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700期 三十四版 本期共36版

查看往期

最初闻到的陕西师大的“气息”

作者:裴亚莉

2024-11-25 13:48:32

学校马上要举办80周年校庆的种种盛大活动了。从去年开始,有不少与校庆相关的活动,都在陆续地进行着。不由得,我想起了25年前,初到陕西师大的种种所闻、所见。

当时,当然是初秋季节,从师大路的门进出,路边很多烧烤摊,能够闻得见烤玉米的味道,那种“焦”与“甜”兼具的味道的诱惑,直到今天,感觉都还是唯一的。而如果从新西门进,往家属区走的路上,则会首先经过图书馆前面的高山流水石雕、图书馆、木香花的棚子,路过办公楼背后的女生宿舍院,道路两旁的美人蕉,娇艳无比。

当年还称作中文系的文艺学教研室的老师们:畅广元老师、屈雅君老师、陈越老师,还有尤西林老师、梁道礼老师、李西建老师,他们每个人都以极有个性的方式,欢迎我的到来。之后继续认识了比我年轻的、或者比我更晚来到教研室的同事们。

在办理入职手续的过程中,畅老师带我去见时任中文系系主任的梁道礼先生,地点是在教学一楼二层的一间办公室。推开门,一阵浓烟滚出,从感受上讲,好像人都要被烟挤出去了。——梁老师问了我的研究领域,我告诉他是电影美学,可以看出来他的担心,因为那个时候的电影研究,远不如今天火爆。直到2008年年初,我即将去哥大访学。在我们教研室的硕士生毕业答辩后聚餐的餐桌上,梁老师突然说:“河东裴氏,那可是显姓,出过多少人才!当初听你说是研究电影的,很担心。现在看起来,还行。”说完,他端起一杯酒,自己喝了。我听了以后,特别感动,感动于他用自己的特别具有魏晋风度的方式,评价了我,并且展望了我。此后,我心里装着的记忆,不再单单是报到那天从他办公室里涌出的浓烟和他的审视的眼神,而且还有他的近乎温柔的评价。真好。

屈老师作为我最早见到的教研室前辈,又是女性,我们一起度过了入职前几年很多的闲暇时光:外出吃饭、看电影,当然也结伴去参加学术会议,还为她主编的女性主义论题的文集贡献过稿件。屈老师为妇女博物馆、女性研究中心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了“中华嫁衣”收藏的完整性,校内外、省内外、海内外跋涉征集,并且以《一生一件事》惠赐《呼吸》杂志,成为陕师大师生热议的人生和文本。作为与她同教研室的同事,真是与有荣焉。

还有陈越老师。我第一次见他,好像是在资料室偶遇,看着我在校对有关卡尔维诺、昆德拉和三位拉丁美洲作家的研究内容,他说:“这是你的新作?”看完了,没有说啥。后来有一次我专门让陈老师看我的论文,他说:“比起你在散文写作上的娴熟,你的论文,还有进步空间。”听到这个评论,我心里感到害羞和喜乐。这说明他确实在关心我,以一种关心的方式质疑我,同时,以又关心、又质疑的方式,促进了我。这让我很自然地,喜欢自己的单位和同事。

关于畅先生和师母,我不能以“喜欢”来形容。畅老师和我的导师童庆炳先生差不多同岁,又是学界有名的好朋友。看到畅老师,想到和他有关的一切,总觉得他代表着童老师,我需要像爱戴童老师一样,爱戴畅老师。畅老师和蔺师母两个人加在一起,总是给我一种家长般的情感体验:他们住得离我那么近!他们总是手拉手在家属区的小路上散步!每一个节日,每当我想要因节日而对某个人好的时候,我就去看望他们。除了在工作上帮助我,畅老师和师母给了一个让我乐于沉湎而趣味绝不庸常的日常生活场。

最不能忘记的是刚入职的时候给尤西林老师打电话,想去拜访他。他在电话里说:“亚莉,我们是朋友,千万别有这些俗套。有事情的时候,尽管来找我。”当时的一个小“青椒”,怎么可能是尤老师的朋友!但他,就这样慷慨地使用了这个词汇。并且,那次电话之后,尤老师真的没有同意我的“礼节性”的拜访。我一开始真不能理解,但后来,每当我找他写各种鉴定意见,他都“分分钟”搞定,那时候,我慢慢地理解了,尤西林老师,真不是一般的人。

有一句话说了很多次,但是从未落在纸上。今天,还是要写出我说过很多次的话:我喜欢我的教研室!这些入职比我早、年龄比我长的前辈,他们个个个性鲜明,但都那么高级!由这些人构成的这种独特的气息,让我在西安、在陕师大工作和生活的体验,如此令人难忘而感动。

现在,我在课堂上面对的是越来越年轻的学生,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甚至没有见过我上面所写到的一些老师。将他们令我无比感动的一些点滴写在这里,是想告诉青年学子,这就是师大文脉具体的创造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作者系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