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75期 五版:五版综合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阅读不只是习惯更应是能力

作者:孟菁菁

2023-06-08 22:08:27

我是一名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公费师范生。作为一名即将走向讲台的准教师,读书无疑是我们扎实基本功的最有效途径。大学四年,我们上过无数节文学史和其他各类课程。无一例外,老师们总会在课堂上提到“读书”二字,而那些只花费一两节课讲解甚至一句话带过的书目,却需要我们在课后花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去咀嚼消化。作为一名学生,读什么书?怎样读书?作为一名准教师,未来如何让学生学会阅读?种种问题萦绕在我的心头。结合平时在学习中的观察与思考,我主要作以下几方面的分享交流。

首先,关于书目的选择,也就是读什么书的问题,我想分享两点:


一是读书要广。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来说,文学类的书籍占据了我们阅读书目的绝大部分,但不要忘了,我们是未来的教师,教师教育类和其他门类的书籍对于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拓宽知识面是极其重要的,而后者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又常常容易被我们忽视。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看来,或许我们更应该尝试读一读那些鲜有兴趣涉猎的书籍。大三时,我选修了《中国思想史》,老师在课上讲到了古今中外诸多哲学思想类书籍与名家。尽管一开始并不是特别喜欢此类书籍,但随着深入了解,我开始沉下心来细细品味,渐渐地发现了其中的真谛。或许在许多人看来,无论是言语还是思想情感的表达,语文教师都应该是感性的。诚然,语文教师离不开感性的支撑,但我们同样且更需要逻辑的力量。要知道,优秀的逻辑与思辨能力对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二是不要忽视专业课用书和中小学教材的阅读。记得大三的古代汉语课上,老师常常叮嘱我们:教材一定不要卖,以后走上教师岗位,这就是你们查阅知识很好的工具书。从小学到大学的每一本教材我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因为我相信,当多年以后再去翻阅时,可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大学老师们在讲课时很少会按照教材照本宣教,因为他们大多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讲解逻辑,但是在课后,当我结合老师课堂所讲内容去阅读教材时,会惊喜地发现:即使老师们并不完全按照教材来讲,但他们所呈现的知识内容和体系也与教材紧密相连。此外,教材也会对我们建构知识体系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在我看来,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教什么?怎样教?是我们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是许多教师终其一生都在探寻的答案。但无论怎样,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应该是确立我们教什么的重中之重。

其次,关于怎样读书,将读书视为单纯的学习任务、不知如何有效读书,是大学生普遍面临的一种现状。对此我想分享以下几点:


一是勤动手。做读书笔记已经成为记录我们阅读的重要和普遍形式之一。但读书笔记绝不仅仅是圈点勾画和摘抄好词好句。阅读时我们首先要读懂内容,当理清大意后可以尝试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构建一本书的框架,梳理每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人物关系等,从点到面、由浅入深,而伴随这一过程的是我们对于书中人物语言、关键语句的批注与思考,可针对一个点写下自己的想法,读完后将零散的想法再次聚合,以话题或词条的形式分门别类地梳理,再继续深入品读。

二是比较阅读与多次阅读。读书是一门学问,既然称之为“学问”,便需要深入研究,而比较阅读与多次阅读便是很好的研究方法。作为一名大四毕业生,我的毕业论文选题是在老师的建议下,由写某一部作品里的一个人扩展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多部作品的一类人。当我将这些作品罗列出来时,才发现部分作品甚至在老师的课堂上都没有被提起过,然而当我再次或第一次去阅读时,真的会发现人物与人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及其中的异同点。“量变引起质变”,当阅读达到一定量时,我们才可能发生质的飞跃。

三是选择恰当的版本。对于阅读版本的选择和要求,是我在大学养成的一种十分重要的习惯。在此之前,我和许多同学一样,阅读时从未关注过版本之间的差异。但在大学的许多课上,我注意到了这样一种现象:老师们总会在推荐书目的后面特意标注出版社及出版年份。又记得在某节课上,老师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研究生招生复试时他问一个学生,“你读的这本书是哪个出版社出版的?”那个学生哑口无言,不知所措。其实,同一本书不同版本之间往往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选择恰当的版本。

四是合理利用多种媒介。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共同影响着我们的阅读习惯。但无论我们选择哪种方式,它都只是阅读的媒介和手段而非目的。只要我们找寻到其中的平衡点,发挥不同媒介的优势,才能够有所收获。

五是将读书与其他能力进行融合转化。作为一名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站稳讲台的基本功之一,其中不胆怯是第一步,但说得好不好更是关键。我们常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将我们的个人成长和教师职业发展比作一栋大厦,那么我想读书便是地基,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务必打牢、打实。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希望阅读成为一座我们随身携带的“精神家园”,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阅读不只是一种习惯,更应该成为一种能力。


(作者系文学院2019级公费师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