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80期 四版:杏园副刊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惟其磨砺 始得玉成

作者:张新科

2023-10-09 09:14:58

2023年6月4日,星期天,早晨,雨下个不停,而且越下越大。我匆匆忙忙吃了早点,7点半左右从雁塔校区出发到长安校区文汇楼。这天,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外〈史记〉文学研究资料整理与研究》结题鉴定会就要召开了。西安这几天一直阴雨绵绵,让人莫名地烦躁。我甚至想,是不是老天爷也要让我们的课题再经受一次考验呢?3日晚上,不知是激动,还是兴奋,乃或不安,伴随着窗外的雨声,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直到4日凌晨大约3点钟才入睡,很快6点钟就又醒了。因为心里有事啊!毕竟多年的心血和成果今天就要接受检验了。


我从4月就开始着手准备结题会议,团队成员刘彦青副教授一直帮我整理和打印成果材料,并在网络系统里提交结题申请、填写个人信息、上传课题有关资料。5月26日下午传来了好消息,我们的申请通过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批准我们线下召开结题鉴定会议。


会议上我向鉴定专家组详细汇报了项目的完成情况以及今后的工作计划。专家组仔细审核课题总结报告和结题成果,并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广泛交流。经过认真讨论研究,专家组认为本课题立足于“大文学史”的学术理念,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对古今中外《史记》文学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学术价值,项目阶段性成果极为突出,结题成果内容丰富,在《史记》文学研究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为“史记学”的建立提供了强大的学理支撑,一致决定通过结题,并给予优秀等级。当鉴定专家组组长宣布完决定后,我的眼眶有点湿润,激动、感动、感谢,一时难以言表,只能向专家组深深鞠躬表示诚挚的谢意。


说起这个重大课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司马迁是世界文化名人,陕西是司马迁的故乡,陕西学者宣传、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责无旁贷。就《史记》研究来说,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厚的资料,急需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史记》是中国文化的不朽经典,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中国学者必须站在《史记》研究的前列。就我个人来说,多年研究《史记》,也出版过有关著作,有一定的研究基础,需要有一个大的课题,推动《史记》研究的理论化、综合化、世界化。于是,2013年,我结合自己的研究实际和前期基础,设计国家重大课题题目,撰写课题申报表。经过专家匿名评审,该项目很荣幸地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选题之列。这年暑假,冒着酷暑,我与几位同仁讨论、撰写项目投标书,五易其稿,标书定稿达70多页,将近8万字。标书上交之后,我们耐心地等待匿名评审结果。皇天不负有心人,我们最终竞标成功,2013年11月正式获批立项。


立项之后,按照有关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课题组于2014年3月31日在雁塔校区召开项目开题会议。根据专家意见,我们对课题进行了一定地调整和完善。当时我表态,一定不负众望,争取高质量按期完成项目。


开题之后,研究工作随即拉开序幕,召开课题组工作会议,建立微信群,根据每个成员研究特长进行任务分工,并提出工作进度、质量要求等。开始还比较顺利,我以为没有什么问题了,但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困难接踵而至。


课题资料收集工作难度大。就国内而言,从汉代到当今,研究《史记》的资料汗牛充栋,除了专门著作、论文,还有大量的非专门著作、论文。加之《史记》具有百科全书的特点,涉及面非常广泛。尤其是古代资料,许多是零散的、碎片化的,必须大量查阅古代典籍和古代诗词、曲赋、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对于一些典籍的真伪、存佚等情况还要进行仔细辨析。广泛占有第一手资料,这是本课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为此,课题组成员克服种种困难,定方案、搜资料、搞调研、找文献、做通览、编索引,每个子课题在这方面花的时间都最多。现在回头来看,花大量时间做资料工作,是非常值得的事情。


由于课题涉及海外《史记》研究,所以就直接邀请了部分海外学者参与课题。还有一种情况,国内一些《史记》学者外语不够熟练,而有些外语出身的老师又对《史记》不够熟悉,必须把这些成员很好地组合在一起,取长补短。还有一些海外资料,无法亲自去查找,就委托在海外做访问学者的老师帮助查找。当然,由于相隔千万里,无法当面沟通,加之有些海外学者工作比较繁忙,也影响了课题进度。好在经过反复沟通、交流、催促,这些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我们有一个子课题,是标点整理古代《史记》文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查找各种不同的古籍版本进行校勘。有时为了一个标点、一个断句,就要花费大半天时间。由于有些著作是古籍善本书,各大图书馆都有严格的保管措施,很难借到。我们派人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图书馆查阅,即使能借到,也不允许拍照、复印,只能在现场看,自己手抄。有些古籍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模糊,不好辨认,就要多找几种不同的版本进行比对校勘,尽量消灭空白字。


近几年课题组成员之间面对面交流和讨论的机会不多,多在线上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流效果。此外我们无法到国内有关图书馆查阅资料,仅靠网上资料远远不够。因此,海外《史记》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不是十分理想,有待于今后弥补这个缺憾。


天有不测风云。2019年8月,正值课题研究最后的关键时期,我的身体突然出现异常,做了一次大手术,一年后的2020年7月又做了第二次大手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两次大手术,让我元气大伤,身体极度虚弱。医生叮嘱我千万不能劳累。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好给陕西省和全国社科工作办公室呈交延期结项的申请,说明延期原因,很快得到批准。我想,无论如何,课题不能就此放弃,工作不能半途而废,要对得起国家,对得起课题组的其他老师。于是在身体恢复允许的情况下,我一边养病,一边坚持完成课题。后来子项目负责人赵望秦教授的身体也出现状况。赵老师的专业是古典文献学,大量的资料收集、编纂以及古籍整理工作,都是赵老师负责,好在他也顽强地挺过来了。70岁高龄的赵老师孜孜不倦、默默奉献,是我们团队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也是成果最多的子项目负责人。对于赵老师,我感到很愧疚,欠他很多。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课题体量大,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所以统稿的工作量也很大。成果质量,是结题的前提条件,是成败的关键。因此,有些不符合要求的稿件被打回重写,有些存在质量问题的稿件反复修改了四、五次,甚至有些稿件被坚决舍弃。我作为课题主持人,这些年因为进度问题、质量问题,发过不少脾气,也严厉批评过课题组某些成员。好在大家能够理解我的心情,没有埋怨我。


惟其磨砺,始得玉成。如果从课题设计时间算起,前后十年,真是十年磨一剑;如果从正式开题时间算起,共计九年,也可谓久久为功。现在课题终于完成了,终于通过结题了,我如释重负,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落地了。不计数据库和课题组发表的140多篇论文字数,摆在结题鉴定专家眼前的是1365万多字的结项成果以及课题研究期间大量的相关成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征途漫漫,结题也只是课题工作的一个小结,鉴定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帮助我们进一步理清思路、开阔视野。后续成果正式出版还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史记》研究工作还要继续进行下去。我们的目标是努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出一流的《史记》研究成果,打造一流的研究队伍,为建立“史记学”、推动《史记》研究走向世界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补记:成果鉴定会议之后,学校社科处汇总所有资料,初审后及时上报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负责项目管理的同志非常重视,认真审核之后,再上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审批。7月11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下发了结项证书,结论是:“本项目经审核准予结项,等级优秀”。

(作者系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