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学院源于1944年建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史地科。80年来,学院经几代历史学人锐意改革、团结奋进, 取得瞩目成绩,涌现出以史念海、黄永年、斯维至、朱本源、赵世超、杨存堂等为代表的一批成就斐然的专家学者,是学界公认的史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一方重镇,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牢记育人使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通专结合、拔尖引领的高水平育人体系,努力培养有家国情怀、世界视野的新时代卓越历史学人才。学院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获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篇,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10篇。近5年来,学院学子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获“挑战杯”大赛省级特等奖1项、国家级三等奖1项,“互联网+”大赛省级铜奖1项。
锚定一流目标,推进高质量学科发展。学院确立“统一规划、分头建设、突出重点、协调评估”的学科建设思路,形成“高峰引领、高原支撑、卓越促进、特色牵动”的学科建设格局,深化大历史学科群通融式发展。学院于2023年入选全国主要史学研究与教学机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坚持内育外引,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厚植“育才”土壤,强化“引才”效能,人才聚集效应初步显现。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0人,其中教授41 人、副教授4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7人次,人选教育部各类人才计划10人次,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3人,入选陕西省各类人才计划(含教学名师)9人次,1个团队入选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
增强创新动能,勇攀史学科研高峰。有组织推进原创性、引领性科研项目攻关,共获批国家级各类重大项目17项, 推进产出标志性成果。近5年来,学院教师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7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编著等150余部,承担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70余项,荣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普及读物奖1项,荣获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优秀学术成果奖三等奖1项、优秀学术成果奖提名奖1项。
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国家地方发展。学院充分发挥学科研究、学会聚集优势,建设高水平咨政智库,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服务。有6个科研平台入选中国智库(CTTI)来源索引,100余篇咨政报告获国家领导人批示或被国家民委、外交部、陕西省等采用。有9人担任国家一级学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4人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5人担任央视《中国地名大会》等节目嘉宾。
加强文化涵育、积极引领校园风尚。秉承“自由、自信、自尊、自强”院训和“笃学、求真、明独、包容”院风,发挥历史学科优势,以史育人、以文化人,涵育昂扬向上、团结奋进的学院文化。通过为院史上的大先生立传、编排话剧等多种形式,弘扬教育家精神和学校“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
八秩春秋,辉煌历程在目;史林论说,新老传承不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历史文化学院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人才引领团队,团队成就学科;学科催生学派,学派生成文化”的良好局面,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历史学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