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10日,我校文学院召开学习张新科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学院教师代表、支部书记代表、学生代表和班子成员围绕张新科同志管理、治学、育人等方面的先进事迹作交流发言。本报现对座谈会部分代表发言内容予以摘登。
文学院院长苏仲乐:学习张新科同志先进事迹,要将张老师的成长经历和国家发展的具体历史语境结合起来,学习他胸怀天下、教育报国的理想信念。曲折的成长经历,使得他们这代人的治学为文具有不同于今日的、独特的时代特点,主要体现为历史意识和现实关怀。他们结合自己的现实处境,希望通过学习和思考探究历史兴衰的规律、民族复兴的道路。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情怀在具体历史时期的传承与发展。
学习张新科同志先进事迹,要将张老师的学术道路与我校的发展结合起来,学习他无私奉献、为学校的发展呕心沥血的精神风范。张老师是学校培养的数万学子的典范、是师大中文学科的骄傲,担任院长期间,他为学院和学校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必须看到这其中的学术和精神传承,看到这其中的双向塑造。
学习张新科同志先进事迹,要将张老师作为优秀学者和教育管理者的贡献与中文学科的长期发展结合起来,学习他在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上的战略眼光和务实态度。作为学者,张老师的学术贡献有目共睹。作为从事学院管理工作将近20 年的领导,张老师和班子成员一道、和全院师生一起,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出成果。从古代文学重点学科、一级博士点到一流学科、跻身A类行列,这其中张老师的谋划和实干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持续稳健推动“一流学科”建设的精神动力。
学习张新科同志先进事迹,要将张老师的典型事迹与“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结合起来。张老师的先进事迹是“红烛精神”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将他的先进事迹广泛宣传、要将他的崇高精神推而广之,为推进西部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树立楷模、注入精神动力。
文学院党委书记闫文杰:张新科同志是文学院丰厚文化积淀孕育出的一个典型代表,他以初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深刻诠释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崇高品格和价值追求,用巨大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每一位师生,是当之无愧的“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的典范。他的这些品质也是三秦儿女、西部地区、中国教育领域先进人物共有的精神品质和精神特征。
学校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学院迈上新的发展台阶,我们需要像张新科老师这样“经师”“人师”相统一的“好老师”和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更需要这种无私奉献、潜心治学、倾心育人、追求卓越、顽强拼搏的精神。
我们要学习张新科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爱党爱教、为教育事业矢志奋斗,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质;学习他作为一名学者,潜心钻研、为文化传承勇于攀登,至诚至深的家国情怀;学习他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立德树人、为培育学生鞠躬尽瘁,至善至美的师者大爱;学习他作为一名管理者,高瞻远瞩、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亲力亲为的责任担当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钊:向张新科同志学习是一场真实的、生动的、立体的学习。在他身上,我们找到了“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这一终极哲学问题的有力答案;我们看到了“人如何践行自身理想信念、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演绎;我们读到了对“如何立德树人、铸塑一代师表形象”最生动的诠释;我们见证了“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的美好传承。
坚定信念是奋斗前行的不竭动力。他通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树立并坚定捍卫着我国对《史记》研究的国际话语权。正是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着他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仍能勇毅前行,继续在《史记》研究和教学上作出了突出贡献。从张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理想信念的力量。
高尚师德是“两代师表”的传承纽带。张新科老师扎根三尺讲台,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年轮中践行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让“大先生”的形象具体而生动,用长者的温情、师者的深情滋养了学生的职业理想,浸润了学生为人师表的精神信条,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师者的魅力、师者的伟岸、师者的光辉,进而对为人师表产生真切的向往。
潜心治学是立身行道的厚重底气。“为师者,先学者也。”张新科老师深厚的学养令同行信服、令学生仰佩、令学界赞赏,为我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文学院描绘了踏实求学的底色,为老师、同学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文学院副院长李跃力:我2009年来师大工作,对张新科老师的认真细致和对工作的负责印象非常深刻。每次开党政联席会,他的笔记本上总是记得密密麻麻,教学、科研、学科各方面的重要事务他都一条条列着,然后带着我们一条条讨论。我们进行师范类专业第三级认证,自评报告近三十万字,我提交给他后,他逐页阅读,提出了很多问题,令我十分汗颜。
张新科老师任院长期间,提出了“补短板、填空白、强优势”的学科发展思路,对老师们则提出了“我给学院做贡献,不给学院添麻烦”的要求。他对学院工作的审慎细致,完全出自一个大学者的习惯,出自对职业操守的坚守和敬畏,出自对学校和学院的一片赤诚之心。也正因此,他几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可谓“吾道一以贯之”。
张老师的精神品格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的纯粹,他的赤子之心。我们要学习他一心一意为学院谋发展的赤诚与执着,学习他殚精竭虑为学科开新局的干劲与韧劲,学习他诲人不倦为学生引大道的情怀与胸襟,传承弘扬“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为学院和学校的加速发展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学院副院长周广干:张新科教授多年深耕于《史记》研究,成就卓荦,在《史记》研究领域是一座高峰。他的治学精神体现在用心之苦、用心之专及用力之勤几个方面。
张老师力主突破日本学者泷川资言关于《史记》的研究,较早注意组织《史记研究集成》的编纂,结合长期的研究实践,他对研究理论加以归纳和总结,树立研究特色,使《史记》学研究重点重回国内,足见良苦用心。
近40年来,张新科老师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出版10多部专著,主编20余种学术著作,将“史记学”推向新的高度,用心追赶、引领和超越。他以赤子之心对待经典、研究经典,可谓皓首穷经、用心之专。
做学问最讲究实事求是,有多少材料说多少话。“板凳甘坐十年冷”,如何充分占有材料、层层剥离古史是值得深入挖掘的。张新科老师穷30年之力,用力最勤者也在《史记》,可谓是当今《史记》研究领域屈指可数的大家。
张老师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成果给我深刻的启迪。他为人低调谦和,做事效率高,思路非常清晰,且注意提携后进,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无愧是教书育人的楷模。
专职组织员(文学院原党委书记)孙清潮:我有幸和新科同志在文学院领导班子中共事17年,在工作中跟新科同志结下了很深的友谊,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可贵的东西。他是文学院土生土长的著名学者和高层次人才,也是一位出色的行政管理者,他很好地处理了教学、科研和管理之间的关系,样样都做成了榜样。
新科同志的成就,得益于文学院这个优秀的集体,得益于他的学术研究对象——司马迁及其笔下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坚忍不拔、战胜挫折的勇气,得益于三秦大地周秦汉唐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得益于陕西红色革命文化的熏陶。这些因素融进了他的血液之中,内化为他毕生的追求和动力,给予他前行的勇气和力量,使得他在貌似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成为我们身边的楷模。
向新科同志学习,不仅学习他作为院长所具有的崇高的使命感、忘我的精神、刚直的作风、严格的态度、善于沟通的本领和真诚待人的魅力,也要学习他志存高远的抱负、坚忍不拔的毅力、坦诚相待的胸怀,学习他顶天立地的作风和“饮酒孔嘉,维其令仪”的恭谨,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高度统一起来,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伟大实践中奉献毕生精力。
教师代表高益荣:张新科教授比我小一岁,但读大学时比我高一级。转眼,我们交往有四十年了。在几十年的交往中,新科对我帮助很大。他鼓励我考博士,让我参加他所有的教学、科研项目,于我真是附骥而行。他对人也非常友善、真诚,总能给人带来正能量。
新科教授具有刻苦、钻研、谨严、细致的治学精神,在工作上舍得投入,善于决策,身体力行,可谓“双肩挑”干部的好榜样。就在他身患重病刚出院时,我看望并劝他把学院工作放一放,好好保养身体,他说:“一流学科建设到了关键时期,此时不能有任何闪失。”他的话语令我动容。
新科教授师承霍松林、王守民、赵光勇等先生,承传着“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他读太史公书,思其为人,司马迁的精神不自觉地化作他的人格内驱力。作为关学大家张载的同乡,“横渠四句”对其影响很大,成其追求的人生目标。新科教授无愧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教师代表何悦玲:张新科教授于我是恩师。我心目中的张先生是光一般的存在。
先生在36年的教书生涯中,为历届本科生讲授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与史传创作,参与了数以千计本科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建构;带过的硕士生、博士生以百余计。先生善于“教”,亦善于总结,他在《教师教育者的“六心”》一文提出,“初心”“责任心”“上进心”“关爱心”“恒心”“反省心”是成就好教师的必备要素,展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理论认知。
先生的研究重心在于以《史记》为核心的史传文学方面。史传而外,他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了汉赋、骈文、楚辞、《水浒传》《西游记》等各个方面。先生的研究,既有利于经典作品价值理念的传承,也贯穿着古为今用的研究视角,使经典作品于当下的价值被很好地挖掘出来,有助于实现传统经典的现代转化与利用。
先生承担文学院行政领导工作多年,面对困难和挑战,他以自己的大智慧腾挪运转,为学院的发展殚精竭虑,有力地推动了学院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他身上体现的正是“红烛”的忘我精神,其光灼灼,其焰烈烈。先生的付出,令人敬仰;先生的品格,令人感佩。
教工支部书记李永平: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考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当时张新科老师是我们古代文学先秦部分的任课教师。作为院里的年轻老师,我发现,张老师备课非常认真,讲授知识游刃有余。尤其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每讲完一部分,张老师都要把该部分的研究前沿列举在黑板上,这一点对我影响很大。
我调回母校工作后,有一段时间想用“四重证据”来校订《史记》记载的部分史实。我向张新科老师请教,张老师专门抽出时间详细解答我提出的问题。他提及睡虎地秦简发现《史记》对白起的记载的偏差,《竹书纪年》中《史记》对西周末年的幽王之乱的记载存在的缺陷等,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张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研究《史记》,兀兀穷年,践履着“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教工支部书记刘艳:“精神”二字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是一旦融入了身边人身边事,便形象了起来。前几年,我边带孩子边教学,科研属于“空窗期”。时任文学院院长的张新科老师找我谈话,耐心地帮助我分析原因、寻找对策,给予我成长的机会。
后来,我的博士论文要出版,并交了预付款,但由于论文修改之后字数增加,还须追加出版费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张老师没有丝毫犹豫,很快为我争取到了经费,解决了我的难题。这件事我会一直铭记在心。
张新科老师不讲空话只做实事。每次开全院教职工大会,他都会在最后说一句“我给学院做贡献,不给学院添麻烦”。这么多年,他不光是说给我们每位老师听的,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令人感动。
张新科老师的为人、为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希望他的这种“传帮带”的精神在文学院、在陕西师大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