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64期 五版:五版综合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我校2022级本科新生开启人生新篇章

作者:本报记者 贾举 周健

2022-11-07 09:56:08

下车卸好行李,看了看表,清晨6点45分,雁塔校区新西门还是一片宁静,生命科学学院2022级“优师计划”师范生何若佳第一个走向校门,“为了早点来学校,我和父母凌晨一点就从山西运城出发了。看到学校的第一眼,连夜奔波的疲惫一扫而光!”


在此等候的志愿者和校卫队员们精神抖擞,帮助何若佳依次完成身份核验、扫码测温、行李消杀、核酸检测、报到办理,用时不到5分钟。


9月24日至25日,我校2022级本科新生来校报到,怀揣理想和希望,由此开启人生新征程。


漫漫求学路,挡不住初见热情


表格密密麻麻,电话接二连三,为了确保学生平安顺利返校,学校精准摸排每位新生所在地疫情防控政策,及时统计更新新生返校信息,共设置两条返校路线,做到前置统筹、技术规范、闭环管理。乘坐公共交通到达西安“两站一场”的新生,由学校统一派出的接送大巴一步送达新生所在校区,在校内完成入学报到;自驾到达两校区的新生,在校门口进行入校手续办理。


航班到达咸阳机场,张钰璨四顾远眺,很快便锁定了“陕西师范大学”醒目的接站牌,“人山人海中,找到学校的牌子就像找到了亲人。”心向往之,行必能至,期盼已久的师大生活就要来到,张钰璨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陕师大是我高中整整‘瞄准’了三年的大学。”他是我校今年招收的“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师范生,土生土长的昆明人,因旅行结缘西藏,立志赴藏从教,“四年前第一次踏足西藏,纯净的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感染了我,三年前第一次得知陕师大,师大人的‘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同样深深感染着我。”


“你们读的哪个专业?”“这是第一次出远门吗?”“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迎新期间,党委书记李忠军、校长游旭群等校领导与新生亲切交流,询问同学们的报到情况,鼓励同学们珍惜大学时光,好好学习,在最好的年华,立高远的志向。


从台北到厦门,经泉州、东莞、深圳到达西安,辗转五地,直到住进学生公寓,心理学院新同学林子彤终于松了口气。疫情原因,开学时间推迟,尽管北上求学路充满曲折,而她更愿意将这当成一次独立成长的旅行,“我之前去过北京、上海、黑龙江等地,到大陆觉得很亲切,没有孤身一人的恐慌感,这次来我还带了台湾的果干与同学们分享。”林子彤说。到校第一天,自信乐观的她很快和同学们熟络起来。


“雨珊,帮我递一下横杆噻。”爽朗的重庆话传到走廊。谈笑间,213宿舍的6名历史文化学院新生已经默契地合作搭好了床帘。“我们宿舍6个人齐刷刷都是‘优师计划’师范生,其中4个是重庆老乡,约着一起到校的,开学前已经在群里聊了很久。”廖雨珊说。她们的初见,不但没有局促和陌生,反而更像老友相见一样开心,“我们会互相督促,日日精进,相信四年后都会是各自家乡三尺讲台上的好老师。”


胸前挂着崭新的工作牌,手里反复翻阅着新生花名册,新入职的国际商学院新生辅导员赵薇薇说,“他们是新生,我是新导员,第一次遇见第一次,希望我们互相包容,共同成长。”暑期经过摸牌家庭经济状况、解读防疫政策、统计返校信息、介绍入学指南,学生们和辅导员早已变成沙地的西瓜——保熟。报到当天,尽管带着口罩,很多新生还是在见面的第一时间就认出了她。“薇薇姐”,每次听到学生这样喊,她的眼睛就弯成了一对月牙。


暖暖情意长,吾心安处是吾乡


绿油油的菜畦、雄伟的高铁大桥、古朴巍峨的城墙,从村里到市里再到古都西安,外国语学院“红烛计划”师范生崔英琪拍下几张照片,记录这次难以忘怀的来校之旅。最让崔英琪兴奋的是,“陕师大是我的‘梦中情校’,是‘红烛计划’给我一个出来看看的机会,也给了我圆教师梦的机会。未来四年,这里就是我的家了。”


在山东聊城开往古都西安的高铁上,美术学院2022级新生李晓轩翻开手机相册,里边存放着她在今年暑假期间精心创作的卡通人物图案。“作为开学见面礼,学院将这套人物图案印制成了团扇,赠送给每一位新同学”,李晓轩激动地说,“一把小小的扇子,寓意着对四年师大生活的憧憬与期待,希望能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这份喜悦的心情。”


“谢谢学姐!”文学院2022级“优师计划”师范生任芝蓉腼腆地笑着自称是“行李刺客”,“来之前我特别担心,在脑海里反复排练自己搬行李跑个七八趟的狼狈场景,结果一进校门就遇见热心的学长学姐们,太贴心了!”师大细心周到的服务让萌新们感叹“真来对了!”

中午时分,负责行李搬运的哲学学院2021级宋骁航打开手机,微信步数已经突破两万大关,占据朋友圈“榜一”,“刚开始还会有意识地数自己的搬运趟数,到后面已经数不清了。”手提、肩扛、板车托、三轮车拉,往年的“红马甲”志愿者换上清一色的蓝色防护服,变身“蓝衣天使”,载着萌新们带来的“乡愁”和“理想”,一趟趟穿梭于校园中。


与此同时,在西安北站负责“两站一场”新生接送的教育学部2021级公费师范生王慧如刚刚将一队新生送上开往学校的大巴。值完夜班到早上,她已经工作了近12小时,“去年回家时,是老师和志愿者同学冒着大雪送我返乡,今年迎新,我也愿意做学弟学妹们的第一颗‘定心丸’。”像宋骁航和王慧如一样,迎新期间奔忙在校内外的执勤干部和学生志愿者,每天就有千余人次。


人流熙攘,秩序井然,一字排开的迎新棚中,“绿色通道”清新亮眼。今年学校继续设立“绿色通道”,为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办理缓缴学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回执受理等业务,并发放绿色通道爱心礼包、灾区应急救助金、学生临时困难补助等,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新生无忧入学。学校期望通过“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相结合的源源善意,引导学生受助思源、获奖思进、传递爱心、回报社会。


目送孩子渐行渐远,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生任展欣的家长挥挥手,“在送孩子来学校之前我们很不舍很担心,但看到学校的迎新工作组织得这么井井有条,疑虑完全打消了。希望我们展欣在师大顺利开启崭新篇章,安心学习,努力上进,找到人生的方向。”


闪闪教师梦,在这里生根发芽


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新生宇文卓如甫一下车,便迫不及待地和家人在长安校区北门留下了合影。谈到选择报考陕西师大的初衷,她坦言,“我的表兄毕业于陕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在在新疆教书。受他的影响,我的梦想就是上陕师大,在这里学习深造,成就最优秀的自己!”


马靓毕业于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第一中学,武术是其体育专项,今年她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被我校体育教育专业录取。面对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马靓充满了自信:“作为一名农村孩子,我从小就想当老师,而且我是班里唯一被陕师大录取的公费师范生,我希望在师大学到真本领,四年后回到生源地教书,成为一名好老师!”


路过图书馆,生命科学学院新生赵奕婷忍不住按下快门,“我的太爷爷、爷爷、姑姑都是教师。从小耳濡目染,我也追随家人的步伐,又来读师范了!”带着全家人的希望,赵奕婷就要在“教师的摇篮”里努力淬炼,成长为一名“四有”好老师。“一、二、三”,咔嚓!与此同时,赵奕婷的父母和叔叔脸上挂满笑容,在校门口合影留念,而后安心踏上了返家的旅途。


同款运动服,同款发型,同款行李箱……人群中,像“复制粘贴”的一对双胞胎姐妹花李菊林和李菊玉格外引人注目。她们来自云南保山,今年双双被我校录取为国家公费师范生。姐姐李菊林说,“在我长大的过程中,老师们给了我太多关怀和爱,未来我也想变成这样的人,做‘西部红烛’的一员,把更多爱传递下去。”妹妹李菊玉是个历史迷,来到文物“遍地”的古都西安,乐开了花,“期望在大学期间能够遍访古迹,用双脚积淀未来从教的底蕴。”


2022年,我校在31个省(市、区)及港澳台地区共录取本科生4896人,录取第二学士学位学生62人,录取少数民族预科生141人。招生类型涵盖普通高考生、国家公费师范生、国家“优师计划”师范生、红烛计划(高校专项)、国家专项计划、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班、高水平运动队、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港澳台地区学生等多种类型。其中,共计招收各类师范专业学生2851名,占总招生人数的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