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80期 五版:五版综合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感念师恩!陕西师大人讲述师生温暖传承故事

作者:

2023-10-09 09:19:59

编者按:“三寸讲台,三寸春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朝沐春雨,一生念师恩。”“汩汩师生情流淌在时间长河里,老师,您辛苦了!”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陕西师大人满怀对老师的感恩与深情,送出诚挚祝福。同时,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发起了“感念师恩·我和我的老师”网络微视频接力活动,让我们一起倾听陕西师大人讲述师生之间的温暖传承故事。


教育学部2022级国家公费师范生薛雅露:三代人 传递教育火种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既是至亲,也是师长。三代人传递教育火种的故事,从我的外曾祖父开始。


我的外曾祖父出身贫寒,为了通过读书改变家乡面貌,曾偷偷用粮票换取书本。196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推荐到陕师大学习。毕业后他扎根基础教育40载,从一名政治老师成长为一名中学校长,为县域教育振兴和改变家乡孩子们的命运倾其一生。


我的妈妈继承了外曾祖父的心愿,1995年考取师范院校,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妈妈告诉我,“以爱育爱”是教育最明亮最有魅力的正道。


耳濡目染,红烛之光,心之所向,三尺讲台。受他们的影响,我不仅爱上了陕西师范大学这所有情怀的大学,也毅然决然地报考了这所让我向往的学府。毕业后我也将回到家乡,立志成为一名“四有”好老师,为西部基础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胡琼月:爱心接力 支教谱写青春


上本科时,我在一场青春故事分享会上,得知我的老师作为曾经从陕西省山阳县走出来的大学生,回到了自己的高中母校,成为一名“西部计划”的支教老师,他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这是我从老师身上学到的宝贵一课,也是我将教育理想变成教育实践的忠诚信仰。


于是,在本科毕业之际,我也选择加入学校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去往学校乡村振兴对口支援县云南景谷,成为祖国西南边陲一名平凡的支教老师。


针对支教地学生基础薄弱等问题,我在语文教学方面运用了很多创新的方式方法,比如我将母校的毕业礼物——刻有自己名字的紫光檀木印章,作为孩子们背诵课文的记录凭证。从那一天开始,孩子们就一直渴望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印章,终于在临走前我帮他们完成了心愿。我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在他们心里种下的种子,也在不知不觉中生根发芽。就像我在支教日志中写的一样,我走进大山,是为了让他们走出大山。


文学院教授、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张新科:教书育人 顶天立地“大先生”


“‘大先生’首先要有一个大胸怀,要有大的格局,还要有大的担当。所有的东西都要在前面树立一个榜样、示范,要给学生做出表率。”文学院教授张新科动情地说。


张新科的学生、文学院副教授刘彦青谈到:“张老师是我硕士、博士期间的指导老师,他给我开设过《史传文学研究》《汉魏六朝专书专家研究》课程。他教育我们学术研究要有广阔的学术视野,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学术领域,他鼓励我们转益多师,有广泛的思考才会有深度的、新颖的学术见解与认识。”


张新科的学生、文学院教授赵文印象深刻,“张老师送给我们4个字——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有一个宏大的学术志向;‘立地’,就是要踏踏实实,脚踏实地,不能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