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83期 七版:七版综合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王峥:恋“链”不忘, 终有回响

作者:本报记者 周健 学生记者 陈彦谋

2023-11-19 20:13:36


2023年9月29日,中秋夜,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下起小雨,雨水和着汗水从王峥脸上滴下。她紧了紧手中的链球,将球缓缓甩向身后——预摆球、进旋转、旋转——一圈、两圈、三圈、四圈,一个漂亮的出手,球飞出铁网,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亮银色抛物线。


“71.53米!”播报声响起,第19届亚运会女子链球项目金牌尘埃落定。这也是陕西籍运动员在本届亚运会上夺得的第一枚个人项目金牌。“我参加了四届亚运会,前三次都是第二,今天终于圆梦了!” 中国36岁女子链球老将、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青年教师王峥身披五星红旗,眼含热泪。“链球是一项优雅的运动,运动员既要有大象般的力道,又要有芭蕾舞者的灵巧。”相伴近20载,链球于王峥,依旧如初见。


与“链”结缘,是必然也是偶然


1987年,王峥出生于陕西宝鸡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一碗擀面皮佐一场球赛,王峥忆起童年,常有这样的画面。


“其实一开始我不是练链球的。”2002年,上初二的王峥从宝鸡市金台区的铅球比赛中脱颖而出,被市体育运动学校教练一眼相中,“教练想带我到体校练体育,父母并不支持,怕我一个女娃太吃苦。”当时厂子效益差,王峥父母双双下岗,父亲身体也不是很好,家庭负担日益沉重。平时性格大大咧咧的王峥执拗了一回,“也许练体育是一条适合我也适合我们家的出路。”


在市体校苦练三年,王峥被顺利选拔进陕西省田径队。可她没想到,进省队第一件事竟是放弃自己引以为傲的铅球和铁饼,“当时带我的欧喜元教练告诉我,省上没有练铅球铁饼的,我只能改练跨度不算太大的链球。”


有天赋的人很多,越高的平台越有优秀的选手。当时,队里练链球的还有王峥的三位师姐,大师姐顾原已经创造了新的亚洲记录,在田径世界杯中为中国拿到了唯一一个世界冠军;二师姐和小师姐1米83和1米78的身高,在当时只有1米68的王峥面前巍如高山,难以逾越。


王峥早上出操,上午学文化课,午饭后从一两点一直练到太阳西沉。单组超过200次的动作模仿,成了这场“芭蕾”唯一的“舞姿”。在同龄人拥有美丽青春的时候,训练场的防护网把少女的天空收束到头顶一角,陪伴王峥的,是重重的链球和身上大大小小的伤痕,“就算起步比别人晚,条件比别人差,但如果试都不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从成绩稍低一点的小师姐开始追,靠着一股子陕西人的拗劲儿,王峥真的追进了国家队,追上了世界舞台。


崖岸峥嵘,有高峰也有险谷


踏上链球之路,王峥就像买了一张不知终点的车票。在到达杭州亚运会之前,她已走了很多站点,有过险谷暗流,也有过高峰旭日。


2016年里约奥运会,是最黯淡的一抹灰色。2014年仁川亚运会,王峥夺得女子链球亚军,打破亚洲纪录,此后一年,她一直全力以赴备战里约奥运会,“那一年练得很苦,常常练到失眠,奥运会比赛前一周,甚至神经衰弱。”决赛中,王峥连续三次犯规,未取得有效成绩。她坐在异国他乡的马路牙子上,哭声回荡在深夜的南美街头。比赛结束了,但低迷的状态持续了一整个冬训……


与此相反,3年后武汉世界军运会赛场上,升起了最让王峥自豪的一抹中国红。王峥为中国队摘获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国歌为自己而唱响,国旗因自己而升起,这是无数次出现在运动员梦里的场景。美梦成真的一刻,感动得一塌糊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经历过起起落落,问王峥“成功是什么”,她说,“赛场上运动员只要能把自己最鲜亮、最具魅力的一面展现出来,拼尽全力去超越自我,这就是成功的。”2021年东京奥运会,就是被她定义为成功的高光时刻。


“在东京奥运会之前,我已经7年没有投到过77米了。”东京的赛场上,王峥最后一投重回77米。听到成绩后,她兴奋地对着链球全力呐喊,将7年来所有的不甘、委屈、孤寂、兴奋、喜悦,一股脑儿都吼了出来,这是她给5年前深夜崩溃的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后来,这个瞬间也被定格在中国田径队的各种纪录片中。


圆梦杭州,把三银换成一金


从第二到第一的路要走多久?对王峥来讲,答案是13年。2010年在广州,23岁的王峥第一次踏上亚运赛场,夺得银牌。此后,银牌仿佛“缠”上了她,仁川亚运会和雅加达亚运会,王峥都遗憾止步亚军。这成了她心中长久的潮湿。


2021年,打算退役的王峥得知下届亚运会将在杭州举办,她迟疑了,“已经拿了三届亚运会亚军,下一届在咱自己家门口办,我想把银牌变成金牌。”老将王峥踏上了她的第四次亚运之旅。


穿上中国红运动服,她缓缓走上赛场,观众的加油声震耳欲聋。王峥的思绪不禁闪回到今年8月布达佩斯田径世锦赛。闷热的天气,观众热情而陌生的互动声,让当时阔别赛场一年多的王峥有些发懵。最终她只获得第8名的成绩。赛后,教练叶奎刚帮她仔细复盘,“虽然成绩不理想,但你具备夺冠实力,只是心态不好,光想赢很怕输。”后续备战亚运,叶教练一改往日的严肃,经常鼓励王峥“技术很不错啊”、“辫子扎得很好看嘛”……期间,王峥的膝盖旧伤复发,肿到看不见骨头,光是抽积液就抽了100毫升。在叶教练的陪伴下,她一点点恢复,紧赶慢赶赶到了杭州亚运会。


看着细雨飘落,杂念再次浮现,“我是速度型选手,要靠高转速和快节奏完成投掷,雨后地面摩擦力减小,总感觉脚下是飘的。”第一投,王峥滑得差点没投出去,第二投、第三投也接连犯规,“这时心理压力非常大。”关键时刻,军人出身的叶奎刚尝试用厉呵点醒王峥,“赛场如战场,要敢于亮剑!”一番熟悉的训话,让王峥瞬间定下心来,“之前只关注下雨了、圈滑了,反而忽视了自己该怎么做。将注意力都放到自己身上,整个世界就只剩下我和链球。”第四投、第五投、第六投,一次比一次远。71米53,银牌如愿换成金牌。


“回到”师大,莫辜负一声“老师”


“离家太久,就想吃我妈做的面。”亚运会比赛结束当晚,王峥马不停蹄赶回家,叩开阔别已久的家门,看到的却是病魔缠身的母亲,腰身不复挺拔的父亲,止不住的泪水湿润了中秋的圆月。


在王峥印象中,父亲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但这次回来,王峥发现父亲变柔软了,“他会牵起我妈的手给她做康复按摩,也会啰啰嗦嗦让我放心家里。”从15岁离家算起,王峥已飞得太久了。回家这个念头,早在她心里埋下种子。


2022年,看到陕师大的教师招聘启事,王峥壮着胆子投了简历,“可能学校不知道,这是我第三次想来师大。”高考和考研时,王峥都曾倾心陕师大,但因赛程和考试冲突等原因,两次失之交臂。


这一次,她和陕师大的羁绊终于建立。“我遇到的每个师大人都在向身边人传递正能量,大家总会在我身体抱恙和比赛前后给我及时的关心。我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缘分。”


比完杭州亚运会,飞机落地西安,我校体育学院师生去接机,一声声带着乡音的“王老师”融化了王峥的心,“‘老师’二字承载了太多情怀与责任,教书育人是一件光荣的事,是我需要从头学起的事,无论如何,要对得起娃们这一声‘老师’。”


10月18日,王峥和学生座谈。“我不想聊运动员有多苦,而是更想告诉大家,有些苦是不得不吃的,不管船外风多大,都要张好自己的帆。付出才会有收获,敢拼才会赢!”话音未落,掌声久久没有平息。“峥姐一直在拼,从没停过,我也会学习她不断挑战自我。”体育学院2020级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肖扬激动地说。


2023年即将走向尾声,作为唯一拿到2024年巴黎奥运会参赛资格的中国女子链球运动员,王峥的备战之旅也已启程。“只要国家还需要我,学校还需要我,学生还需要我,我就会义无反顾地拼。”赛场上拼搏,讲台上授课,王峥多了一方舞台,也将照亮一方更大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