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72期 四版:杏园副刊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历史追忆 岁月钩沉——记我校原电教中心二三事

作者:吴应驹

2023-04-05 00:26:13

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00年6月,当时是由原中文系新闻专业、电化教育系(后更名“教育技术系”)和电教中心合并而成。其中,1979年初成立的电教中心,后更名为电教影视中心,曾经为国家电化教育事业和卫星教育事业的发展都作出过很大的贡献,在当时全国高校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它所走过的难忘而光荣的全部历程,我都是参与者和见证人。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我于1979年初来到陕西师大电教室工作。当时的电教室隶属于学校教务处,主要任务是服务全校教学工作。报到时,电教室刚刚成立,包括我在内仅有8个人,主任是高汝淼,办公地点设在现在的积学堂东边的广播站内。


当时电教工作刚刚起步,没有录音室,电视摄录像设备更谈不上。高汝淼老师1949年前曾在美国丹佛大学学过视听教育,他懂得学校电教工作如何去发展,在很短时间内便改造设计出集开会、放电影、看录像为一体的多功能教室,并建成了演播厅、听音室,还搜集购买了大量的教学录像带,配合全校各院系教学进行免费播放。


边看电视边上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当时立刻引起全校师生的极大兴趣,各系争先恐后登记预约。当时播放教室安排得满满当当,白天8个小时连续播放都满足不了师生的要求,晚上经常还要加班。随着工作人员不断增加,工作场地不断扩大,电教设备陆续投入,电教室于1980年从教务处独立为学校电教中心,升为处级单位。


80年代初,我国的电化教育事业方兴未艾,为丰富教学形式,配合课堂教学工作,教育部要求有电视教材制作能力的高等院校尽快为全国高校各类专业制作相关电视教材。彼时,由北京大学电教中心牵头,联合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综合性师范类高等院校电视教材协作组,开启了高校电教中心制作电视教材的先河,一场轰轰烈烈的电视教材制作工作由此在全国高校展开,电化教育事业发展迎来了第一个高潮。我校电教中心抓住时机,用精品力作证明自己的实力,受到当时的中央电教馆和全国高校同行的称赞。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而又忘我工作的年代。接到拍摄任务后,电教中心团队立即着手联系各院系的专家教授策划选题,协同合作。为了保出精品,早出成果,大家经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地拍摄制作,却毫无怨言。


正是在全校广大教师的通力合作下,由我校电教中心精心制作、涵盖文理科各专业的近30部电视教材诞生了。例如,有关历史学科的《周原》《司马迁故里行》《秦始皇兵马俑》《药王孙思邈》等,物理学科的《光的折射》《光的衍射》等,生物学科的《太白山植被》《硅藻》《鸟的飞翔》《蛇的解剖》《鲤鱼的骨骼》《昆虫家族》等,化学学科的《离心分离法》《有机化学实验》等,地理学科的《季风》《黄土高原》等等,都得到了中央电教馆和全国高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在全国电视教材评审会上均以“优秀”等级通过,被中央音像出版社收购并在全国发行。


1983年,中宣部要在中央电视台开设一个名为《光辉的历程》的党史系列片栏目,准备在《新闻联播》节目之后播出,主要内容是反映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指定由全国重点高等院校优秀制作单位承担。我校电教中心承担的是《西安事变》和《延安整风运动》两部片子的摄制。


在拍摄《西安事变》过程中,为了使拍摄内容真实可信,我们搜集了大量影像、图片、回忆录、文章、旧报纸等历史资料,采访了很多当年曾亲历西安事变的见证人。其中,为了更加准确反映西安事变发生当天的情景,我和党史教研室的杨清源老师,在北京还专门采访了曾任西安国民党卫戍区司令的孔从洲本人,由他讲述了西安事变当天的情况。


在拍摄《延安整风运动》时,为保证内容的鲜活与充实,我和许允贤老师、闫小康,以及当时党史教研室的房成祥老师、黄兆安老师驱车三上延安,在王家坪、杨家岭、枣园、桥儿沟、清凉山等地拍摄了大量素材,用“空间表现时间”的影视手法,全面再现了延安整风运动的情景。我们所付出的心血最终得到了回报。参加完北京召开的《西安事变》审片会,房成祥老师回来后兴奋地告诉我们,审片会的地点设在中南海,由时任中宣部部长邓力群亲自主持,专家领导们一致认为,我们的片子史料翔实、内容丰富、质量上乘。当我们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看到自己的作品时,感到非常的激动与自豪。


勇立潮头 追求卓越

1984年,我国开始通过卫星试验播放教育节目,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国家对卫星教育节目要求非常严格,刚刚成立的中国卫星教育电视台,经过慎重筛选,定下全国第一批文科上星的仅有4门课程,而我校电教中心幸运地承担了100个学时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制作任务。整个西部地区只有陕西师大一家参与首批卫星节目制作。


这是一次特殊的电视教材制作,新的领域、新的要求、新的形式,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当时由我和其他两位老师共同承担这次编导的重任。为了完成这项特殊任务,我大胆地提出,要打破以往教师坐在课堂上一个人讲的教学形式,而是每讲到某个作家或其代表作时,要让作家自己亲自讲述当时的创作动机与经历,这样才会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这个创意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也得到卫星教育电视台老师的高度赞同。但是,当时要想找到这么多的著名作家,并请他们出镜讲述难度极大,几乎不可能实现。为了让第一次的卫星电视教材内容鲜活生动、耳目一新,我知难而进,与中文系的习曼君老师直奔北京,在高教出版社的招待所住了近两个月。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著名诗人郭小川之子和著名作家李英儒之子,加之我与郭小川的夫人是成都老乡,我们一见如故,交谈甚欢,他们表示愿意帮忙给我提供这些作家的住址和电话,让我感到喜出望外。


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终于联系并采访到了当时健在的一批现当代文学界泰斗式人物:巴金、夏衍、冰心、艾青、臧克家、王蒙、姚雪垠、杜鹏程、刘白羽、刘心武等等,还采访到了郭沫若、老舍、丁玲、叶圣陶、柳青、郭小川等多人的遗属、子女、亲属等。当我们把这些采访到的珍贵素材穿插在教学过程时,顿时使教学内容与形式大为增色。节目播出后,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受到教育部表扬,并在成都召开的全国首届卫星电视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分享。当时北京高校的不少教师看完后大加赞誉,全国各地许多教师还纷纷来信想要购买我们的素材。

在继《中国现当代文学》大部头卫星电视教材完成后,我又先后主持带队拍摄完成了《中华美德教育》(28集)、《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24集)、《中学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10集)、《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指导》(10集)、《自然地理野外调查方法》(7集)、《色彩静物写生》(12集)等电视教材,均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全部被中央音像出版社收购发行。这一组组沉甸甸的数字,着实让其他高校电教同行肃然起敬。可以自豪地说,师大电教中心为中国卫星教育事业的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电教中心制作团队的老师们个个吃苦耐劳,人人敬业负责,制作的电视教材一直受到全国广大师生的欢迎与好评,也一直被中国教育电视台称为“免检产品”。随着现代教育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学院的工作重心转向教学科研,电视教材的制作逐渐减少。12集的《色彩静物写生》电视教材,是我本人也是电教中心为中国卫星电视教材制作的收官之作。


奋斗不息 砥砺前行


2013年退休后,我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工作,先后带领摄制组为安康南宫山国家地质公园、汉中黎坪国家地质公园、榆林麻黄梁国家地质公园以及清涧省级地质公园制作申报宣传片,受到北京评审专家的好评。同时,还为社会上一些团体、企业、学校等等拍摄制作了多部宣传片、专题片、文艺片等,继续发挥着余热,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献出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10月,我受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的邀请委托,深入汉中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拍摄了汉中天坑群。由我撰稿、导演拍摄的《天坑地河 地质奇观》电视专题片,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上,首次报道并揭开了隐藏在汉中的天坑群的真实面容。


汉中天坑群的发现,打破了世界自然地理界北纬33度不可能有天坑的传统理论,填补了世界岩溶地质研究空白。因此,它的发现已被国际专业机构认定为“21世纪世界自然地理的重大发现”,具有重大的科考价值,被称为“献给全人类的地球礼物”。


如今,本人已到致事之年,皓首老翁,休闲自在。往事如烟已随风远去,日月轮回,青山依旧。望后辈们珍惜韶华,努力向上,胸怀凌云志,无高不可攀。祝新闻与传播学院越办越好,培养时代英才,续写新的华章。


(作者系我校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