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居月诸,暑往寒来。一载时光倏忽而过,刚刚迈过的2022年,有太多的难忘。这一年,我们亲历东奥盛会、见证冰雪荣光;这一年,我们喜迎党的二十大、吹响奋进号角;这一年,我们初心如磐、步履铿锵,无数汇聚的微光,照亮我们勇毅前行的道路。本期“关注”,让我们一起回眸陕西师大人的2022,寄予2023最美好的期许。
上一刻,最是难忘2022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22,在追风赶月、乘风破浪的征途上,我们都是不被定义的“孤勇者”,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关键词”。
“面对珍贵又脆弱的文物,修复时一定要有一颗敬畏之心,一旦损坏不可挽回,工作必须认真细致,要经得起时间考验。”2022年,我校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档案和文物保护专家李玉虎教授带领团队攻下一个个科研难关,3项核心专利实现成果转化并成功入驻秦创原临空产业园,成为我校首个落地秦创原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文学院2022级本科生龚雨琪的关键词是“创作”。2022年,她创作了97篇文章,共计37万字。“我用什么爱你/我亲爱的党/我的祖国/用我青年蓬勃的精神/用我朗直如松的躯/我丹田至喉嗓逸出慨然长吟/我们爱你/用我们红烛般/熊熊燃烧的生命。”2022年6月,她与同学们一起面向老党员朗诵了这首原创诗歌,她说,“创作者必须担负文字应有的时代责任。”
同气连枝,同声相应;同心相知,同志为友。2022年,哲学学院2021级本科生刘絮丹的关键词是“友谊”。“今年发生了许多事情,年初与室友去校外隔离、封校期间在宿舍过了一次难忘的生日,年末带领队员们完成了‘挑战杯’项目的开展。”在刘絮丹看来,这一年喜乐有之、忧愁有之;收获有之、挑战更有之,只要大家携手并进,终究是“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
2022年,历史文化学院2020级本科生王奕的关键词是“志愿者精神”。“2022年,我担任了‘十四运’和残特奥会的志愿者,其间有很多新奇的经历。我穿上消防服,同消防员学习消防知识。服务残特奥会时,我与宁夏射击队的运动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今年,我被评为师大‘学生年度人物’,申请的‘大创’项目获批省级立项,参与的‘挑战杯’项目也获得了省级金奖。最令我感到幸福的是下半年我回到了高中母校实习,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语文教师。”文学院2019级公费师范生左热古丽·乌斯曼说。2022年年初,她为自己定下“越努力越幸运”的奋斗目标,这也是她的年度关键词。自觉传承“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做一名“四有”好老师,是左热古丽·乌斯曼不变的初心,也是她奋力前行的方向。
执着、创作、友谊、奉献、奋斗、志愿者精神、越努力越幸运……时间为旧年写下注脚,细数师大人的“关键词”,无不传递着同一个声音:没有躺赢,唯有奋斗!无论个人还是集体,都在以坚韧和质朴于平凡的世界里闯关突围,从必经的寒冬走向必达的春天。
这一刻,抓住2022的尾巴
日迈月征,朝暮轮转。此刻,我们站在了2022与2023的换乘站上。昨天是一段记忆,明天是一个谜团,而今天是天赐的礼物。踏歌而行,我们热烈拥抱每一个当下。
一年即将撞线,你我又将启程。“2023年上半年,我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外〈史记〉文学研究资料整理与研究’就要完成结项,这个寒假必须抓紧时间,争分夺秒完成收尾工作。”2022年的最后一天,第二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负责人、文学院张新科教授正在书斋里研读资料。
始于兴趣,终于坚持,成于热爱。“每天早晨,我会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背诵单词,并且根据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制定复习计划。为练好听力,我会在闲暇时间看英剧,也会在听力APP上选择一些文章去泛听。除此之外,还会在China Daily和TED上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外国语学院2022级本科生李天宇表示,学习一种语言不可能一蹴而就,唯有坚持并日积月累,方能堆叠出丰富流畅的表达。
记录,让一切有迹可循。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2021级罗永春同学正在在着手整理自己成长岁月中印象深刻的点滴和感悟,“过去每每准备下笔,却不知从何写起,也因为琐事太多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给自己留下值得回忆的东西,我们应该一边成长,一边总结。趁着寒假,可以好好整理整理。”
总有奋不顾身的身影,总要坚韧恒久的勇气。“12月注定是不平凡的。近期很多人都在与奥密克戎病毒‘战斗’,我在痊愈之时接到了研究生招生考试的监考任务。对我来说,‘被需要’也是一种别样的幸福。”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辅导员张娜说。送走最后一批离校的学生,她正在忙着撰写年度总结,寒假的读书计划也提上了日程。
我们全力以赴,奔走在每一个当下。没有激流就称不上勇进,没有山峰就谈不上攀登。又一次步入激流的我们,再一次勇攀高峰的我们,将会在行动中找到“明天会怎样”的最佳答案,书写我们共同的光荣与梦想。
下一刻,2023一起向前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2023,对每个人都是另一次机会,装载着我们对幸福与快乐的美好希冀。新年也给了我们一次充满仪式感的见证,我们将暂别过去的一切,许下心愿,一起向前。
“2023年,支部建设还有很多工作须要做,‘三会一课’要更加落地;‘场景+’主题教育活动要进一步落细;我们要深刻把握‘创新’的方向,从科学原理出发,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使‘课程思政’落到实处。”作为全国党建样板支部书记,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岳大鹏教授对支部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考。
新的启航,新的征程。过去的“积分”将被清零,一切都将是一个新的开端。数学与统计学院青年教师陈家乐谈到,“做科研,我们一直在路上。希望2023年教学和科研项目都顺利进行,希望顺利申请到新课题,希望产出更多更好的成果。”
每一粒熬过冬天的种子,都有关于春天的梦想。刚刚从考研战场上走下来的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本科生杨华谈到,“前期艰苦备考的日子还历历在目,希望自己能考出一个满意的好成绩。2023,无论是上学习之‘岸’还是生活之‘岸’,阳光下的旅途,都写满了崭新的未知,我要不停留地寻找崭新的自己。”
“从小的方面来说,希望2023能够身体健康,工作进步;从大的方面来说,希望疫情早日散尽,工作生活回归正常,国泰民安。”马克思主义学院宋新雅老师表示,当城市突然安静下来后才知道,车水马龙才是国泰民安,人潮涌动才是盛世繁华,熙熙攘攘才是人间烟火,人来人往才是岁月静好。
“作为一名‘准’毕业生,这个寒假的时间显得非常宝贵。我正在忙着查找论文资料,同时也在进行书法练习和创作,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能顺利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和毕业创作,希望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不辜负母校三年的培养。”美术学院2020级书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崔彬对新年充满期待。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大一的同学们逐渐找到了自己最好的状态,许下心愿,努力奋斗。“2023,想做更好的自己,读更多的书,遇见更多的朋友,让生命因经历而精彩”,这是化学化工学院2022级本科生闫禹彤对自己的新年祝愿,“新的一年我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参加社团活动,多和学长学姐们交流,还要锻炼自己在公共场合表达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国际汉学院2021级本科生法鲁克来自塔吉克斯坦,目前就读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谈到新年愿望,他表示,“2023年我想去中国南方旅游,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我还想结交更多朋友,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运动。我很喜欢打排球,希望新的一年我的球技更上一层楼! ”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2023的列车呼啸而来,每一位师大人已各就各位,继续奔赴各自的“星辰大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们许下的心愿,都将在汗水与泪水中开花结果。2023,未来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