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已过。
从前我以为冬日的讯息应是一场落雪,天地俱白,将生机暂时遮盖。可西安的冬日只是下雨,淅淅沥沥的冬时雨浸着寒气,将图书馆前的银杏叶尽数打落,光秃的枝丫伸向天空,仿佛在昭告,冬已至。
撑把伞走在路上,总感觉像是被雨裹挟着,淡淡的雾气与寒意在身边围绕、围绕,我不禁加快脚步,走向学校门口的夜市。这是一条小街,每到傍晚,小推车们顺着街齐齐整整地排开,从街口到巷尾。寒凉的冬日,食物的香气从小摊上升起,弥漫在湿冷的空气里。夜市留有一条窄窄的小道供人们来往,无端的,人身上便暖和了起来。
穿过马路,走至街口,栗子与红薯的甜香在空中打了个转,勾你前往。小铁炉上烘着红薯,乍一看外皮灰扑扑地不打眼,但有一两个烤裂了的,露出金黄色的瓤,裂缝边缘甚至有晶莹的糖渍溢出,让人看到,便觉口齿生津。
“我要这个,裂了的,小一点。”我总喜欢买上这么一个红薯,先不急着吃,揣起来,暖烘烘甜丝丝的。
揣着红薯顺着小街往前,卖炸串与水果的小摊最多。夏天的西瓜,秋日的柚子,时间一天天过去,水果摊的水果发生变化,我就知道,该换季添衣了。这条路上净是来吃晚饭的人,熙熙攘攘,走路间需要互相避让,身在其中,有种莫名的安心。
整条街烟火气最盛的地方要属炒面的小摊,摊主是位约莫40岁的叔叔。一口黑漆漆的铁锅,“刺啦”一声,一颗蛋滑入锅底,放入青菜、豆芽等配菜,铲子飞速一搅,依次放入调料,香气就被激发了出来。按照食客的要求,抓进细面、河粉或是洋芋擦擦,翻炒间锅与铲碰撞,颠勺时一点火苗窜出,一份炒面便好了。倒入纸碗,面条裹着酱料,菜码颤颤巍巍混入其中,香气浓郁。食客们互不相识,但因为夜晚的炒面,同坐在塑料小凳上,围在一张低矮的桌前,捞起一筷子面,嗦一口,满是幸福。
土豆泥拌饭的小摊比较特殊,夜市热闹纷扰,而这恐怕是夜市中最安静的小摊。摊主是一位听障人士,你需要什么便指给他看。他在小锅中将土豆捣碎,舀一大勺米饭,放入调料与汤慢慢搅和。我扫码付钱,把付款界面给他看。无声的交流中,只有铁板上的土豆汪着油,被炙烤得滋滋作响。
雨后,最适合来一碗热腾腾的麻辣烫。这条街上恰好有家甘肃麻辣烫,是我今天晚上的目的地。挑些土豆、面筋与绿菜,再要上一碗手擀粉,等位期间从隔壁摊位称上四块钱的炸肉丸,肉丸刚从锅中捞出,碰撞间声音清脆,一口咬开,像是过年的味道。麻辣烫端上来,面筋饱吸汤汁,土豆软烂,有点沙沙的口感,绿菜略耙,一切都刚好。挑起一根手擀粉,筋道!与肉丸搭配着,就是我今晚的夜宵。
吃饱喝足,抬头看小贩吆喝,人来人往,感到一阵满足。撑着伞往回走,积着的水洼中映射着路灯模糊的光影,匆匆的行人一闪而过,转而显出小巷一角,时光仿佛就此停滞。这是一幅画卷,聚拢起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
(作者系数学与统计学院2022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