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709期 四版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张新科:潜心治学40载 做顶天立地大先生

作者:

2025-04-18 23:29:40

“我就是踏踏实实做学问、认认真真教学生。‘三秦楷模’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站在放满中国古典文学著作的书桌边,满头华发的张新科说。

2025年初,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新科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优秀代表,被命名为陕西省第九批“三秦楷模”。

一生择一事 一事终一生

“我这一辈子就研究《史记》了。”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说起张新科,就离不开《史记》。1979年,张新科考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从读大学起,一部《史记》便伴随着他,与先贤共践“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学术追求。

1986年,张新科硕士毕业并留校任教。不久,他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出版了学术生涯的首部专著《史记研究史略》。当时,有专家评价这本书“填补了‘史记学’的一项学术空白”。由此,张新科一跃成为全国《史记》学界最年轻的学者。

“《史记》是中国的,中国学者必须站在《史记》研究第一线。”谈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学界的这一说法,张新科感慨良多。

“陕西是司马迁的故乡。当时,陕西一批学者策划成立司马迁研究会,就是要给中国争一口气。”从研究生时起,张新科就跟着老师们为成立司马迁研究会多方奔走。

1992年,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成立以后,决定出版一部《史记研究集成》。经过陕西三代学者近30年的努力,一套560余万字的巨著——《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正式出版。这是《史记》研究史上继《史记》“三家注”、日本《史记会注考证》之后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开启了《史记》研究的新时代。

近40年来,张新科始终站在《史记》研究的前沿。著作《〈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外〈史记〉文学研究资料整理与研究》以优秀等级结项。他与全国学者一起,让《史记》在中华大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他发表的《史记与中华民族精神塑造》一文,展示了《史记》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时代价值;他的著作《〈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史记〉与中国文学》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史记〉中的治国理政智慧》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列入“丝路书香工程”外译项目,以英文、俄文出版发行,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玉壶存冰心 朱笔写师魂

“大先生,就是要有大胸怀、大格局、大境界、大学问、大担当。”张新科探源典籍真义,铸就文化新章,倾尽心血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将言传身教的人文教化,融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人生。

2019至2020年,张新科因重病先后做了两次大手术。几年间,他在养病之余,笔耕不辍。“生病是我个人的事,大家不要因为我的个人情况耽误项目整体进度。”当他的团队成员劝他注意休息时,张新科总是这样说。只要身体允许,他必定给学生上课,逐字逐句修改论文。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这是学生对张新科的印象。

师从张新科读完硕士和博士的刘彦青副教授,始终记得读书时恩师的谆谆教诲。“‘基础要牢,眼界要广,思路要活。’这12个字,张老师时常挂在嘴边。”刘彦青说,张老师从不指定学生往某个方向做论文,而是希望大家按照各自兴趣特长做学问,这样学术之路才能走长远。

“做学问就像盖房子,基础一定要打好。”张新科常用这样的比喻告诉学生打好基础有多么重要,“要去读原典,读第一手资料。这是一个笨功夫,也是一个苦功夫,更是必须下的功夫,要有恒心坐冷板凳。没有踏实认真的态度,是做不成学问的。”

张新科的研究生都记得他的绝活——制作资料卡片。他广泛阅读,一份资料、一个观点、一条学术动态、一本著作,都用心记录下来。几十年如一日,他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卡片。

教学是个良心活,老师下没下功夫,有没有真才实学,学生心中有杆秤。在张新科的办公室,满是批注的书本,一叠一叠的稿纸,奠定了张新科学术殿堂的坚实基础。

树顶天之信念 做立地之实事

师者为师亦为范。

“扬葩振藻,绣虎雕龙”,走进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所在的文汇楼大厅,一代学术宗师、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霍松林教授题写的八个大字格外醒目。

“霍先生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的一面旗帜。”张新科说,“陕西师范大学在8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几代人薪火相传,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这让我终身难忘。”

张新科始终用最朴素的报国情怀守护中华文脉,让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一大批青年教师在他的感染下,投身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文化资源开发与研究,中华文化“守护人”的队伍不断壮大。

从教近40年,张新科共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本科生、100余位硕士生、30余位博士生。2022年,张新科作为负责人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3年,张新科获评“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

恪守初心、永不止步,是张新科坚持的为师理念。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他深挖教育教学规律,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不断尝试教学方法改革,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感染了越来越多的学生。

“一个好老师要有亲和力,要有初心、恒心、责任心、上进心、关爱心与反思心。”张新科常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也以“六心”鞭策学生,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渐渐成长为根深叶茂的大树,以仁爱之心,去启迪另一颗心灵;以智慧之光,去点亮另一片天空;以崇高的师德,去诠释这份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

(撰稿:呼轶丹)

记者手记

耕耘讲台四十载,张新科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他是受人尊敬的“大先生”。张新科用一生读《史记》、讲《史记》、研究《史记》,让千年文脉凝成不熄薪火,于青衿传灯处照亮山河万里。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回顾半生,张新科写下自叙集《为山集》。他说,“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有所收获,才能成就一座大山,才能登上山的顶峰。不管再苦再难都要把《史记》研究做到底!”

张新科既留下了这些“有形之诗”,更书就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无形之诗”。一种博大赤诚的师者情怀,一种坚定不渝的信仰追求,正在绵延赓续……