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96期 四版:杏园副刊 本期共4版

查看往期

当我走向山

作者:王一凡

2024-09-10 12:32:04

从前,我对登山并不感兴趣。当旁人与我分享登山经历时,语气中洋溢出的雀跃,以及朋友圈里“一览众山小”的照片,从未勾动我一丝好奇,反而让我对此不以为然——难道登山就是拍几张照片?打卡几个地点?少时的特立独行让我本能地躲避与山有关的一切,好像一旦我走向山,就是在追随潮流。因此,山在我的生命里黯淡了很久。


出行的决定完全是心血来潮,我与舍友都想出门,又苦于假期短暂,无法前往远处,华山便成为首选。


计划是夜爬,我们简单对付些食物,便冲到了山脚,随着人流涌动,开始向山顶进发。彼时斜阳将尽,晚照正浓,颇有“兽云吞落日”之感。崖峭上落满了红霞,在静谧地燃烧,与山崖下的深林泾渭分明,好像这峭壁上即将开花一般。永恒的峭壁与短暂的余晖交织成一幅独属于傍晚的油画,显现出超脱现实的意味。走在或崎岖或平坦的山路上,时不时会瞥见路旁的沟壑与即将入睡的溪流。处在这样圆满的世界里,我的心中却不断涌现莫名的孤独。正所谓“人生如登山”,每一步的艰辛喜乐都无人能代替。


当日头开始沉沉坠入山谷,天色也被拖拽得由深蓝渐渐滑向黑色。路边不断有人停下歇脚,阶上的道路也愈发变得狭窄。我们不得不走一段停一段。山里很冷,风很大,很清爽,吹过皮肤教人觉出皮肤的洁净。这时候我突然抬头望向夜空,看见大片大片散开的星子。全世界的星星仿佛都聚拢到这条深邃的山谷里来了吧?我们仿佛无意中走进一座天然的金库,那些星星仿佛是被风吹拢,又像是被魔女的扫帚聚合,又大又亮,密密堆积,光灿夺目,伸手可及,我幸福得有点眩晕。这样的星星我只在儿时的夜空见过。我还是和小时候一样忙着追索:什么是无限?宇宙有没有尽头?层层叠叠的山沉默地矗立在黑夜与白天的缝隙,吐露着静默的歌。


大约凌晨3点,我们终于到达东峰,观景台上洒满了东倒西歪的人。我好费劲寻到了个落脚的地方,便一屁股坐下来,出神地望着远处那条微亮的线——那是山后面的云海,海里埋藏着一颗滚烫的心。人们尝尽肉体之累,所求的无非是到此一睹这颗心的真容。周围静悄悄的,偶有几声交谈。远处云雾氤氲,逐渐与那条橘红色的线相接。随着时间推移,大家纷纷起身凑向前去占据观看日出的位置。我探头看向远方,那条线慢慢扩大,将云与山连接起来,神圣的光洒满了山头。


不久,一个金环缓缓从云层里升起,人群开始骚动,知道这是日出的前兆。尽管即将发生的是曾经已经发生过无数次的事情,所有人还是满怀虔诚地祈祷那一幕的到来。凡是自然的东西,都是缓慢的,花一点点开,谷子一点点成熟,太阳也一点点升起。忽的,漫天云雾如同棉絮一般,轰轰烈烈地燃烧,周围的骚动夹杂着此起彼伏的歌声。就在这一片混沌的世界里,突然有人出声惊叫,那一刹便如同按了暂停键一般——山与云的交界处,有一个金色的圆点隐约冒出头来。它不像是升起来的,倒更像是从山背后走上来的。没有人说话,只有零星的鸟叫,让人意识到时间还在延续。


“太阳……”,有人喃喃道,这正是我所想的,并且感觉所有人都在想这个词。在那一刻,我们奇异地进入同种共振里,仿佛储存思想的地方被超强的震撼力打通,灵魂与灵魂回复到原始的状态,不经任何媒介得以自由地流通。那样的状态,人与人、与云海、与山峦和日出之间没有缝隙……我抹去流得很舒服的眼泪,睁大眼睛去记录这一刻,要把那一幕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永生永世。


我走向山了吗?这不就是山吗?是它教会了我,所有的选择都是相连的,即便它本身隔断万里,那些遥远的事也会顺着山上的云一同涌来。人们说这是山,我只觉得这是一座座“我”。当我到达这里,从今往后,我必是成为山了,既满生着香花芳草,又有着极坚硬的峭壁,永远守望着这里的日出和星子。想到这里,心中生出欢喜,催着我不舍而心满意足地朝山下走去……


(作者系数学与统计学院2023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