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60期 七版:七版综合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青春不散场 一起向未来

作者:

2022-07-15 19:37:58

编者按:青春行走在时间的河岸。四年前的初秋时节,2018级新生手执录取通知书,翻开大学新篇章;四年后的炎炎夏日,2022届毕业生怀揣梦想,奔赴诗和远方。在这个毕业季,让我们一起搭乘毕业生的青春列车,去感怀老师们的辛勤培育,去重温某一瞬间的难忘与感动,去复盘那些年的奋斗与成长。


缘起师大,回首追忆


6月,又是一年毕业季。美丽的师大校园熙熙攘攘,生机勃勃。雁塔校区古色古香的图书馆、幽静雅致的畅志园,长安校区恢弘大气的教学楼、绿意盎然的校友林……校园的每一处风景,都藏在毕业学子的取景框中,留存在四年追梦的匆匆身影里。


201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4400余名本科生因一份特别的“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结缘于陕西师大。临近毕业,国际商学院本科生宋朝霞再次取出录取通知书,深情地回忆起自己入学时的情景。宋朝霞说,“一入师大门,一生师大人。陕师大人文荟萃,钟灵毓秀,不仅有大楼,还有诸多良师,以及优秀的莘莘学子。大学四年,师友们的一路相伴让我的内心充盈有力,点点滴滴都将化作我最美好的人生记忆。”


“大学四年,感受最深的是马院的团结奋进。所有的比赛,不论是个人的,比如讲课大赛、演讲大赛,还是集体的,比如运动会、社团活动,学院的老师同学都会拧成一股绳,帮你磨稿子、改稿子,给你加油鼓劲,绝不会让你孤军奋战。这是马院的能量场,也是我自信的底气。”谈到大学时光的种种收获,马克思主义学院公费师范生刘苏萱难掩内心的不舍和激动之情。她说,大学期间自己主动加入了新时代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参与录制了建党百年微视频《延安·青年》和陕西广播电视台大型理论节目《追赶超越谱新篇》,与宣讲团相伴的时光快乐而短暂,带给自己的收获与成长将受用终身。


“在师大最开心的时刻,是拍毕业照时按下快门的瞬间。”对于计算机科学学院本科生刘国伟来说,最想感激的人无疑是自己的导师郭龙江教授。刘国伟谈到,自己从加入实验室开启科研活动之旅,到论文在学术杂志上正式发表,再到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精心打磨创新成果,并在去年4月成功创建西安爱拼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这一路走来都离不开郭龙江教授的悉心指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刘国伟坦言,“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感谢郭龙江老师,正是在他的引导下我才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


厚积薄发,蓄力前行


大学四年是什么模样?师大毕业生给出的答案是“奋斗的模样”。青春因奋斗而出彩,人生因磨砺而升华。四年,每个人都经历了蜕变,奔跑在青春赛道上,回头有一路故事,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远方,永远不曾停歇。


“师大,我的梦想启航的地方。”文学院本科生朱静雯谈到,大学四年,师大的每一个角落都记录下自己奋斗的足迹。在图书馆前背诵诗骚左庄、乐府古诗、建安文章的那些日子,是初入大学最美好的回忆;在长安校区田径场的赛道上,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奔跑,那些汗水与泪水交织的时光同样令人难以忘怀;而学生会作为曾经的打卡地,见证了加班日常与各种工作会议,充实了大学生活,也磨砺了心性。


“硕士三年,每天为了自己的科研目标而奋斗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一个灵感的迸发、一个实验瓶颈的突破、一组来之不易的实验数据,都能成为我继续前行的勇气。”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彭家俊说。从本科学的计算机专业跨到研究生阶段的光学专业,彭家俊经常将自己泡在实验室,他说实验室的仪器就像科研路上的一砖一瓦,不懈砥砺琢磨,平地也能建起“高楼大厦”。


“选择了毕业后出国留学这条路,我就经常扎在图书馆读书,看到周围有那么多同学都在埋头学习,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未来和梦想负重前行,我从来都不觉得孤独,我们都是同行者。”新闻与传播学院张佳瑶谈到。前不久,张佳瑶已经被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录取。


“聪慧不够,努力来凑。”刚刚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张静茹就读于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学习和科研上的任务上从不拖沓的她,在读博士期间逐渐摸索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拆分任务,制定计划,十天小总结,一个阶段大总结”。正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张静茹博士顺利完成了学业。


2018年,音乐学院本科生王耀武携笔从戎,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回忆这段宝贵的经历,即将毕业的王耀武说,从怀着满腔热血离开学校到历经淬炼重回校园,军旅生活不仅让我的意志品质和综合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更使我认识到使命与责任的意义。


以梦为马,青春远航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汇聚在师大,又将带着赤子的骄傲从师大走向天南海北。


“毕业后我决心回到母校当老师,把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入课堂,用自己的学识和智慧,为家乡的孩子点亮一盏希望的灯,带领他们实现人生理想。”计算机科学学院公费师范生陈雅慧激动地说,在西工大附中实习期间,自己深深惊叹于学生的视野、见识和梦想,也意识到了优秀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生命付出过多少真实,付出过怎样的努力,希望就会有怎样的底气。”这是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李晓芙对自己的期许。出于对学术的热爱和“读书读到顶”的执念,只要是没课的时间李晓芙就往图书馆跑。大学四年里,她主持大学生创新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去新加坡访学,并一次性考过了大学英语、德语四六级,最终成功保研至浙江大学。在即将离开母校之际,李晓芙对未来满怀期待,鼓励学弟学妹们要“对自己诚实,脚踏实地地过好每一天”。


“毕业后还能够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学生工作,我感到很幸运。”已经成功签约高校辅导员的美术学院研究生李冬晨,边说边整理着手头的实习分配名单。2021年,他接过2019级本科生的接力棒,成为217名同学的兼职辅导员,陪伴同学们扛过了西安疫情最严峻的那个寒冬。李冬晨坦言,自己始终铭记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每每看到学生们的成长和取得的成绩,会发自内心地为他们感到骄傲。撕下写满事项的便签,收拾行囊,李冬晨即将奔赴新的工作岗位,为服务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继续发光发热。


“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用坚定的理想与热忱的初心去砥砺人生”“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情趣、会思考的人”“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四年沉淀化作青春的笔尖,师大毕业生以梦为马,一路高歌,奔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