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以赴:我们都是追梦人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岁至年末,冬日清晨的气候愈发寒冷,天色微明,校园各个角落已出现许多备考学子的身影。图书馆走廊里琅琅的背书声,教室自习室里节奏明快的敲击键盘声,平板电脑里持续更新的背书计划,都记录着这场征途最后关头的奋进脚步。
对于众多考研人来说,最初的目标和梦想便是他们考研故事的序章,也是支撑他们赶考的坚强信念。有同学依然坚守初心,选择大学本科所学专业继续深造;也有同学为追寻心中热爱,毅然选择换专业跨考这条难度更大的路。两年前,车建华也曾是这条赶考路上的一名学子。本科四年在西北工业大学就读工业工程专业的他在考研中选择了“双跨”,如今他已是我校国际商学院2022级的一名硕士研究生。
回忆起当初的决定,他坦言自己对于诸如大数据、投资等金融相关的行业比较感兴趣,考研选择跨考经管类专业也算是追逐“心头爱”,“考研选择专业很重要,要同时兼顾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唯有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有充足的动力。”尽管挑战艰巨,车建华仍义无反顾地进行备考,定下清晰的目标,把握好生活节奏,脚踏实地恶补专业课知识,坚持日常背诵,“到冲刺期时,我按照考研的真实时间表进行作息规划,以保证自己尽早适应考试。”
与车建华不同,文学院2020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王昱涵选择继续在中国语言文学方向深耕,去追寻自己对文学的喜爱与热忱。“和作者对话、校勘版本或抽绎文学事件之间‘毛茸茸的肌理’等,这些研究的过程,都是让人享受的旅程。”她希望自己能在继续学习文学的过程中成为一名“真正读懂文学的人”,去更好地感知世界、认识自我。
比起应届考研,在工作后选择“回头”考研,更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决心。“清晰地记得,2021年7月22日下午,我送走了最后一批学生。在获得父母的支持后,我当晚就写好了辞呈,选择辞职考研。”与大多数应届毕业生不同,文学院2022级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南奕帆2020年从师大毕业后,为了实现求学梦,毅然选择了背水一战。两年后,她又回到了师大校园,以全新的身份开始书写自己的师大故事。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在坚持梦想的路上,注定充满艰辛,正如数学与统计学院2020级本科生王景怡所说,“即使这个过程很苦,但想到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专心科研,便有了向上的动力和勇气。”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坚持梦想,未来必定粲然明亮。考研的学子们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无悔为梦想拼搏。
多元方法:条条大路通罗马
方法不对,努力白费,方法找对,事半功倍。面对这场大考,找到好方法便是成功了一半。
“早起多长一智,晚睡多增一闻”。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网络与新闻媒体专业本科生侯华悦的学习方法之一,便是够到自己的上限。“虽然暑假我回家了,但我每天仍然按照考研作息,至少保证6-7小时的学习时间,到学校之后则保持8-10小时的学习时间。考研并非轻松事,不能让自己以完全舒服的状态备考,还是应该走出舒适区,全力以赴够一够自己的上限,勇于挑战和突破自我。”
一支支用完的笔芯,一张张密密麻麻的演算纸,这是很多人考研历程的见证。我校商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罗思去年参加考研,被西北大学金融学高分录取。她并不赞成收集用过的学习用品这一行为,“每每看到这些‘努力的见证物’,就很容易形成一种自我麻痹和心理安慰,好像只要付出努力就能轻易考上理想的学校,这会造成后期复习思想上的松懈。”拒绝形式主义,把功夫真正用到每日的备考中去,这是罗思给出的建议。
在南奕帆看来,适当放松,劳逸结合是很好的方法,“放松心情和集中精神一样重要!考研最忌讳的就是‘要把每一分每一秒都投入到学习中’的心态。人无法变成永动机,如果状态太差,那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学习,效率也会事半功倍。”她通过充分的户外活动,体验有生气的现实,以此作为思想、感情的一种稳定因素。健康的精神状态需要这种松弛和休息。
“备课式背书”是王昱涵的独门秘诀,“在背不出书的时候,我会想象自己正在备课,并且第二天就要给学生讲。这就要求我必须把这些知识吃透,并且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此一来,知识记忆的遗忘曲线会被拉长,背过的内容印象也会更深刻,就能将知识很好地内化。”有了这样的独门秘诀,她的背诵效率大大提升,学习内驱力大大增强,内心时常充满了成就感。
车建华想送给考研学子的两个字是“坚持”,“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不能空口只立‘flag’,而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目标是一步步完成的,高峰是一步步攀登的。”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不怕偶有的波动,不怕暂时的失败,只要前进的步履不停,就定能等到由量变到质变的升华,定能看到前方的光明。
情暖研途:我不是孤军奋战
“研途”漫漫,学子一路坚持,少不了亲人相陪、朋友相伴。
朋友相陪,是监督也是鼓励。“我和我舍友每天早晨都准时到考研自习室,即使我们报考的目标不一样,但能够相互监督,就有动力学下去。”备考期间,数学与统计学院2020级本科生王景怡和身边朋友们一道努力,成了互助共勉的“研友”,彼此汲取力量。“我的高中同学报考的科目跟我的重合度很高,他又很擅长数学。遇到不解的题目时,我们经常互相讨论。”每当产生想要放弃的念头时,王景怡便会和朋友互相打气,向对方分享自己的复习进度,聊聊学习中发现的新知识、新方法。
对于王昱涵来说,她的好朋友是她的“充电宝”。“有段时间我在复习中感到很煎熬,就会跟她打一通视频电话,她在视频那边陪伴我背书学习。晚上把复习内容发给她,她还会对我进行抽背。”在候鸟南飞避寒的途中,它们总有一个落脚点,休整一下,再次出发。于王昱涵而言,她的好朋友就像她的落脚点。朋友的陪伴与关怀成为万千考研学子路上的动力源泉,这些美好的回忆,都是漫长而枯燥的备考路上的一抹亮色。
“支撑着我向前走的,是父母源源不断的爱和鼓励。”晚上十点四十五分,罗思结束了一天的学习。走在校园树影婆娑的路上,她照例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号码,和父母倾诉一整天的学习收获及情绪的波动,一直到熄灯睡觉才将电话挂断。
“备考期间,妈妈一直在西安和延安两地奔波,周内在西安照顾我,周末回延安照顾妹妹。”南奕帆的“研途”上,也充满了家人的陪伴。“无论我做出怎样的选择,爸爸妈妈永远站在我的身后支持着我,给了我追逐梦想的底气和勇气。”对于女儿辞职考研的决定,南奕帆的父母恳切地说:“爸爸妈妈尊重你的所有决定,相信你一定没问题。”南奕帆每天早晨都和父亲相伴晨跑。“爸爸看我最近学习状态不好,就会骑自行车带我出去兜风。”正是父母的鼓励,让考研人在面对孤独和压力时能够坚定前行,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
堆起的书山,蜿蜒的前路,无数次步履匆忙,无数次沉思望想,都是考研人踏浪前行最真实的模样。冬风乍起,瑞雪降临,理想的火焰正劈啪作响。“心有明月昭昭,千里赴迢遥”,愿师大考研人不负青春理想,终能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