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公费师范生培养基础上,我校正式实施“卓越师范人才培养工程”。我受聘担任首届汉语言文学专业卓越教师实验班(简称“卓越班”)班主任。接此任务,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今简要梳理,与诸君分享。
当好卓越班领跑公费师范生基础学习的督导
作为公费师范生的领跑者,卓越班首先要在学习上跑在前面。而我作为班主任,首先要抓好班级的学风,既督且导。
大一两学期给卓越班上课,通过主动与辅导员联系,主动接近学生,我很快熟悉了该班学情和30位同学的基本情况。卓越教师的培养从一开始就要做好。结合所主持的教改重点项目,我对已有教案、课件等做了进一步修订、调整和优化,既持续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又兼顾教学方法的持续改进更新,力争上好每一节课。在传授新知识的同时,我还有意识地在教学流程、方式方法等方面给同学们以示范和引导。同时,我在该班实施“背摹赏探”教学范式,将平时成绩占比提高到50%,每学期逐一面对面考核古诗文名篇背诵2次,安排摹写和赏探作业2次,举办学习成果交流会1次,形成重平时、重实效、重原典背诵、重能力培养、重成果交流、全方位考核(即“五重一全”)的新考评机制,以此保障教学质量的提升,自然而然地将督导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作为督导,既要督,更要导。一是引导和督促同学们多读书。我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全班同学参观雁塔校区图书馆,这对同学们及早起步、尽快进入大学学习状态有好处。接着,我通过全班动员、分组商讨和个别交谈,指导和帮助每位同学规划四年学习生活,制定学期和学年课外读书计划,鼓励同学们不仅配合课堂教学阅读,甚至超额读完必读书目,并在泛读基础上保证每学期每门专业课至少重点通读一部专业书,做好读书笔记或写出读书报告,期末汇报。二是引导和督促同学们多写作。我要求同学们留心身边人和事,注意观察体验,有所感悟即动笔记录,或模仿练笔或自由创作,写成小诗、短文等,并鼓励将较好的作品向报刊投寄。到大二中期考核时,已有不少同学有作品发表。三是引导和帮助同学们学会学习。我平时会给同学们介绍一些名师大家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并用微信发送与本科学习相关的治学之道,还特邀我校优秀公费师范毕业生作报告,谈专业学习心得体会,传授学习方法经验;邀请我校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同学为卓越班作报告,分享学习背诵古典诗词的经历和体会。四是动员、推进和指导创新实践工作。卓越班同学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级、校级创新实验项目7项,班里一半的学生参与了项目研究,有的项目则由我直接指导。
以丰富、有效的班级活动助力卓越教师培养
为了进一步开阔卓越班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师德修养和教师素养,我从担任班主任那天起,就思考谋划着应开展哪些有意义有实效的活动。紧紧围绕培养卓越教师这一主旨,我在该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多项活动。这些活动归纳起来,按内容可分为文化考察、教学观摩、学术讲座三类;按形式可分为走出去、请进来、特色课三类。
文化考察,这是“走出去”的内涵之一。我认为,要成为文史类卓越教师,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为配合《史记》的教学,2016年,我带领全班同学去韩城司马迁故里进行学术文化考察,使同学们加深了对司马迁成长成才环境、伟大精神和《史记》文化的理解和体认。之后,我又带领全班同学去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参观,使同学们进一步加深对西安和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2018年,我带领卓越班参观了岐山周公庙、凤翔秦公一号大墓、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三大文化园区使同学们大饱眼福、收获多多。
卓越班的培养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培养基础教育的卓越教师。而要达此目标,就要让学生早点走进名校,走进名师课堂,从教师教育角度多接受熏陶。为此,2016年,我带领全班同学去西安市高新一中观摩同课异构公开课,听取教改汇报和专题报告;2017年,我与马守君老师带领该班去西安市阎良区西飞一中参加“聚焦议论文体,提升写作素养”主题研讨,共同探讨议论文写作这一教学难点。之后,该班同学还去了咸阳市的奥林匹克花园学校和鄠邑区的惠安中学观摩研讨。此外,我还派一位同学去北京参观首届创新教育博览会,派两位同学去北京清华附中、北师大附中观摩学习,这3位同学返校后为全班同学作了专题汇报。这些活动都使学生受益匪浅,有效强化了他们的师范意识,培养和提高了其教学技能。
“卓越教师”不仅要把书教好,还要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为了强化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我要求同学们积极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并专门为卓越班举办了多场讲座。2016至2017两年间,我校校友、浙江省“三育人”标兵冯铁山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三育人”标兵潘啸龙教授,台湾云林科大汉学所李哲贤教授,全国中语会优秀教师、宁波中学纪勇老师,陕西省教学能手姚发清老师,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名师贾鑫老师等都曾应邀为卓越班学生作讲座,讲授的内容则涵盖师德师风、专业成长、研究方法、课堂教学等多个层面。
特色课程,这是有别于以上两类的一种形式。我很关注卓越班的课程安排和师资配备。大二时开设古代汉语课,我向学院推荐省级教学名师胡安顺教授为卓越班上课。胡老师在出色地完成课程讲授任务外,还教学生学写古体诗词、散文、辞赋、对联、文言小说等,同学们的作品经他筛选、修改、加工、整编,后来出了个集子,成为学院学科建设特色成果之一。因为胡安顺教授,这门课则成了学院的特色课程。此外,2017年,我还特邀海外华文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陈瑞琳教授专为卓越班开讲世界华文文学课,计46学时加专题报告1场。这样的特色课,或使学生学得了传统技艺,或开阔了国际视野,很有意义。
培育严谨乐教的优良班风和优越成才环境
卓越教师的成长,需要良好的育人环境。作为班主任,我深感有责任和同学们共同努力,培育优良班风,创建优越成才环境。
三十年来,我一直坚持在课外逐一面对面考核学生对经典名篇的背诵。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重视背诵是许多名家大师成功的经验和秘诀。这个方法看起来很笨,实际上很巧,事半功倍,终身受益。对于首届卓越班,我一如既往,对包括《离骚》这样的长篇在内的必背作品逐一面对面严格考核。一开始,有些同学不理解,加之天气渐冷,作品难背,常叫苦连天,但背会之后都觉得收获满满。对学生的作业,我都认真批改,从内容到形式全面关注,既划出错别字、不妥当词语和病句,指出知识性硬伤和理解认识上的偏差欠缺,又连一个错误标点、一个多余空格和任何一处不规范的书写格式都不放过。之后还要进行讲评,每次着重解决一个突出问题,如书写格式、行文条理、摘要写法、学术创新等。每次考试后也都进行讲评,全面分析总结,更录出每位同学答卷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归类整理、批评指导。这些做法与课堂教学密切配合,可有效引导学生形成严谨学风和班风。
卓越班进入大二后要进行淘汰并补充1/3人数的筛选和重组。这是一项严肃而艰巨的工作。我对此高度重视,早早思考筹划,第二学期末开始草拟方案,到放假前依次完成学院讨论修订、报学校批准、向学生公布诸流程,第三学期开学后即具体实施。对于中期考核,我把必修课成绩权重提高到80%,把综合素质面试拆分为创新实践和素质面试两部分,权重各占10%。这是因为一学年的功课成绩是最有说服力的客观数据,应适当提高权重。面试要尽量压缩权重以确保客观,并以亦属客观实绩的创新实践成果与其平分剩余20%权重。对于二次选拔,我将两门专业课笔试成绩权重设置为占60%,综合素质面试占40%且从中切割出20%作为创新实践成绩。这样做虽然增加了出题、监考、阅卷和成绩核算、汇总排名,以及修订创新实践成果计分细则等工作量,但可保证成绩评定尽可能客观公正。此外,经向学校请示批准,我还把面试方式改为评委不提问,由学生在自选专业范围内选出最拿手的任意一道题目讲5分钟课,评委视讲课情况打分,目的也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客观公正,从而将真正优秀的苗子选拔进卓越班。
卓越班的成绩和卓越班故事的“尾声”
首届汉文卓越班30位同学,经过4年勤奋学习刻苦实践,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不仅在学业上成为同级师范生的排头兵,还获得了各种荣誉和奖励:先后有5人获国家奖学金,24人次获明德学生奖,2人获国家级竞赛奖,21人获其它各类奖学金;全部通过英语四级,16人通过英语六级;每人都有多篇作品发表。其中,西北地区和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全院唯一获奖者就来自该班。
在卓越班只剩最后一学期就毕业时,我满怀信心,准备查漏补缺圆满完成任务的时候,学校派我去石河子大学援疆。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我必须响应组织的召唤,和家人说明后就坚决答应了。学院让刚援疆归来的王晓鹃老师接任班主任。在交接和告别会上,同学们十分惊异,瞬间眼眶含泪,甚是不舍。会后,团支书小卢问我什么时候出发,我说大概是三天后。没想到就在这不到三天的时间里,同学们给我悉心赶制了一本无比珍贵的纪念册,里面有三年多来我和同学们在一起开展各种活动的照片,还有每位同学的深情留言。我把这本充满深情厚谊的纪念册带到了新疆,不时翻看,每次都热泪盈眶!
我未能把卓越班带到底,同学们却把我爱到了底。毕业季,卓越班做纪念册,请我写“毕业寄语”,我欣然答应。同学们做毕业视频,把我拍了进去,并写道:“敬爱的刘老师啊,您撑起了我们的天地,您为我们点拨迷津,您是我们最舍不得的爱意,无论何时您都在我们心里!”2019年6月24日晚,王晓鹃老师给我发来卓越班在毕业晚会上表演的歌舞节目视频。节目的最后,同学们连声高呼:“刘生良老师,我们爱你……”看到这里,我的泪水夺眶而出,连夜给全班同学发去微信:“晓鹃老师录的视频,穿越时空传到了天山北麓的石河子,六千里外的我如同在现场一样,深切感受到了同学们的深情厚爱,为之深受感动!我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无比感动的心情,诚望同学们快乐地度过在母校的最后一段美好时光,快乐地走向工作岗位,开始新的人生历程!”
同学们毕业离校后,我们之间的故事并未结束。2021年6月,胡安顺教授主编的首届卓越班古体诗文集《终南新声》正式出版,我给同学们一一寄去快递。同学们毕业一年后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有13位同学如期完成毕业论文,我应邀参加了他们的毕业聚会,互道离别深情,共话美好过往。时光渐行渐远,叙往思来,感慨良多,故写下这篇拙文。
(作者系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