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79期 四版:杏园副刊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黄国璋:发展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

作者:

2023-09-03 22:59:56

黄国璋(1896-1966)字海平,生于上海。祖籍湖南省湘乡市黄泥坪乡,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陕西师范大学原地理系主任。



胸怀家国,远赴海外上下求索


1905年,黄国璋被父亲送往家乡湖南省湘乡县的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两年后转入湘潭益智小学学习。1911年,他考入设在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与毛泽东为同学。


黄国璋的父亲黄抚九,清末在上海滩谋事,目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欺压人民的种种暴行。在黄国璋幼年时期,父亲不惜重金聘请家庭教师教他学习英语,以期将来掌握西方科学技术,为祖国发展作出贡献。从小学到中学,黄国璋的英语成绩向来名列前茅,口语流利,长于辞令。


1919年,黄国璋从长沙雅礼大学毕业后,留校在中学部教英语和地理,兼任教务长。在这期间,他接触到魏源的《海国图志》及德国地理学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李特尔(Ritter Carl)等人的著作,逐步认识到要以身报国,首先必须要了解国家,便立志专习地理。怀着振兴中国地理科学的志向,1926年,黄国璋踏上赴美留学之路,在耶鲁大学师从地理名家亨廷顿(Ellsworth Huntington)攻读经济地理学。次年,他转入芝加哥大学,于1928年获硕士学位,以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研究见长。从之后他为《地理》期刊撰写的创刊词中,不难看出他当时的选择。他感叹地理学在中国的兴起远远早于欧洲,但在近代科学之林,却远远瞠乎其后,作为学子,“后人不能继承前人的遗绪,怎不令人扼腕叹息呢?”


矢志育人,发展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


学成归国的黄国璋受竺可桢之邀,赴南京任中央大学地学系教授,后兼系主任。他一改过去陈旧的教学内容、陈腐的灌述式教学法,将西方先进的地理科学知识与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学习本国地理的第一要义,就是要明了我们国家的伟大,我们国家的可爱,唤起民众、一般国民的国家观念。”在他的引领下,我国古老的舆地之学融汇进世界现代地理学之潮。


在黄国璋入职中央大学的同年,北平师范大学地理系独立成系,即开设人文地理课程,但系统地介绍西方人文地理学术思想还是自黄国璋主持系务开始。1936年,黄国璋北上担任北平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用现代地理思想完善本科教学计划,积极推进了地理教育从传统地理学向现代地理学变革。


黄国璋将强烈的爱国热情贯穿在地理教育中。怀着“教育未敢忘忧国”的精神,1937年,他在北平师大创办了我国第一份地理学教育刊物《地理教学》。他认为“担任地理教育的人,如果能从这些地方(本文编者注:“这些地方”指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物产等)去使学生彻底了解本国的环境和世界上所处的地位,自然能增加青年对于本国的认识,因而启发其爱国心,养成其国家民族观念。”不幸的是,当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地理教学》被迫停刊,“每念及之,辄为扼腕”。但他以刊物为阵地改造古地学的努力仍未中辍。在北平师范大学教授地理学仅一年,黄国璋随校内迁西安,任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继迁汉中城固,任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文理学院教授兼地理系主任,兼师范学院史地系主任,后又任国立西北大学地质地理学系主任,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地理系主任。《地理教学》在城固时又赓续出版了一期。


1946年,黄国璋重返北平师范大学,任理学院院长、地理系主任。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黄国璋再次来到西安,先后在西北大学师范学院、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任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在陕西师范大学任职期间,黄国璋采取“留下来、送出去、请进来、借过来”的“三来一送”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即选拔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选拔优秀中学地理教师来校任教;将年轻教师送往其他高校或科研机构进修或代培;请外校名师进校讲课;采取先借后调的方式吸纳优秀师资等方式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黄国璋重视科研工作和实验室建设。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在他的领导下,新建了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天文等实习实验室,充实、扩大了原有的气象园、绘图室、地质实习实验室。黄国璋倡导区域地理学研究,在他的带领下,地理系从1958年开始编纂《汉中专区地理志》,这是我国第一部按近代地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编纂的专区级地理志。后来经过地理系师生几十年的赓续努力,陆续完成了全省10个地、市,共440余万字的《陕西省分区地理志》编纂任务,实现了黄国璋的遗愿,为促进陕西经济建设发展作出了贡献。回国后的近40年,黄国璋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地学栋梁,毕生致力于祖国的地理教育事业,开拓和发展了中国近现代地理学。


躬身力行,科学考察的先行者


20世纪30年代,长期占领缅甸的英帝国主义,借口缅甸与我国云南西部未定界,企图攫取我国班洪银矿区。云南省政府呼吁组织考察队,摸清滇缅边界实况,维护国家领土完整。随即,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的黄国璋与国际联盟派出的奥地利专家费威斯曼(Hermann von Wissmann)、王德基、严德一、张凤岐等5人组成“云南边疆地理考察团”(后改名为“西双版纳热带资源考察团”),由黄国璋任考察团团长,于1934年夏出发,绕道香港、广州于9月到达昆明。由于此时中英政府协议暂缓两方人员进入未定界作调查,考察团乃于11月改去西双版纳考察热带资源。沿途关山阻隔,人烟稀少,交通闭塞,瘴疬流行。考察团晓行夜宿,历时半年,绕西双版纳一周,到达过中英滇缅和中法滇越边界,于5月返回昆明。此次考察,开学者考察西双版纳之先河,丰富了我国民族学和社会学研究成果。


抗战全面爆发后,我国学术界提出开发西部为抗战张本的主张。开发西部首先要了解西部,于是,1939年,由地处云贵川甘十余所著名大学的学者组成“川康科学考察团”,在国立西北大学任教的黄国璋任考察团副团长,对刚刚建省的西康进行科学考察。他们或步行或骑马,翻山越岭,穿过人烟稀少、人迹罕至的荒地,对这一地区的地质地理、农业地理、森林资源进行了系统、详尽地考察,获得了川康地区地理环境、风俗民情的大量资料,增进了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的相互了解。


至1940年,抗战前去国外研习地理学的学生已有数十人回国,各国立大学地理学系学生也有部分已毕业。然而这些屈指可数的地理专才,因无专门的地理学研究平台而被迫弃其所学而他就。故“筹设一纯粹的(地理)学术机关”势在必行。川康考察归来,黄国璋马不停蹄地开始筹备成立中国地理研究所相关事宜。1940年8月,中国地理研究所在重庆北碚正式成立,黄国璋任首任所长。


中国地理研究所成立初期,连续组织人员开展一系列地理实地考察,开我国综合性区域地理调查先河。黄国璋主持地理研究所工作6年,为我国地理科学培养了大量人才,所内绝大多数科研人员后来都成为我国地理科学的中坚骨干或知名教授。


1959年,已经63岁的黄国璋带领西安师范学院师生赴陕西汉中城固县湑水河流域进行综合考察,基于全系师生对汉中地区的多次实地考察,在黄国璋主持下,编写了《湑水河流域考察报告》《汉中专区地理志》。这些实地考察,丰富了教学内容,对陕西经济社会发展起的重要作用,到现在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也将实地考察、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代代传承,笃行不怠。


地理团体、民主活动的组织者


黄国璋在积极推动地理学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关注国家时局。他作为九三学社的发起人之一,曾任九三学社中央理事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团结带领广大社员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


1949年,党中央进入北平,毛泽东得知汤璪真(北平师范大学代理校长)、黄国璋(地理系主任)、黎锦熙(文学院院长)、傅种孙(数学系主任)等不少湖南旧识均在北师大任教,便于6月17日到汤璪真教工宿舍看望老同学、老朋友。当天,黄国璋向毛泽东汇报了九三学社的相关情况,毛泽东神情关注,频频点头,连声说:“好,好,好哇!”并诚恳地希望他们积极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团结文教、科技界的高级知识分子为建设新中国再作贡献。黄国璋还曾参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筹建工作,并积极发展地理学学术团体,曾担任中国最早的地理学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总干事。1950年,他促成中国地学会与中国地理学会两大学术团体合并,成立新的中国地理学会,任理事长。历史长河奔流而过,红烛熠熠穿越时空。64年之后,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由1978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的傅伯杰院士担任,这是陕西师范大学在地理科学领域学术精神和学术影响力的又一次传承与赓续。


黄国璋是发展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先后在全国8所高校地理系任系主任,为这些学校地理系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黄国璋的引领下,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胸怀“国之大者”,培养出了傅伯杰院士、冯起院士等优秀校友。一代代陕西师大地理人,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践行和传承“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在西部热土上持续贡献时代力量。

(内容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校史编研工作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