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想起恩师郭芹纳先生,我内心总是充满无尽的感动。毕业多年,我把郭先生写给我的手写书信装订在一起,和2018年国庆期间先生亲笔签名寄给我的《诗律》《训诂学》等学术著作整整齐齐地放在床头,以便经常捧在手里恭恭敬敬地拜读。每次读先生的手写书信,如同当面聆听先生的教诲,心中倍感温暖;每次拜读先生的著作,我总是深深感佩于先生的学养之深厚,治学之严谨。我想,郭先生桃李满天下,还能够记得和关心我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学生,真是我莫大的荣幸。
我1993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班读书时,很幸运地遇到郭先生给我们上古代汉语课。郭先生讲课语速不疾不徐,脸上始终流淌着温和的微笑,令人如浴春风。郭先生是训诂学领域有名的学者,可惜我那时比较贪玩,特别是对比较枯燥的古代汉语,无论听课还是看书,往往浅尝辄止,很不用功,然而郭先生始终极耐心地给我们讲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在课堂上,先生给我们讲杜甫的《又呈吴郎》,讲到杜甫对老百姓、对弱势群体发自内心的关怀和体贴,先生非常动情。讲着讲着,我看到先生的眼睛湿润了,流泪了……那堂课上,先生给我内心极大的触动和震撼,让我忘记了时光的流淌。多年之后,每每想起那堂课,我总是感动不已、感慨良多。我觉得,郭先生和杜甫的心是相通的。
在师大读书时,我一边打工,一边上学,日子过得非常拮据。到了放寒假前,我没有钱买火车票,回不了家。当时大家都要回家,手头都不宽裕,我向好几个同学都没有借到钱,愁得两天没有吃饭。在一个大雪天的傍晚,在同学的陪伴下,我硬着头皮,冒昧地敲响了郭先生的家门,跟先生借一百块钱。我低着头,不敢想象先生会有什么反应,没想到他温和地说“这是对我的信任,稍等哦。”郭先生转过身,去书房迅速拿出一百块钱,双手把钱放在我手上,和蔼地微笑着。我赶紧接着,感激地说“太谢谢您了,老师!”先生留我们在他家里吃饭,我们哪好意思再打扰。从先生家回宿舍的路上,我反复抚摸着这一百块钱,似乎它还带着先生的体温,一路上温暖着我……
从师大毕业前,我请郭先生在我小小的毕业纪念册上留言,先生极其认真地写下“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录韩愈语以赠付宝同学”几句话。字如其人,先生的字俊朗清秀中自有一种风骨。我想,这是先生毕生信奉和实践的做人和治学原则,也是对后学的真诚期许。
从师大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做了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工作之余,我经常给郭先生写信,汇报我的工作情况和心得体会,还表达了想继续考学的想法。先生每信必回,鼓励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期待我考回母校继续深造。我深受鼓舞,通过国家自学考试获得了山东师大中文专业本科毕业证书,打算继续考母校陕西师大中文系的研究生。遗憾的是,由于母亲的身体需要照料,加之自己懒怠,我最终放弃了心心念念的考研。每每想到这一点,我觉得很惭愧,觉得对不起郭先生的期望。郭先生来信安慰我,“这不要紧,学习不一定要在学校,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随时随地学习,这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先生那始终如一的耐心、温和和体贴入微,令我深深感动。
郭先生治学严谨、造诣高深,却一点架子也没有,对学生总是如家人一样,始终平易近人,温润如玉,一言一行如行云流水般妥帖自然。郭先生的为人和杜甫一样,那么亲切感人。受郭先生的教诲和熏陶,我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也用爱心和耐心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正如敬爱的郭先生所言,“这是对我的信任”。
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中华腾飞待来者,书中事业身外我。微躯九死不一悔,勿念愚师常忧国。”先生呕心沥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崇高境界和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值得我永远铭记和学习!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师恩永志!(本文系“80周年校庆征稿”优秀作品)
(作者系我校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