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78期 七版:七版综合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汲取榜样力量,奋力追光前行——我校师生学习张新科同志先进事迹体会摘登

作者:

2023-07-15 18:22:05


编者按: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决定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向张新科同志学习活动以来,我校持续掀起向张新科同志学习的热潮。广大师生自觉将学习张新科同志先进事迹融入到学习工作生活中,以榜样力量激发干劲、砥砺前行。本报现对部分师生学习体会进行刊登。


锲而不舍,为往圣继绝学


历史文化学院教师  赵潮


《史记》是我们的国之瑰宝,记载了中华文化绵延至今的精神内核。然而,曾几何时,学术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史记》在中国,但史记学在日本”,只因日本学者对《史记》有着更为透彻的研究。抱着中国学者必须站在《史记》研究第一线的信念,我校文学院张新科先生将自己的一生与《史记》紧密绑定,与先贤共践“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学术追求,将当代史记学的研究推向了新高度,使史记学研究的引领中心重回中国。


张新科先生的事迹告诉我们,崇高的理想与追求是做出一番学术成就的动力之源。“为往圣继绝学”的崇高理想,是张先生治学之路上的不竭动力。作为历史文化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我的研究领域是中国史前考古学。考古学是广义史学的组成部分,在探索中华文明发展脉络、揭示中华文明发展特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张新科先生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深化了我们对过往历史的认知;而考古,则可通过对古人物质遗存的研究,探究历史发展之道。二者殊途同归,共同为文化传承发展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与记忆,也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在这样崇高的研究目标面前,我们唯有潜心钻研,奋发努力。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讲,我们生逢伟大的新时代,要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追求,内化于服务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中,实现个人追求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而张新科先生为我们践行这样的教学与科研之道,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值得我们不断消化吸收,深入学习。

   

潜心治学“大先生”,立德树人铸师魂


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教师  孙奕菲


5月24日,我在终南音乐厅有幸聆听了张新科同志先进事迹报告,观看了先进事迹短片《“大先生”张新科》。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张新科先生的事迹让我深受感染。


张新科先生是我校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负责人。工作37年来,他披肝沥胆,始终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牢记立德树人初心使命,信仰坚定、意志顽强,潜心治学、倾心育人,即使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用高尚师德和深厚学养诠释了“大先生”的内涵。


当听到张新科老师“情系学生、甘为人梯”的点滴细节,“心怀大我、潜心治学”的科研精神,“课比天大、严慈相济”的育人理念,以及“追求卓越、顽强拼搏”的进取品格,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回想自己,自踏上陕西师大讲台的那一刻起,传承弘扬“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已然成为我的责任和使命。作为与时俱进的师大人,我要以张新科老师为榜样,在自己的教学科研岗位上追求卓越,顽强拼搏,学习张老师“心在育人,情在学生”的敬业奉献精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老师,就是学生在迷途中看到的那朵云,就是在他们孤立无助时可以依靠的那棵树,就是为学子启智引航的那盏明灯。我将以张新科老师为光辉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做一名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把教育的根牢牢扎在祖国西部大地上,为学校事业发展竭诚奉献、再创辉煌。


“师之大者”:心怀天下,潜心育人


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邓晓旭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有力支撑,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张新科老师正是践行这一神圣使命的杰出代表。张老师心怀大我,情系学生,潜心治学,追求卓越,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用高尚师德和深厚学养诠释了“大先生”的深刻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新的历史起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营养,延续文化基因,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张老师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坚守“中国学者必须站在《史记》研究第一线”的慨诺,将个人学术创造融入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历史征程,成为我国首屈一指的史记学研究专家。他的著作《史记学概论》被誉为“史记学”的开山之作,《〈史记〉中的治国理政智慧》更被新闻出版署列为“丝路书香”外译项目,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张老师深入挖掘古代文学经典中的育人元素,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塑造了一批批具有优秀品质、人格和情怀的学生。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我们当以张老师为标杆榜样,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深沉的文化自信、勇毅的文化担当,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悟千年传承的浩然之气,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世界归根结底是青年人的。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适逢传播格局深刻变革、舆论生态重大变化,新闻传播教育自当勇立潮头,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不断提高学生对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把控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建设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推动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


让青春在赤诚奉献中,焕发绚丽光彩


外国语学院 2020级硕士研究生 武瑞英


近日,在学院党委组织的主题党日活动中,我作为兼职辅导员同学生公寓联合党支部全体成员学习了张新科先生的先进事迹,并开展了专题研讨和感悟分享。作为“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的真实写照,我校文学院教授张新科先生孜孜治学、潜心育人、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求学十余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资助政策的帮助下,在学校奖助体系的支持下,我得以完成学业。这份永不缺席的爱让我在很多艰难时刻不言放弃,让我实现了从追逐光到成为光的华丽转变,一切进步与荣誉都离不开国家和学校的帮助与支持,离不开如张新科先生一般的授业恩师的悉心教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一名应届硕士毕业生,我将以张新科老师为榜样,坚定理想,扎根西部,成为一名“西部红烛”,为国家西部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以实际行动回报国家和学校对我的培养,将温暖与爱传递给更多的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的赤诚奉献中焕发绚丽的光彩!

  

追寻红烛之光,谱写青春华章


数学与统计学院 2019级公费师范生 崔文艺


今年1月,我有幸作为陕师大的团员代表参加了共青团陕西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团代会上各位前辈的深切关怀和殷殷嘱托,便我认真思考:作为陕师青年,如何不负时代的新嘱托和新期待?在学习了张新科老师的先进事迹以后,我才更加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未来教育工作者,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用青春的激情与力量为祖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站稳讲台,教学第一,学生的事无小事。”这是张新科老师一直以来坚守的教育理念。作为一名公费师范生,我即将走上讲台成为一名数学教师。初次登上讲台或许有畏惧有迷茫,但是“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将以张新科老师为榜样,以“四有”好老师为奋斗目标,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报国理想,不断钻研数学专业知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肯下“苦功夫”、能坐“冷板凳”,做学生逐梦的引路人,做学生成长的守护者,在勇毅前行中传承“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以红烛之光守护教育初心。


心之所向,必勇往以逐之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2019级本科生 贾瑞萱


大一时,我曾旁听过张新科老师的课。他的课逻辑清晰又生动翔实,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作为非师范生,我从那时起,便立下了成为像张老师那样的“大先生”的志向。大学四年,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师专业技能,并在大四如愿以偿地成为了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参加“周三读书会”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报名“星期四课堂”的训练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板书、打磨教案。作为一名“小老师”,我相信只有日复一日地练习和积累,才能慢慢靠近并成为像张新科老师一样的“大先生”。作为一名准支教教师,我深知一年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我一定要用心用情上好每一堂课,将张新科老师“站稳讲台,教学第一,学生的事无小事”的从教信条铭记于心,将张新科老师的精神品格与“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相结合,始终不忘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初心使命,坚持脚踏实地、用心育人、情系学生,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西部基础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供稿:党委教师工作部 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