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78期 四版:杏园副刊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热血终究作泪洒——由《离骚》想到中国诗人的乡国情怀

作者:张艺萱

2023-07-15 17:53:18

我总不由自主地去幻想一个刚直哀伤的背影,脊梁分明挺得笔直,却好似负着千斤的身不由己,万两的郁郁不得。


那是我心中的屈原。


记得初学《离骚》时,颇为那洋洋洒洒的长篇和佶屈聱牙的辞藻感到头痛,不求甚解地读着,只大概知道这又是一个不得志的苦命人,可古今多少人不得志,《离骚》并未让我生出一些别样的思绪。直到大学再学《离骚》,当往日模糊不解的句意挨个清晰起来,当一个有血有肉的灵均立于纸面,朦胧的纱被揭开,我的心被狠狠击中——《离骚》连绵不绝的词句诉说着什么?当然不仅是三千丈的愁闷,更是满腔爱国的热血。


重读《离骚》,脊梁骨为之一颤,像是数九寒天冰冻三尺的天地间,突然烧起一阵大火。我一直苦恼应该找一个怎样的角度表达自己对《离骚》新的理解与感受,在一次次反复琢磨与诵读后,“离骚”简直要成为一个动词,不自觉便会在脑海中反复。一日伴着《离骚》入睡,次晨醒来,脑海中突然冒出一句:中国诗人的乡国情怀。于是我找到了思路,懂得了《离骚》为什么能给我那样大的震撼。


灵均的故事本不必赘述,但每每跟别人提起《离骚》,我总忍不住讲这个故事,讲灵均如何的遗世独立、清绝纷蕴、博学善思、重义尚贤。可就是这样优秀的一个人,灵修不赏,小人谗言,踽踽独行,上扣帝阍不开,下求三女无果,屡遭碰壁,苦不堪言。不用再细说,都叫人觉得心酸。走吧,我心想,这样的地方留不住灵均了,楚国留不住屈原!于是灵氛占卜,劝其另寻贤明,他差点就要走了——“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寻得吉日,瑰丽而壮阔地向远方去!多少话说不尽这里的豪情,远行者是无限的风发意气,所有的阴云仿佛扫尽,旭日东升将一切照得明朗!可正是这时,笔锋陡然一转——“忽临睨夫旧乡”。看到了啊,他深爱着的故土,伤害了他却仍让他无法不拼尽全力、献出满腔热血的故土。于是他停下了,近乎悲壮地颤抖着,把自己留在了这片他深深爱着的土地上。


每说到这里,我都禁不住落下泪来,是一种怎样的爱,那样多的艰难磨不掉,那样多的坎坷冷却不了。艾青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屈原深爱着他的故乡,这种爱已经远远超过了对他自己的爱,这份慷慨的爱打动了我。我终于明白,《离骚》为何如此动人。


我不禁去想,那个时常出现在我眼前的背影,会不会正潸然泪下?满腔的热血终究无法肆意为国而洒,于是化作最滚烫的泪,跨越千年,灼伤后人的心。这种热是不会冷却的,正如千万斤的重担压着他的脊背,也无法将他摧折。


中国人历来有着浓重的乡土情怀,这份坚守的爱在无形中支撑着一种文化,发自内心的眷恋勾着诗人们的笔,写下最缱绻的衷情,屈原把这份衷情化作墨,泼洒出恢宏壮阔的《离骚》。如果没有这一颗拳拳爱国之心,那一日灵均远去,便再也落不下泪来。

(作者系文学院2022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