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的前身为1951年成立的博物专修科,1996年正式成立生命科学学院。一路走来,学院秉承“求真、务实、包容、创新”的学院精神,为国家培养了近5000名硕士、博士,近9000名本科生,培育出以国家青年女科学家王红艳、全国“十杰教师”赵文忠、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黎宇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卓越人才。
学院科学规划学科专业布局,现有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生态学和中药学三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课程与教学论(生物)学术学位硕士点和学科教学(生物)、生物与医药两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凝练形成了动物学、植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生态学、中药学等七个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动物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学科排名持续上升。
学院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54人,其中专任教师11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89.5%)。涌现出了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师德标兵,以及郑哲民、任毅等师德先进典型。现有双聘院士2人,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5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各1人,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团队2个,其他省部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及团队10余人(个),省部级及以上获奖及荣誉称号获得者20余人。
学院持续加强人才自主培养,建设的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获评省级优秀,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中国大学慕课课程(MOOC)1门,省级课程3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教改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60余项、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14项、教材建设项目12项,发表教学论文70余篇。获评陕西省首届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人,陕西省高等教育(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学生在挑战杯、生命科学竞赛、师范生微课大赛、数学建模等国家级竞赛中连年获奖,在2024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决赛成长赛道高教组中荣获金奖。4名校友获评学校“杰出校友”。2024届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98.45%,非公费师范生升学率77.78%。
学院积极推动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近年来,先后承担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1项,主持及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及子课题13项,省科技厅等重点重大项目29项。累计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等科研项目400项,到校总经费12465.94万元。承担横向项目140项,累计到校金额4452.96万元。完成成果转化17项,累计到校金额1895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643篇,其中在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PNAS及其他高质量期刊上发表论文1152篇,出版教材、专著48部,授权专利154项,获批省级奖项23项,厅级奖项34项。
学院建成良好的科学研究平台和实验条件。现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研究中心、引智基地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4个。拥有动植物博物馆1300平方米,实验动物中心1700平方米;仪器设备近万台。实验教学中心为陕西省生物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围绕国家药用资源战略需求,指导陕甘宁青云贵川等贫困地区300余家企业和农业合作社规范化推广种植中药材500余万亩,抚育野生药材300余万亩。积极保护秦巴山区野生濒危动植物资源,制定11个陕西省珍稀濒危植物名录筛选标准,建立野生植物资源数据库,对朱鹮、大熊猫等珍稀濒危动物开展保护研究,使其摆脱极危种群境地。依托国家级秦岭生物学野外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积极推进生物学基础教育人才培训和科普宣传等社会公共与公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