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逝,不知不觉自己已过六旬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到了这个年龄,对孔子的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悟。
我出身于普通农家,没有什么家学渊源。基础教育阶段,都是在村、公社(后改为乡)学校学习。中学时读了一点文学方面的书,喜欢写作,经常给县和市广播站写通讯稿,报道我们生产队和学校的先进事迹。1979年,恢复高考的第三年,我考入大学。那年我20岁,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我第一次乘坐火车来到古城西安,这才开阔了眼界,真正开始系统学习中文课程,阅读古今中外有关文学经典。为了弥补基础的缺陷,我常常在图书馆或者自习室,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时期,由于有了明确的专业主攻方向,阅读的书籍基本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而且做了大量的资料卡片。后来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唐前文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光阴荏苒,斗转星移,从1986年工作至今已35个年头了。
整理出版这本小册子,就是对我学术之路的一个简单回顾。《后汉书》说:“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学术之路也是这样,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几十年的时间,还真积累了不少的想法。由于发表的学术论文都容易找到,所以这里不予收录,这里只收录一些零散的评论和日常的杂谈。其中最早的是我大学和研究生期间写的两篇杂谈,保留它们,也就是保留青春的岁月。
这本小册子,按照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和一个附录,每一部分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序言·前言:首先是给博士弟子著作写的序言,基本都是这些博士学位论文出版时撰写的。由于我是这些博士论文的指导教师,也是第一位读者,有点体会,就写了评语。还有一些是应邀为师友的著作所写的一些感想。如引导我做学术研究的赵光勇老师90岁时出版《傅玄·傅子集辑注》,我是该书所属丛书的主编,也是该书的第一位读者,以非常崇敬的心情给该书写了序言,表达对赵老师的敬意。再有就自己主编的著作或者丛书选择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前言,收录于本辑中。
访谈·评论:收录我在媒体或者其他场合接受的有关采访。涉及司马迁与《史记》研究,这是我的学术研究方向,也涉及自己的日常工作,如立德树人,学院发展等。评论部分是我学习前辈或师友的学术著作而撰写的书评和读后感。写书评和读后感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从这些著作中自己得到许多教益,或开阔的学术视野,或独特的思维方式,或严谨的逻辑结构,或新颖的研究方法,等等。
问道·漫谈: 在求学问道过程中,我得到校内外许多先生的关心和帮助。关于我的博士导师霍松林先生,本辑有三篇文章,特别是本人在《光明日报》发表的《霍松林:唐音永存》一文,这是在我的博士导师霍松林先生逝世后撰写的。自己在学术上的成长离不开导师的精心培养,此文也是对导师的衷心感谢和深切怀念。我的硕士导师王守民先生,把我引向学术之路,使我在后来的学习工作中不断进步,《春风化雨》一文追忆当年师从王先生求学经历,缅怀先生的目的在于督促自己不要懈怠。另外,西北师范大学的赵逵夫先生是著名学者,对我也多有提携。他70寿辰时我代表学院去参加庆祝大会,有一个简短的发言,收录于本辑,也是表达对赵先生的崇高敬意。本辑中特别附录了我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访学记录。当年王守民导师安排我们师兄弟三人外出访学,从南到北,拜访了十多位专家,收获满满。这些先生分别是:成善楷、温洪隆、石声淮、李廷先、徐步奎(徐朔方)、张碧波、杨公骥、傅庆升、张松如(公木)、冯克正、谭家健、韩兆琦、褚斌杰。他们都是学界的前辈、著名学者,德高望重,给我们谈学术问题,谈学习方法,并就我们的毕业论文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我记录了与他们的交流情况,时间过去30多年了,这也成为我人生中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工作中,自己有一些体会和想法,在漫谈部分中,有的谈工作问题,如高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有的是对新学生的期望和对毕业生的嘱托,有的是参加学术会议时的发言,等等,旨在保留岁月的痕迹。
交流·思考:本辑收录多年来学术交流的一些想法,除了关于教学的内容以外,主要是学术交流的情况,特别是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一些思考以及参加研讨会的总结。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交流,有助于开阔视野,有助于学业进步。
附录收录了部分师友对我个人著作的评论。多年来,自己的学术研究得到学界许多先生和朋友乃至学生的支持和帮助。我深知,自己的著作虽然出版,但还存在许多不足。师友对我著作的评论,既是对我成绩的肯定,也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促使我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学术研究,需要持之以恒,前进的路上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论语》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荀子》也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先哲们的这些话语,都以山为喻,强调恒心,强调毅力。学术研究也是这样,只有踏踏实实,勤奋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有所收获,才能成就一座大山,才能登上山的顶峰。我将以孔子的“为山”二字作为不断前进的动力,因此,以《为山集》作为这本小册子的名字,既是对过去的小结,也是对今后的鼓励。
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老师和朋友以及学生,感谢我的家人,感谢出版社愿意出版我的这本学思漫录。
(作者系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