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81期 八版:八版副刊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永远躬耕在读书园地里

作者:韦效基

2023-11-20 15:21:46

退休,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转折点,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跟刚走入社会有点相似,有一个由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退休生活如何安排,涉及人的后半生,安排得好,也可能干些事情,否则,时光也可能白白流逝。


回想30年前,我刚从繁忙而紧张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那阵子,还真有点空落落的,几十年一贯制,养成了每天急急忙忙吃完早点直奔办公室的老习惯,一下子无地儿可去了,不知该干啥,还真有点不习惯。


幸好,时间不长,这种情绪就被另一种想法所代替。之所以觉得空,就是肚里没货。如果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什么时候都不会感到空。都是“工作忙、家务重”的借口害得人没读下书,让大好时光白白流逝。怨天尤人,只能帮倒忙。如今只能重整旗鼓,迈步从头越。安下心,坐下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读几本书,弥补丢失,充实自己。为时虽晚,只要坚持,就不怕没有收获。在我还能走动的那些年,泡图书馆、去书店、逛书展,就成了常态。


今天回过头来看,这个想法还是符合自己的实际,路是走对了,目的也基本达到了。


我的读书大体可以用杂、名、奇、趣、啃几个字概括:


杂,就是范围比较广,没有专业要求。文史哲,古今中外,虽然读得不够深,但都有所涉猎。这样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可以扩大知识面,可以克服孤陋寡闻的毛病;二是可以发现好书,就跟淘书一样,只有多跑旧书摊,多翻烂书堆,才能淘到好书。


名,就是读名人名著。古今名人名著浩如烟海,只能挑着读。我发现读张昌华选编的“双叶丛书”是读名人名著的一条捷径。它不仅编辑体例独特,而且所选的几十对夫妻都是真正的大名人,其作品当然也都是他们的代表作。在我读过的名人中,对我影响较大的有三位现代作家,他们是孙犁、汪曾祺和张中行。他们的文学作品,凡能找到的,我差不多都读了。孙犁的不跟风,汪曾祺的杂和张中行的晚起步,使我受益匪浅。


奇,并非作者乃奇人,也并非作品乃奇书,而是出于我的一种好奇心理,而引起读其书的兴趣。比如作协主席铁凝、我国第一个“诺奖”获得者莫言,在未读他们的作品之前我都充满好奇。还有,读王世襄,我觉得他是个奇人。


趣,虽非名家名著,但自己有兴趣也拿来一读。如阿袁的小说,只因她所写的人物故事,是一群有血有肉的活跃在当下高校的知识分子。他们就像我周围的同事、朋友和学生。我对他们的言语、行为、故事和为人太熟悉了。而且,这是很少见到的写高校的小说,我特有兴趣,读了不止一遍,且打破了我多年不买小说的规矩,破例掏了一次腰包。


啃,就是硬着头皮去读,像啃骨头一样,一点一点往下啃,花的力气不少,吃到的肉却不多。我小时未读私塾,也没有古文底子,读《史记》《资治通鉴》《中国哲学史》之类就特费劲,且收效甚微,只好硬着头皮去啃。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的最后一个分册,当时跑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买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某私人处有,转了好大的弯子,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如愿以偿。


当然,我的读书并非漫无边际,而是有偏重、有重点的。我更喜爱的是散文、随笔和人物传记等纪实性作品。这些年我在校内外报刊上发表了一些作品,自费出了两本书,赠友人,第三本也即将与朋友们见面。去年我本人还被推为2022年第三届西安市公共图书馆“阅读达人”。


读写很难分开。读,非单纯为了写。但读、写是相辅相成的。读可以帮助提高写作水平,写作也可以带动读书。读书不仅能充实头脑、提高修养,增加快乐,还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人生有顺境也必然有逆境,不可能不遇烦心事。特别是到了老年,即使生活条件再理想,儿女再孝顺,由于自然规律不可抗拒,总免不了烦心事寻上门来。我的体会是,只要沉浸在阅读或写作中,再大的烦恼也会被抛到九霄云外。

读书也会遇到不快。有的好书,被别人撕得缺页少字,乱批胡画,直线的曲线的,单线的双线的,眉批的行注的,几乎每册每章都有,令人烦恼。我买了本《林语堂作品集》错行掉句,错别字连篇,简直与作者读者开玩笑,无法继读。写了篇《读书的烦恼》,写到最后忽然悟到:莫非自己上当买了本盗版?


老年人读书最大的困难是记不住,前面看,后边忘。我有时受到启发,有所收获,就趁热打铁,写点读后感之类的东西,以增强记忆。说来也怪,多年前的事情有时能记得清清楚楚,刚看过的书又忘得一干二净。这个“记远不记近”的“老年病”实在令人费解。


我如今这把年纪,戴上助听器也听不明白,老花镜已换成放大镜,生活还能自理,还能坚持每天读书看报,还能坚持写点东西,还能骑上老年代步车进图书馆,上老年活动中心,我想这都与长期坚持读书不无关系。


(作者系我校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