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的开头与前几年如此不同,作为一名即将走入社会的“准教师”,我来到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教育实习,担任高一历史教师与代理班主任。从夏末到初冬,“师生”二字是离不开的主题,我一边体会着实习学校“师生”之间的教育过程,又一边在自己身上探索着由“生”到“师”的角色转换。
还记得初入校园阳光明媚,面对一群充满好奇与活力的高中生,我的内心既紧张又兴奋,像是一滩浅浅的水洼,被其时成都仍旧居高不下的温度蒸烤,沸腾出小小的细密的气泡。第一次站上讲台,望着台下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切实地意识到,自己真的已经走出了大学的“象牙塔”,肩负起传递知识与智慧的使命。“教师”从一种职业、一个身份,跨过抽象的概念,变成了肩上实实在在的责任。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我认真备课,查阅大量资料,力求将最准确、最生动的历史知识呈现给学生们。
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单纯的讲授式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于是,我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历史短剧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乐趣中收获。这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师”与“生”在教育的关系中成为了互相付出的双方,我们以教育为镜,观照自身的不足,从“爱”的起点出发,收获更好的自己。
说起这样的感受时,我第一个想起的记忆片段是在《辛亥革命》的课堂上,我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们分别扮演孙中山、黄兴、袁世凯等历史人物,模拟再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自行解读人物心理、辩证看待人物形象,深入理解了历史事件的内涵。课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这种学习方式让他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他们更加喜欢历史课了。
初出茅庐的“师”与刚进入高中校园的“生”在课堂上不断磨合默契,适应着对方的风格。而在生活中,我与学生也以真心摇动真心,逐渐走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作为高一(6)班的代理班主任,每天早晨,我早早来到教室,迎接学生的到来;课间,我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放学后,我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考试后,我关注学生的成绩变化与情绪波动,陪伴他们反思上一阶段的学习,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规划。通过这些点滴细节,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
还记得第一次月考后,我发现一位成绩有波动的学生因为家庭的压力情绪低落,就主动找他谈心,给予他关心和鼓励,通过班主任与他的家长沟通,共同帮助他度过了难关。在我们的帮助下,这位学生逐渐恢复了信心,到了第二次考试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件事以后,班里的学生越来越爱找我分享平日的思考、倾诉青春的烦恼。
从“生”走向“师”的道路从来都不简单,重构自己身份认知的过程必然充满挑战。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值得思考的“拦路虎”。例如,如何管理课堂纪律,如何应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等。面对这些挑战,积极向指导老师和有经验的同事请教是行之有效的不二之选。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开始与学生协商着制定明确的课堂规则,又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次布置作业的方式使实际教学适应班级学情。我邀请学生们匿名向我提出意见和建议,根据这些不同的声音,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和管理方法。通过努力,我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比较适合自己的教学管理策略,逐渐从学生们眼中稚气未脱的青涩“大哥哥”转变为讲台上稳重得体的“新老师”。
从“教育”二字发端而去,能联想到太多意义,却又都回归原点,只在“师生”二字之间。岁月变动不居,三个月一晃而过,总感觉昨天还是炎炎夏日,我在阳光下拖着沉重的行李箱走向西门,与川师附中和实习小分队见面;今天就已初冬,我们在东门告别这一段不可多得的时光。三个月很长,我们收获了真实的教学课堂,收获了真挚的友谊,完成了从学生向老师角色转换的第一步,拟定了未来的方向;三个月又很短,我们来不及陪伴学生们走过更漫长的岁月,来不及向曾经的自己挥手道别,短到在告别时还没意识到,我正在为一段时光画上句号。
离开实习学校的前夜,当夜色漫漫沾上床铺,平日提醒自己签到的闹钟响起,我有些恍惚,然后迅速地从兴奋和疲劳交杂的感情中冷静下来。我看着屋里还没来得及收拾的行李,才不愿意又不得不相信——这不是梦,这一场实习之旅真的已经结束。
想起分别的时候,学生们祝我“毕业快乐”,思绪落回房间,看着我们共同的回忆,我的心情真像又从高中毕业了一次!想起做告别发言时,我大言不惭地对学生说:这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课——离别。然而青葱荏苒,其实不过二十岁出头的老师,也还没学会接受人间的离合……
教育之路需要少年的青春热血,更需要一生的持之以恒。完成从“生”到“师”身份转变的我,将以一生的爱去追寻“师生”之间的相处,践行教育的真谛……
(作者系历史文化学院2021级公费师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