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85期 五版:五版综合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以教育家为榜样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作者:李铁绳

2024-01-04 17:34:21

第39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教育家精神的提出,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到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到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再到中国特有的教育家,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和教师队伍的论述不断丰富、逐步升华,把对广大教师的要求提到了全新的高度,赋予新时代教师崇高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充分肯定了广大教师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作出的重要贡献,充分体现了对教育和教师的高度重视与特殊厚爱。


一、教育家精神的主体


教育家精神的主体是谁?谁拥有教育家精神?大家可能说教育家拥有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的精神。事实上,长期以来,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了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拥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可见,教育家精神不仅仅是少数“教育家”的精神特质,而且是广大“优秀教师”身上体现的共同精神气象。教育家精神的主体是教育家和优秀教师,教育家和优秀教师是教育家精神的共同创造者和践行者。教育家精神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标签”,对于一线广大教师来说,遵循教师成长发展之道,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教育家。


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古代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思想家、教育家老子提出“复归于朴、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新时代人民教育家于漪提出了“教文育人、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魏书生提出了“松静匀乐”教育理念,李希贵提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教育理念,唐江澎提出了“好的教育”的教育理念,刘希娅提出了“六年影响一生”的教育理念。


纵观我国古今的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一是理想信念坚定。教育家和优秀教师都心怀教育报国之志,切实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二是教育思想引领。教育家和优秀教师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教育理念,在教育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三是创新教育实践。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积极开展科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教育教学业绩或办学治校业绩卓著。四是勇于担当责任。教育家和优秀教师都是使命担当的教育人,积极为教育决策建言献策,提供思想养料;立己达人,促进学校发展、学生发展,引领教育改革发展。


二、教育家精神的内涵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毛泽东1956年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讲: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家精神犹如精神灯塔和精神桥梁,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引领和价值支撑,是驱动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实现自我精进、自我完善的强大力量。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体现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报国精神。1939年,毛泽东为抗大题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体现了教育救国理念。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模式上的讲话提出“我们的科学家、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的贡献。”这体现了科教兴国理念。2023年5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这体现了教育强国理念。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就是要心怀国之大者,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本质工作中实现教育报国之志。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体现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道德自律精神。“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出自《世说新语》,就是说言行足以成为士人的法则、举世的示范。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就是要广大教师提高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觉和自律,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准则,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在教书育人具体实践中,要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体现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科学育人精神。《论语·述而》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善于启发。朱熹在《论语》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即因材施教。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就是要树立正确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掌握因材施教之道,探索分层教学、选课走班等教学方式,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与正义。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体现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不竭探索精神。《礼记·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行强调知行合一。《汉书·河间献王传》提出“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求是强调追求真理的态度和精神。陶行知指出:第一流的教育家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创新开拓精神。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就是要践行终身学习、知行合一的理念,遵循注重实际、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担当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体现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仁爱无私精神。孔子曰:“仁者爱人”。陶行知辞去大学教授、教务长职务,义无反顾地投入教育实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实践平民教育。他对每个孩子都充满爱心和希望,提醒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这体现了陶行知乐教爱生、奉献教育事业的仁爱之心。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就是要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爱育爱,做既教书又育人的教育;以教育为志业,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


第39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教育家精神的提出,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到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到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再到中国特有的教育家,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和教师队伍的论述不断丰富、逐步升华,把对广大教师的要求提到了全新的高度,赋予新时代教师崇高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充分肯定了广大教师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作出的重要贡献,充分体现了对教育和教师的高度重视与特殊厚爱。


三、教育家精神的践行


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弘扬教育家精神不是要求每个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成为教育家,而是要求每个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以教育家为榜样,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实践,像教育家那样为学、为事、为人,将“小我”升华为“大我”,担起教育强国建设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一是坚定信仰。心怀“国之大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而教、为国家而教;以教育为志业,厚植教育情怀,终生奉献教育事业。


二是凝练教育理念。凝炼教育理念通常采取概念演绎的方式,立足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提炼实践性知识,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感性认知理性化、理性认知系统化,形成实践智慧和自身的教育理念。凝练教育理念的途径:坚持专业阅读,奠定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坚持专业写作,彰显教育理念的专业品质;坚持专业研究,构建教育理念的理论体系;坚持专业反思,升华教育教学的日常经验。


三是创新教育实践。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展科学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和教育管理智慧,引领教育改革发展。


四是勇于担当责任。立时代潮头,发时代先声,为教育决策建言献策,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弘扬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育家并不神秘,教育家是从课堂中走出来的,是从育人中成长起来的。毫无疑问,教育家精神是崇高的、深刻的、丰富的,但不是高不可攀、深不可测、遥不可及,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就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沃土。每个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要积极弘扬教育家精神,让教育家精神在三秦大地落地生根,让教育家精神照亮教育的前程,以教育家精神培育更多“大先生”!(本文系作者在陕西省2023年弘扬教育家精神巡回报告会上的宣讲)


(作者系我校教师干部培训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