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源于1944年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史地科,历经西安师范学院史地系、地理系,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旅游系)、旅游与环境学院等变迁,于2017年更名为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80年来,学院培养了傅伯杰院士、王亚平院士、冯起院士、刘彦随院士等一批矢志科技报国的科技工作者,培养了一大批奋战在基础教育一线的人民教师,也为政府、企事业单位输送了一批优秀管理者和社会工作者。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设有地理学和工商管理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旅游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与工程、自然灾害学、课程与教学论(地理)、旅游管理等7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资源环境(环境工程、测绘工程)专业学位、旅游管理(MTA)、学科教学(地理)等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形成一支由院士、杰青、特聘教授领衔,高级职称为主体、青年教师为储备的一流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25人,其中专任教师104人,含教授33人,副教授56人。拥有外籍院士1人,双聘院士2人,国家级特聘教授1人,10余位教师入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及荣誉称号。
学院以推动区域资源、环境、人口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干旱半干旱地区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协调、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与综合整治、全球变化与自然灾害、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区域等,开展大量基础性、应用性和交叉性研究,解决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近五年来,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学研究课题和土地资源定级评价、旅游规划等共10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近30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00余篇,有10余项教学和科研成果获国家级、教育部等省部级以上奖励,获批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总经费达6000余万元,在权威期刊发表丰富的代表性成果,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学院拥有优良的教学设施环境和广阔的科研平台。依托学院建立榆林沙漠黄土过渡带生态与环境陕西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省旅游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旅游信息化工程实验室等研究平台。学院现拥有自然地理学综合实验室、GIS实验室、环境科学综合实验室、土壤与沉积分析实验室等大型综合实验室。
学院不断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和党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实施了“场景+党务业务”双融合的工作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课堂教学、实习实践和野外考察全过程,逐步形成“大思政”育人体系。学院获评“陕西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和“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地理科学系教师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弘扬和传承学校“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凝练了“不挑环境易扎根、先锋是我甘奉献”的“党员刺槐品质”。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筑基每一位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围绕“五育并举”目标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坚持以赛促学,强化学科竞赛对学生科研创新的牵引作用;注重实习实践,引领学生在生产劳动实践中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强化体育育人,培养学生健康有力的体魄、拼搏奋进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意识。学生团队获“挑战杯”竞赛全国特等奖,实现了学校该奖项零的突破;青年学子奋战在青藏高原、黄河几字湾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等科考一线,用实际行动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连续多年蝉联我校运动会冠军,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