保持清醒,不再纠结,明白让原来的归原来,往后的归往后。” 日复一日,李高峰逐渐习惯了用沉静取代浮躁,跳出思维的框架,找到合适自己的定位,朝着心中的目标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