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74期 五版:五版综合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熟读经典 培养书感——谈读书的选择与方法

作者:魏景波

2023-05-07 13:58:50

编者按: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我校积极响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现本报开设“读书”专栏,刊登陕西师大人的读书心得和感悟,进一步引导激励青年学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毕生与书结缘。读书不仅是工作与必需,也是日常与爱好。买书、读书、教书与写书,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个中滋味,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但总的来说,读书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本文重点谈谈读书的选择与读书的方法。


熟读经典:读书的选择


谈到读书学习,不禁想起一句老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是要坐冷板凳的,勤奋与刻苦确实应该是读书人应有的态度,但仅仅“勤奋”与“刻苦”就能攻克书山学海吗?恐怕还得讲一点选择。


我们身处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每年全世界出版的书籍是一个天文数字,我们根本无法做到古人讲的“一事不知,儒者之耻”。清代乾隆后期所修的大丛书《四库全书》,收书三千四百余种。有人做过计算,即便一个人每天坚持读完其中的两卷,仅仅把史部的书读完,就需要整整六十年,真是让人望书兴叹。所以,读书得讲究方法,有所取舍。


读书应尽量选择经典。所谓“经者,常也;典者,范也”,经典就是常读常新的典范。有些读者也许会问,经典形同天书,看不懂怎么办?实际上,天下的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快餐式的书,此类书一读就懂,但缺乏营养,读与不读区别不大;第二类书虽然也是经典,但形同天书,根本啃不下来,比如普通读者阅读西方哲学经典,可能会感到特别吃力,那么不妨暂时放一放;第三类书是与自己比较投缘的经典,比如唐诗宋词、二十四史、四书五经之类,阅读这些传统的文史哲经典,如果舍得下功夫,收益会很大,我们可以从似懂非懂慢慢变成融会贯通。待到学养逐渐深厚,再去阅读那些形同天书的第二类书,就会出现一道亮光,变成似懂非懂的书,这时再去吃透它、攻克它,我们的知识天地就会越来越广阔。


读书之所以选择经典,主要在于经典有三大特征,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精神营养,阅读之后收获最大。


经典的第一个特征是成就的典范性。对文学经典而言,就是艺术的典范性。例如,唐诗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千百年来已成为中国人读诗与学诗的典范。《红楼梦》里有香菱学诗的情节,讲的是香菱拜黛玉为师,并说自己喜欢陆放翁的诗。林黛玉认为陆诗不够经典,就给香菱指定了学诗“三大教材”,分别是王维的五言律诗、杜甫的七言律诗和李白的七言绝句。经过学习这三部经典,香菱的诗歌水平果然大有提升。当然,这个观点不是林黛玉的观点,而是曹雪芹的观点。不仅是曹雪芹的观点,更是历代诸多作家、学者共同的观点。


经典的第二个特征是时光的穿透性。经典最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前人创作的经典常常在后人那里获得共鸣。杜甫生前的名气并不大,但宋人对杜诗价值的重新发现功不可没。宋代大文豪苏轼就特别喜爱杜诗。他把杜甫的诗《屏迹》抄了一遍,然后自称:“此东坡居士之诗也。”他的朋友说,这明明是人家杜子美的诗,你怎么窃为己有?苏轼回应说,诗虽然是杜甫写的,但是每一个字都写到我心里了,所以此诗既是杜甫的诗,也是我苏轼的诗。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苏轼和杜甫这两位文坛巨匠和异代知音,虽然相距三百多年,却通过经典这个媒介和桥梁,达到了精神上的高度重合。


经典的第三个特征是空间的跨越性。经典穿越了时光的隧道,跨越了地域的限制,成为全世界、全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如今,唐诗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全世界流传。世界上很多著名大学都有研究唐诗的学者。英国BBC摄制团队更是怀着“朝圣”的心情,沿着杜甫走过的遗迹,完成了记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拍摄,把中国的“诗圣”推介到了全世界。可以说,西方人知道中国有李白、杜甫,就好比我们知晓西方有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


对于研究传统文史之学的读者而言,更需要选择本专业的基本经典熟读精读,作为自己的“基本营盘”与学术根基。做学问要有根柢,要重视源头之学。清末张之洞的《輶轩语》有一段话讲得很有道理:“唐以前书宜多读,为其少空言耳。大约秦以上,一字千金;由汉至隋,往往见宝;与其过也,无亦存之。唐至北宋,去半留半。南宋迄明,择善而从。”张之洞是晚清人,如果我们顺着他的话往下说,也可以讲“由清至今,浪里淘沙,披沙拣金”。可见,读书须择善而从、熟读经典,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培养书感:读书的方法


读书之法,不外乎“专精”与“博览”两途。所谓“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传统的文史之学,别无捷径可走,需博览群书,再由博返约,精读研究领域的基本书籍。博读好似“鲸吞”,意在求其广;精读犹如“牛刍”,旨在求其熟。常有学生问:“读过的书记不住,怎么办?”我的回答是,读书重在培养一种对书的“感觉”,我称之为“书感”,类似于学语言需“语感”,打球需“球感”,学车需“车感”。“书感”的培养,重点在于建立三方面的联系。


其一,建立书籍与自身的联系。读书需要用自己的眼光进行审视与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人生体验融入读书感悟。将书籍融入自身生命,才会真正有所感悟。苏轼的诗歌中有一句“人生识字忧患始”,所谓“识字”就是读书,意即人一旦开始读书就有了忧患意识。好像有些沉重,但他在另一首诗中马上安慰你:“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书读多了举手投足之间自有不凡气象。北宋文学家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礼义不交于胸中,便觉面目可憎,言语无味。”反过来讲,就是读书是一种精神美容与生命涵养。武侠的最高境界是“人剑合一”,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人书合一”,所以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为己之学”。1929年,陈寅恪先生在给清华历史学系毕业生的赠言中,曾赋诗云:“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天赋迂儒自圣狂”,自谦之中更有自傲与自负。“读书不肯为人忙”,是全诗最重要的一句,陈先生视为可赠予学生的“秘方”。此语源自儒家先哲孔子的古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陈寅恪先生在给毕业生的赠言中重申此意,无非古调重弹。关于《论语·宪问》篇中“为己之学”的古训,《荀子·劝学篇》亦云:“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后汉书·桓荣传论》中更进一步阐释:“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者凭誉以显扬,为己者因心以会道。”说得更为透彻。陈寅恪先生“读书不肯为人忙”即发挥此意,在他看来,只有为己读书,不为外在的名利所动,才能“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达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其二,建立书籍和书籍的联系。古往今来的书籍浩如烟海,除了选择经典,阅读时还需注意以类相从,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古书分合聚散,情形多样,但都有规律可循。传统的文史典籍,并无知识产权一说,因而在不同书籍中辗转传播,后书抄前书,是常有的事。明了其传承脉络,方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要知晓书籍之脉络,就要熟知目录学与史源学,这是为学的第一把钥匙。清代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讲“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这和章学诚所讲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意思相近。目录学是治传统文史之学的导引,有了目录学这一导游图,才可明了学术之城的基本布局。古今目录学著作中,至少有三部书需要精读熟读。一是《汉书·艺文志》,这是班固在刘向、刘歆父子《七略》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是现存最早的系统性目录著作。读了“汉志”,可以明了先秦至汉代前期,尤其是秦之后书籍聚散存佚的情况。二是《隋书·经籍志》,这部书编写于唐初,也是古书四部分类的开端。读了“隋志”,我们就知道,秦汉以来哪些书保存到唐代初年,哪些书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了。三是《四库全书总目》,这是清代中期乾隆时所修的重要书目。读了此书,不仅会理清从唐初到清中期书籍存佚情况,更重要的是能领会四库馆臣对每部书所写的提要,评价公允平正,眼光独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四部的总叙与“类”“属”的小叙,探讨典籍传承与学术源流,尤为精当,需要仔细揣摩。有了这几部目录学的基础,从事古代文史研究,心里就有了一本账,也就可以触类旁通,通过联想法、比较法,书籍之间的统系脉络就可以了然于心。


其三,建立书籍和现实的联系。读书时产生的疑惑,往往在现实中可以找到答案。现实中遇到的问题,答案也往往藏在书中。因而,书籍与社会、历史与现实之间,往往可以互证与互鉴。前人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实如果不闻窗外事,是读不懂圣贤书的。因为我们的“圣贤书”不尚空谈,讲求经世致用。“圣贤书”本身就是对窗外事、天下事的回应与解答。读书人应该有一定的人文关怀,在固守书斋这一基本阵地之余,还应当推开窗户,看一看窗外的大千世界。在读“有字之书”的同时,也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读一读“无字之书”,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建立书籍和现实之间的联系,通过现实“激活”书籍,或通过书籍“回应”现实,读出书的趣味,方可避免“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关于读书之道与读书之法,古代圣哲与当世学者,已有很多金针度人的提示。以上观点基本是老生常谈,卑之无甚高论,仅供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系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