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80期 八版:八版副刊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寻着光照的方向,成为光

作者:李悦宸

2023-10-09 09:39:53

泰山脚下,有一座小城。满是泥泞的小路,紧挨麦田的沙土操场;教室里可以坐两个人的长条桌上,布满歪歪扭扭的铅笔字迹;整个城市最好的大学,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本科,肉眼可见的现实是超过一半的学生上不了高中。这座小城,就是我的家乡。


想要找到一条走出去的道路?难,特别难。但无论这条路的曙光在哪里,都需要一些人知道,路就在脚下。


2010年,我8岁,用一部胶卷相机拍下了一张照片。照片左侧的年轻人来自日本,他来到中国,跟我的妈妈学习汉语。这是我第一次见外国人。那天下课时,我看着他小心翼翼地拿着课本,向妈妈深深地鞠了一躬,说了句“谢谢”。我听懂了。其他的话还说了很多,已经记不清了,但我听得出,他的语气里充满了尊敬。


那天我惊喜地发现,做教育的人是在发光的。以前只觉得妈妈是一个职业院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日语老师,每天教中国的学生叽里呱啦说着一堆我听不懂的外语。但从那一刻开始,我体会到她真真切切地为中外交流搭起了语言的桥梁。我想,长大以后,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


后来,我的家乡不一样了。学校盖了新楼,教室换了桌椅,黑板变成电子屏,还有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为学校注入了新能量。我在学校里,又看到了那道光。


一路栉风沐雨,一路向光而行,我,走出来了!现在的我,成为了一名生物科学专业的公费师范生。


大学里,透过显微镜,我看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生物世界。我看到很多植物发育的电镜照片和植物特有的形态图片,发现这些形态清晰、画质精美的照片,都标有同一个水印——任毅老师。是的,供我们学习使用的这些珍贵素材,都是任老师多年来在秦岭山脉踏遍山水的积累所得,我们无法想象他为这些图片付出了多少个日夜。也正因如此,任老师被我们亲切地称为“秦岭植物活地图”。


两年前,我去秦岭做标本。亲身经历过才知道,仅仅是做一份不太完美的植物标本,从选材到压制再到固定,便足够耗费精力。而如今,在我们生科院的实验室、办公室里,还保留着几万份任毅老师常年在野外采集的标本。


2014年,任老师不幸患上癌症,病魔的肆虐使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即便如此,他吃着止痛药,忍痛也要站在为学生讲课,忍痛还笑着跟学生说,“早上把止痛药当降压药吃,现在有点晕。”


在患病后的五年里,任毅老师更是加快脚步,背负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与病魔斗争,与时间赛跑,与命运抗衡,创造出丰的科研成果。2019年8月,任毅教授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在去世两天前,给学生发了最后一条关于论文的短信;两周前,他还坐在轮椅上,在医院的门诊楼前指导研究生的工作;三个月前,他还站在讲台上,忍着癌症晚期的剧痛为本科生上课……安排好所有的学生,他放心地离开了。但在我们心中,他从未远去……


是啊,我再一次看到了那道光,而且这光有了名字,叫“西部红烛”!“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是老师们用生命教给我们的!抗美援朝老战士、思政课教师杨清源教授,退休31年,从烈火战场到终南书房,孜孜不倦讲述革命故事、传递革命火种;我校校友仰孝升,38年扎根山阳中学,染尽风霜;我校校友张莎莎,在安康中学脚踏实地,躬身笃行脚下路,做农村孩子的“筑梦人”。


其实现在依然有很多孩子,像从前的我一样,被困在一座小城、一个村庄。我想,作为一名公费师范生,享受着国家优厚的待遇,就必须要做一支合格的“西部红烛”,尽自己的力量,给这些孩子带去曙光。


我也终于明白,原来教育便是一盏灯,灯亮一点,光明就多一点;而老师就 是组成这盏灯的一支支蜡烛,也许我们的光芒微弱,但微光能吸引微光,微光能照亮微光。当无数的微光汇聚在一起,祖国的西部大地,祖国的教育事业必然会绽放万丈光芒!

(作者系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